书籍详情

乡愁 中国(卷九)

乡愁 中国(卷九)

作者:《乡愁 中国》编委会 唐源旃 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ISBN:9787200122190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本书《乡愁•中国(卷九)》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5°N ~30°N,108°E ~ 110°E的10个传统村落:上桥村、高椅村、双凤村、坪坦村、芋头村、长春村、舍米湖村、二官寨村、地扪村、大利村。
作者简介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团通过新浪图片、《数码摄影》杂志官方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多渠道面全社会海选,征集一部分优秀的乡愁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100个指定的传统村落(选自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推进并公布的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工作观察、体验、拍摄7-15天,并撰写调查报告,整理成《乡愁•中国》系列图书出版。 《乡愁•中国》编委会陈卫卫 《影映生活》杂志原主编邓登登 《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段岳衡 著名华裔摄影家(加拿大籍)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摄影家秦大唐 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宿志刚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孙海波 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 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著名摄影家严志刚 新浪网助理总编辑、新闻中心图片总监于云天 著名风光摄影家【媒体评论】在普遍蜕化的乡村景象中,依旧还有一些净土;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中,依旧还有一些静音。撇开种种时代的遮蔽,乡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叶扁舟,一念相思;乡愁是打开尘封回忆的钥匙,游子心中柔软的信念。《乡愁•中国》套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让我们坚信,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乡村尽管已经饱受质疑,但依旧存在过玫瑰色的田园美景,乡民们曾经拥有过拙朴而不灭的传统美德。——《光明日报》
目录
01 上桥村
Shangqiao Village
02高椅村
Gaoyi Village
03双凤村
Shuangfeng Village
04坪坦村
Pingtan Village
05芋头村
Yutou Village
06长春村
Changchun Village
07舍米湖村
Shemihu Village
08二官寨村
Erguanzhai Village
09地扪村
Dimen Village
10大利村
Dali Village
【前言】
乡愁——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 年全国流动人口2.45 亿,其中80% 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 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 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 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 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 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
【试读章节】
金鲤福地镶古道——上桥村
一个人口近千的村子,竟有两座明代的石拱桥、两座祠堂、一座文武庙和一座佛寺,以及保存较完整的17 座清代古宅院和千年古樟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上桥村就是这样一处风水宝地,它位于桂林市东南约22 千米处,紧临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湘桂通商古道。500 多年来,这条古道往来客商络绎不绝,留下了丰厚的人文遗产。
上桥村四面青山环绕,东西盆地土质肥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被称为天然粮仓。村西马溪河和村南牛溪河在村东土坡江交汇后流入漓江,恰似围绕着村子在大地上勾画了一只鲤鱼头,而村庄正是鱼头的眼睛,村边两座石桥成为鱼须,这在风水学上是金鲤福地。
全村180 多户800 多人,都是李氏后代,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本家谱。始祖李伯通祖籍山东省青州府,元末兵荒马乱之际,李伯通在灵川县灵田乡混元村隐居,明万历年间,李氏世祥、友祥两兄弟迁居到大圩镇高桥村,清乾隆时改村名为上桥村,从始祖来广西算起,至今已繁衍25 代。
上桥村村名得自村西的马溪桥,这是一座双孔石拱桥,长40 余米、宽4.5 米。过去人们以能否说得出桥两头的石级级数和桥面中间铺了多少块青石作为判断是否为上桥村村民身份的依据。迈着步子数了一下嵌在桥面中间的一块块光滑的青石板,共28 块。其中最大的近1 米长、80厘米宽,整齐划一,如刀切豆腐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在其著作《徐霞客游记》里提及此桥,说不定他也数了石级和石板呢。
上桥村南面牛溪河上的关龙桥重修于明弘治元年(1488 年),因挨着路边的关帝庙而得名。原先桥北端连接着一二十米长的旱桥,1958 年被洪水冲走,仅剩下双孔石桥。现桥身长10 余米,桥拱直径约4 米。一株20 余米高的古樟树长在桥南端,树冠覆盖面积达800 平方米,主干要5 人方能合抱。桥下的小河叫东江,水平如镜,树木与倒影构成一幅精美的图案。
历史上这两座石拱桥衔接着湘桂古道,是从湖南省永州市进广西,去桂林的必经之路。桥下粼粼的波光,倒映着参差的浓荫和晃动的远山黛影,像是一幅写意的水墨画。
当年,围绕村庄建有一道高大厚实的城墙,城墙四周有6 个门楼,门楼均用条石砌成,有瞭望孔和防御通道,一旦发生匪患兵乱,可进行有效抵抗。上桥村的古民居不仅规模大且自成体系。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李氏十五世祖李药杏任山东省郯城和成武县知县期间,颇有政声,被朝廷擢升为五品大员,成为宗族的骄傲。为了光耀门庭,给子孙造福,他回乡筹资,为儿孙兴建了17 座宅院。
这些老宅经历了200 多年风雨,至今都保存较好。老宅格局统一,以4 个相连宅院组成一个单元。两侧外墙为高大的青砖风火墙。进入大门先得通过两个门楼—朝斗门和拱极门。门楼用条石加青砖砌成,高八九米,厚4 米。朝斗门墙上还嵌着一块重建时所立的石碑,落款为“乾隆五十八年立”,可见它至少有200 多年的历史了。
进门后迎面是长约14 米、宽约5 米,地面用卵石铺成的天井。天井两边是两家人的住宅,10 余米高的两层木楼或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两户大门各由6 扇四五米高的雕花门扇组成。大门打开即中堂,两边有厢房和厨房。穿过天井还有第二道大门,打开门又是天井,两边也是布局相似的宅院。据村民介绍,这样设计是为了防盗。一个单元里相对的两家,打开大门就是一家。各宅院家家相通,有六七个门自由出入,若有事情,通风报信很方便。
李家祠堂有两个,分别属于友祥、世祥兄弟两房的后人。友祥这一支的祠堂叫常庆祠,其后代有60 多户。祠堂坐西朝东,墙上镶嵌的两块石碑,碑文落款分别为“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五十四年”。祠堂外墙高约10 米,祠堂内分为天井和后堂。平常村民办红白喜事都到祠堂里来。逢到大的庆典,祠堂里能摆几百桌酒席—周边18个村的李氏后代都来恭贺。
世祥这一支的祠堂叫大庆祠,规模略小,格局与常庆祠相似,但年代要更久远些,保存也相对完整。药杏公的一间老屋木门上还挂着一块“文魁”木匾。匾上的红漆已剥落,字迹尚可辨认。相传这是当年李药杏考上举人时乾隆御赐的。另外还有一块“武魁”匾,可惜已经在动乱时被劫走。
现任房主是药杏公的第六代孙,他不仅收藏着药杏公的画像,家里还珍藏着一支乾隆御赐的玉石朱笔,据说是当年药杏公坐堂判案所用。这是一支20 余厘米长、40 多克重的碧玉朱笔。直径如钢笔大小,上面刻着花纹。除此之外,老人家里还有太公睡过的雕有花鸟的木床、坐过的太师椅。
走出重重宅院,走过村西的桥,再往南前行二三百步,即可到一座坐西朝东的巍峨的青瓦殿堂。其门前有两根五六米高的八棱青石柱,直径约40 厘米。门额上石匾上书“李氏宗祠”,字迹已模糊。大殿有两进,中间是天井。主殿高约8 米,宽约12 米,纵深25 米多,占地约300 平方米。最早大殿门额上写的是“孔庙”二字,民国年间,李家人才把它改为“李氏宗祠”。其元宝形的山墙上原来还有龙凤雕塑,可惜已被毁坏,殿内的孔子金身塑像也没有留住。
村子南面的关帝庙,只剩下两进空荡荡的砖瓦结构殿堂,显得冷清萧条。庙墙石碑上刻着的“关帝庙,道光九年乙丑重修……”字样,似在告诉人们,这儿曾经香烟缭绕,人流密集。
村里历来科甲鼎盛,崇文重礼。该村在清代先后有4 人中举,其中文举3 人,武举1 人,贡生和秀才多人。有6 人出任知县,1 人被封为武略将军,3 人被赐为大夫。近年来,村里走出的大学生不胜枚举,甚至还有留美博士。
村里的老人们虽然衣食无忧,手里却停不下活儿,他们身体硬朗,每天还编织草鞋用来售卖。村民编织的草鞋用料地道,厚实平整,结实美观。一些老人即使住在老房子外,每天还都要回到空旷无人的老屋来干点活儿,喝点茶水,回味曾经的生活。
上桥村还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桂戏清唱、文场小调、龙船歌曲、火龙舞狮、龙灯漫游等。每当工余或者农闲时节,总有村民聚在一起,摆上油茶,弹起三弦,拉起二胡,轻击扬琴,唱起“包公怒铡陈世美”“贵妃醉酒”等脍炙人口的曲子。它们融汇了桂林特有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灵秀生动、刚柔并济的乡土风格,这大概是村民最难忘记的乡音吧。
舞“文狮”是上桥村大人孩子都非常喜爱的活动。 “文狮”和其他乡村的“武狮”有所不同。“武狮”注重武术等大幅度动作表演,“文狮”却是用绣球逗引狮子做出各种诙谐的动作,少了霸气,却多了亲和。每当过年那几天,一旦听到舞狮的鼓声,老人孩子立马出门相迎,送上喜糖红包,道声祝福。在鞭炮齐鸣声中,人们看着雄狮逗、跳、舞,一年的烦恼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桥村在变,也在坚守。就像关龙桥旁那棵历经沧桑、连接历史的古樟树。扎根在古村厚实的大地上,又把虬枝伸向了远方。这是对古老文明的不舍不弃,又是对村外生活的且追且寻。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