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乡愁 中国(卷八)
作者:《乡愁 中国》编委会 肖琦 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ISBN:9787200122183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本书《乡愁·中国(卷八)》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5°N ~36°N,110°E ~ 113°E的10个传统村落:郭亮村、一斗水村、临沣寨、陈家沟、湘峪村、窦庄村、张壁村、大王庙村、唐家屯、石堰坪村。
作者简介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团通过新浪图片、《数码摄影》杂志官方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多渠道面全社会海选,征集一部分优秀的乡愁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100个指定的传统村落(选自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推进并公布的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工作观察、体验、拍摄7-15天,并撰写调查报告,整理成《乡愁•中国》系列图书出版。 《乡愁•中国》编委会陈卫卫 《影映生活》杂志原主编邓登登 《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段岳衡 著名华裔摄影家(加拿大籍)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摄影家秦大唐 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宿志刚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孙海波 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 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著名摄影家严志刚 新浪网助理总编辑、新闻中心图片总监于云天 著名风光摄影家【媒体评论】在普遍蜕化的乡村景象中,依旧还有一些净土;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中,依旧还有一些静音。撇开种种时代的遮蔽,乡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叶扁舟,一念相思;乡愁是打开尘封回忆的钥匙,游子心中柔软的信念。《乡愁•中国》套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让我们坚信,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乡村尽管已经饱受质疑,但依旧存在过玫瑰色的田园美景,乡民们曾经拥有过拙朴而不灭的传统美德。——《光明日报》
目录
01 郭亮村
Guoliang Village
02一斗水村
Yidoushui Village
03临沣寨
Linfeng Village
04陈家沟
Chenjiagou Village
05湘峪村
Xiangyu Village
06窦庄村
Douzhuang Village
07张壁村
Zhangbi Village
08大王庙村
Dawangmiao Village
09唐家屯
Tangjia Village
10石堰坪村
Shiyanping Village
【前言】
乡愁——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 年全国流动人口2.45 亿,其中80% 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 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 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 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 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 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
【试读章节】
绝壁千仞筑奇村——郭亮村
“愚公移山”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但在河南新乡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有13 位壮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当了回“愚公”,为子孙后代留下无尽的福泽。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上,海拔1700 多米,四周秀峰突兀、石径崎岖、溶洞深邃,是典型的悬崖上的村庄。现有村民80 多户300 多人,下辖4 个自然村。村名出自于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郭亮,村民大多姓申。据说元朝末年申氏祖先在南京做官,朱元璋“清洗”京城,将申氏家族发配至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一小部分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多少年来,村子里很少有人离开家乡。即使夏季山洪和山体滑坡导致房倒屋塌,事后村民仍会顽强地重建家园,对家
乡不离不弃。
过去600 年,从山下到郭亮村必须要穿越大峡谷登上一段“天梯”。“天梯”几乎垂直悬挂在峭壁上,高约200 米,由720 块不整齐的岩石垒成石阶,有几处甚至直接在90°的岩壁上凿出石坑。村民上下“天梯”需要在腰间拴条绳子,出山一般只能带回铁锅和盐巴,其他生活用品完全自给自足。
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郭亮村村民坚毅的性格,他们下决心修路,不让子孙们再被困在山上。1972 年农历二月初二,在村支部书记申明信带领下,村里13 名硬汉组成了施工队,向绝壁发起“冲锋”。他们腰系粗绳,凌空作业,每天抡锤、打钎、放炮,炸出的石渣由全村老幼一齐清理。上至70 岁老人,下至没系红领巾的娃娃,轮流上工地。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耗时5 年,一锤一锤凿掉2.6 万立方米石头,硬是在119 米高的绝壁中打出一条长1250 米、宽6 米、高4米的“郭亮洞”,并于1977 年5 月1 日竣工通车,号称“绝壁长廊”。
这是南太行第一条横穿山腰的隧道,被赞叹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创造了这个奇迹的郭亮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用坏4 吨铁锤、12 吨钢钎,卖掉了4000 只羊和无数山药还有木柴;“十三壮士”中的一位从高空跌下崖壁不幸身亡,其余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现在,郭亮洞是进村的必经之路,蜿蜒盘旋、忽明忽暗,用手触碰冰凉的石壁,还能摸到一道道开凿时留下的石痕,这是历史的印记。隧道外侧有35 个天窗,用来清理石渣、通风透光,现已成为观景台。每个洞口都有不同的风景—或是一朵山花飘摇在风中,或是万丈奇石屹立于眼前。每走一步都令人惊叹。而那条荒废了的“天梯”如今已经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心仪的探险之路,也是清晨观日出的好地方。
1975 年,郭亮村村民还一鼓作气将一条长320 余米、深40 余米的峡谷修成水库。水坝高39 米,谷底岩层清晰,瀑布、水潭相连,水击石壁,声如雷鸣龙吟,成为郭亮村一景,被称为天池或龙吟峡。
数道沟涧汇成的郭亮河将村子一分为二,由红石桥将其相连。据说,最早的桥是木头的,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扎于此才从河边采石将木桥换成了石桥。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时而轻纱曼舞,时而激流涌动。这一汪碧水中和了石头的冷硬,使山村柔软了许多。
这里最好的旅游季节是秋季,届时四处山野犹如打翻了颜料桶—黄色的杨树叶、绿色的核桃、红色的山楂、金色的杂树叶,路旁还有熟落的柿子,令人目不暇接。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就从高声赞叹到静静欣赏,从欢呼雀跃到融入自然后的平静。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郭亮村独特的建筑风格。孤悬于太行的村庄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墙是石头、瓦是石头,除了檩条是木头外,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用石头制成。老乡说:“石头是我们的一切。制造石器只花力气不花钱,为何不用?”
在海拔1097 米处,有一孤石映入眼帘。它与绝壁相隔20 多米,名为另山。明末清初,有人在此建屋,4 个院落12 座房屋均为木石建造,被称为另山村。其门外绝壁高139 米,又被称为崖上人家,是现存完好的太行古民居之一。
发源于郭亮村、弯弯曲曲直通王莽岭的“红岩绝壁大峡谷”深200 余米,宽500余米,长约6 千米,峡谷北侧就是郭亮洞所在的悬崖。峡谷底部是雪山潭瀑布,在冬季,潭水和瀑布连在一起成为冰壁,开春的时候,冰雪融化,巨大的冰块从30 米高处落下,如雷般的声响在峡谷内久久回荡,惊心动魄。
水磨村有一道“猴梯”,台阶为天然形成,需要赤脚攀爬,是郭亮村最早的出山要道。这里还曾经是国际攀岩节的分赛场,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攀岩选手来此比赛。
这里还有一处有趣的“喊泉”:一股清泉呈喷淋状落下,传说这是由龙王的胡须所变,水流会随着喊声的大小而变化。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不管喊与不喊,只要地下水满,顷刻就会溢满而出,先急后缓,先大后小,如此周而复始。为何当地有对泉而喊的习俗呢?据说这是由喊山习俗转化而来。一是告诉别人“我在这”;二是寻找“你在哪”;三是壮胆;四是健身,大喊几声,能给内脏充氧,还能宣泄情绪。
村里有一条新街是游客消费娱乐的好去处。跟城里不同的是,这里的店铺摆着蘑菇、地角皮、山野菜、土蜂蜜等山珍以及核桃、松子等干果。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村民从太行崖壁上采集的灵芝等中草药,当然崖柏雕琢的手工艺品也很受欢迎。
有时,山上弥漫着轻雾,村里下起小雨。淅淅沥沥的雨水淋湿了街巷的石板,清新的气息沿着街巷蔓延。加上时隐时现的峰峦,就像山水画卷一样灵动、淡雅。几天的时间,走遍了山前山后、新村老村。除了风景让人流连外,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郭亮村村民。如果说峡是群山之心,水是群山之血,云是群山之肺,路是群山之骨,那郭亮村村民就是太行最强健的肌肉。
70 多岁的申富贵老人是所剩无几的“十三壮士”之一,本可以在家里享享清福的他却坚持在景区当保洁员。宋宝群除了“十三壮士”的身份外,还是郭亮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郭亮村开发了旅游业,让村民们富裕起来。退休后的他也闲不住,在自家小院内办起了文化馆。他想提醒年青一代别忘记过去、别忘了艰苦奋斗。
郭亮村成为太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名气越来越大。4 个老村也都保存完好,和崖壁、峡谷浑然一体,是采风的乐园。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有60 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著名导演谢晋曾在村里为《清凉寺钟声》选景,他亲手书写的“太行明珠”4 个字现在依旧立在村口。
曾经,郭亮村就像一个生不逢时的山娃,诞生在这与世隔绝的千仞峭壁。但是,村民却以藏在血肉之躯里的巨大毅力和勇气,把鸟道羊肠改造成了通衢大道,缔造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Guoliang Village
02一斗水村
Yidoushui Village
03临沣寨
Linfeng Village
04陈家沟
Chenjiagou Village
05湘峪村
Xiangyu Village
06窦庄村
Douzhuang Village
07张壁村
Zhangbi Village
08大王庙村
Dawangmiao Village
09唐家屯
Tangjia Village
10石堰坪村
Shiyanping Village
【前言】
乡愁——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 年全国流动人口2.45 亿,其中80% 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 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 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 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 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 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
【试读章节】
绝壁千仞筑奇村——郭亮村
“愚公移山”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但在河南新乡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有13 位壮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当了回“愚公”,为子孙后代留下无尽的福泽。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上,海拔1700 多米,四周秀峰突兀、石径崎岖、溶洞深邃,是典型的悬崖上的村庄。现有村民80 多户300 多人,下辖4 个自然村。村名出自于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郭亮,村民大多姓申。据说元朝末年申氏祖先在南京做官,朱元璋“清洗”京城,将申氏家族发配至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一小部分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多少年来,村子里很少有人离开家乡。即使夏季山洪和山体滑坡导致房倒屋塌,事后村民仍会顽强地重建家园,对家
乡不离不弃。
过去600 年,从山下到郭亮村必须要穿越大峡谷登上一段“天梯”。“天梯”几乎垂直悬挂在峭壁上,高约200 米,由720 块不整齐的岩石垒成石阶,有几处甚至直接在90°的岩壁上凿出石坑。村民上下“天梯”需要在腰间拴条绳子,出山一般只能带回铁锅和盐巴,其他生活用品完全自给自足。
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郭亮村村民坚毅的性格,他们下决心修路,不让子孙们再被困在山上。1972 年农历二月初二,在村支部书记申明信带领下,村里13 名硬汉组成了施工队,向绝壁发起“冲锋”。他们腰系粗绳,凌空作业,每天抡锤、打钎、放炮,炸出的石渣由全村老幼一齐清理。上至70 岁老人,下至没系红领巾的娃娃,轮流上工地。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耗时5 年,一锤一锤凿掉2.6 万立方米石头,硬是在119 米高的绝壁中打出一条长1250 米、宽6 米、高4米的“郭亮洞”,并于1977 年5 月1 日竣工通车,号称“绝壁长廊”。
这是南太行第一条横穿山腰的隧道,被赞叹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创造了这个奇迹的郭亮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用坏4 吨铁锤、12 吨钢钎,卖掉了4000 只羊和无数山药还有木柴;“十三壮士”中的一位从高空跌下崖壁不幸身亡,其余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现在,郭亮洞是进村的必经之路,蜿蜒盘旋、忽明忽暗,用手触碰冰凉的石壁,还能摸到一道道开凿时留下的石痕,这是历史的印记。隧道外侧有35 个天窗,用来清理石渣、通风透光,现已成为观景台。每个洞口都有不同的风景—或是一朵山花飘摇在风中,或是万丈奇石屹立于眼前。每走一步都令人惊叹。而那条荒废了的“天梯”如今已经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心仪的探险之路,也是清晨观日出的好地方。
1975 年,郭亮村村民还一鼓作气将一条长320 余米、深40 余米的峡谷修成水库。水坝高39 米,谷底岩层清晰,瀑布、水潭相连,水击石壁,声如雷鸣龙吟,成为郭亮村一景,被称为天池或龙吟峡。
数道沟涧汇成的郭亮河将村子一分为二,由红石桥将其相连。据说,最早的桥是木头的,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扎于此才从河边采石将木桥换成了石桥。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时而轻纱曼舞,时而激流涌动。这一汪碧水中和了石头的冷硬,使山村柔软了许多。
这里最好的旅游季节是秋季,届时四处山野犹如打翻了颜料桶—黄色的杨树叶、绿色的核桃、红色的山楂、金色的杂树叶,路旁还有熟落的柿子,令人目不暇接。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就从高声赞叹到静静欣赏,从欢呼雀跃到融入自然后的平静。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郭亮村独特的建筑风格。孤悬于太行的村庄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墙是石头、瓦是石头,除了檩条是木头外,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用石头制成。老乡说:“石头是我们的一切。制造石器只花力气不花钱,为何不用?”
在海拔1097 米处,有一孤石映入眼帘。它与绝壁相隔20 多米,名为另山。明末清初,有人在此建屋,4 个院落12 座房屋均为木石建造,被称为另山村。其门外绝壁高139 米,又被称为崖上人家,是现存完好的太行古民居之一。
发源于郭亮村、弯弯曲曲直通王莽岭的“红岩绝壁大峡谷”深200 余米,宽500余米,长约6 千米,峡谷北侧就是郭亮洞所在的悬崖。峡谷底部是雪山潭瀑布,在冬季,潭水和瀑布连在一起成为冰壁,开春的时候,冰雪融化,巨大的冰块从30 米高处落下,如雷般的声响在峡谷内久久回荡,惊心动魄。
水磨村有一道“猴梯”,台阶为天然形成,需要赤脚攀爬,是郭亮村最早的出山要道。这里还曾经是国际攀岩节的分赛场,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攀岩选手来此比赛。
这里还有一处有趣的“喊泉”:一股清泉呈喷淋状落下,传说这是由龙王的胡须所变,水流会随着喊声的大小而变化。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不管喊与不喊,只要地下水满,顷刻就会溢满而出,先急后缓,先大后小,如此周而复始。为何当地有对泉而喊的习俗呢?据说这是由喊山习俗转化而来。一是告诉别人“我在这”;二是寻找“你在哪”;三是壮胆;四是健身,大喊几声,能给内脏充氧,还能宣泄情绪。
村里有一条新街是游客消费娱乐的好去处。跟城里不同的是,这里的店铺摆着蘑菇、地角皮、山野菜、土蜂蜜等山珍以及核桃、松子等干果。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村民从太行崖壁上采集的灵芝等中草药,当然崖柏雕琢的手工艺品也很受欢迎。
有时,山上弥漫着轻雾,村里下起小雨。淅淅沥沥的雨水淋湿了街巷的石板,清新的气息沿着街巷蔓延。加上时隐时现的峰峦,就像山水画卷一样灵动、淡雅。几天的时间,走遍了山前山后、新村老村。除了风景让人流连外,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郭亮村村民。如果说峡是群山之心,水是群山之血,云是群山之肺,路是群山之骨,那郭亮村村民就是太行最强健的肌肉。
70 多岁的申富贵老人是所剩无几的“十三壮士”之一,本可以在家里享享清福的他却坚持在景区当保洁员。宋宝群除了“十三壮士”的身份外,还是郭亮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郭亮村开发了旅游业,让村民们富裕起来。退休后的他也闲不住,在自家小院内办起了文化馆。他想提醒年青一代别忘记过去、别忘了艰苦奋斗。
郭亮村成为太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名气越来越大。4 个老村也都保存完好,和崖壁、峡谷浑然一体,是采风的乐园。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有60 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著名导演谢晋曾在村里为《清凉寺钟声》选景,他亲手书写的“太行明珠”4 个字现在依旧立在村口。
曾经,郭亮村就像一个生不逢时的山娃,诞生在这与世隔绝的千仞峭壁。但是,村民却以藏在血肉之躯里的巨大毅力和勇气,把鸟道羊肠改造成了通衢大道,缔造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