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乡愁 中国(卷六)
作者:《乡愁 中国》编委会 贾林 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ISBN:9787200122169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本书《乡愁·中国(卷六)》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4°N ~ 39°N,115°E ~ 117°E的10个传统村落:田螺坑村、初溪村、上九山村、竹桥村、培田村、大栅栏、东龙村、蔡家畈村、龙潭寨村、密溪村。
作者简介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团通过新浪图片、《数码摄影》杂志官方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多渠道面全社会海选,征集一部分优秀的乡愁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100个指定的传统村落(选自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推进并公布的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工作观察、体验、拍摄7-15天,并撰写调查报告,整理成《乡愁•中国》系列图书出版。 《乡愁•中国》编委会陈卫卫 《影映生活》杂志原主编邓登登 《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段岳衡 著名华裔摄影家(加拿大籍)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摄影家秦大唐 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宿志刚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孙海波 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 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著名摄影家严志刚 新浪网助理总编辑、新闻中心图片总监于云天 著名风光摄影家【媒体评论】在普遍蜕化的乡村景象中,依旧还有一些净土;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中,依旧还有一些静音。撇开种种时代的遮蔽,乡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叶扁舟,一念相思;乡愁是打开尘封回忆的钥匙,游子心中柔软的信念。《乡愁•中国》套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让我们坚信,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乡村尽管已经饱受质疑,但依旧存在过玫瑰色的田园美景,乡民们曾经拥有过拙朴而不灭的传统美德。——《光明日报》
目录
01 田螺坑村
Tianluokeng Village
02初溪村
Chuxi Village
03上九山村
Shangjiushan Village
04竹桥村
Zhuqiao Village
05培田村
Peitian Village
06大栅栏
Dashilanr Sub-district
07东龙村
Donglong Village
08蔡家畈村
Caijiafan Village
09龙潭寨村
Longtanzhai Village
10密溪村
Mixi Village
【前言】
乡愁——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 年全国流动人口2.45 亿,其中80% 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 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 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 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 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 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
【试读章节】
平地深井玄机藏——田螺坑村
在闽南漳州,随处可见一座座高大宏伟的方形、圆形土楼,构成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的奇景,是最富神秘色彩的东方古建筑之一。
南靖土楼是福建土楼的杰出代表,而田螺坑土楼群则是南靖土楼的典型,成为人们考察、游览、摄影的首选之地。田螺坑村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位于一条群山环抱的狭长山谷中,由1 座位居中间的方形土楼和周围的3 座圆形土楼、1 座椭圆形土楼组成,当地人戏称其为四菜一汤。
西晋以后,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中原民众大举南迁,迁入福建的人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作为外来户,客家人不可避免地与早就扎根于此的土著居民产生冲突。为了生存,他们需要一种既能聚族而居、具有高度防御性,又能就地取材、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样式。在宋元时期就形成了造型类似土堡的围合型建筑─土楼,并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数十数百人同住一栋楼,多代同堂,最高长辈在这个大空间里拥有绝对权威。土楼既能抗击外敌入侵,又能抵御山里野兽,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观。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家族史,它们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聚族而居的土楼里,1 层为厨房,2 层为仓库,3 ~ 5 层为起居室。院落里有水井、店铺等公共设施,空闲时刻,楼里的居民们便在这里闲聊。田螺坑村,顾名思义,因其地形似田螺,中间低洼似坑而得名。人们认为这片山谷藏风聚气,加上此地一年四季日照时间长,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村子东、西、北面环山,南面为大片梯田。村民均为黄姓,始祖黄百三郎于清嘉庆年间从福建永定迁居于此。土楼群中的黄氏祠堂中央陈设有祖先牌位,黄百三郎位列第一,他的墓穴就在距田螺坑村2 千米处的五更寮。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黄氏后代都要到祠堂焚香敬拜,每年清明节前一日,还要到墓前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黄百三郎最初以养鸭为生,他充分利用山间泥地,以及谷深林密的地域特点,不断扩大再生产,赚取了第一桶金。发家后,他在村子中间盖起了方楼,雅名步云楼,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青云直上。方楼楼高3 层,每层有26 个房间,有4 部楼梯。沿着地势将中厅修建成阶梯状,进入大门后就能体会“步步高升”的纵深感。这样的布局既突出了祖宗牌位的崇高地位,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在步云楼的建设期,族人又在它的右上方修建了一座新楼─和昌楼,也是3 层高,每层22 个房间,设两部楼梯。1930 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建起了振昌楼;1936 年,步云楼的右下方建起了瑞云楼;步云楼周边的文昌楼建于1966 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3 层,每层有32 个房间。这4 座圆楼顺着山坡的地势增减首层屋柱高度,成功地使第二层变得平坦,大大方便了居住。比起砖石和木质结构宅院,建造土楼的工序要繁琐许多。厚达1 ~ 2米的外墙冬暖夏凉,无比坚固。建造时要在泥土中掺上石灰、细沙、竹片、木条等,甚至有糯米饭、红糖之类,经过反复揉和、舂压、夯筑,建筑场面十分热闹。一大群人热火朝天,看起来不像是在劳动,倒像是在过节。从村外的公路上眺望田螺坑村,随着观看角度的不同,景观也不断变化,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走到坡底仰视,只见灰色的屋顶、黄色的墙面掩映在青翠树影中,土楼群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在阳光下一派辉煌。漫步在村中幽长的卵石古道,远离城市喧嚣,淳朴的历史积淀着宁静恬淡。登上山顶,只见土楼群依山就势,沿溪落成,像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而花蕊就是步云楼。5 座土楼依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顺序进行规划,将青山、田园融为一体。从视觉上来看,如果全建成圆楼,环环相连不免使人失去方向感。但是居中有一方楼之后,整个村落就有了一个坐标。
在5 座土楼之间,那些被岁月熏黑的旧木板以及木板上的红春联,洋溢着陈旧而美好的气息。高悬在楼道和木柱上的竹编箩筐、农具、腊肉等,或互倚,或列队,构成了土楼人家美丽的装饰。凌乱的瓦砾、晾晒的衣物、叽叽喳喳的鸡鸭,以及世俗生活的隽永趣味就在这片宁静安详中弥漫开来。
振昌楼边有一家小饭馆,食材都是当地的山野菜。酸菜春笋、清炒土鸡蛋等小炒,香得让城里来客吃得如风卷残云。还有的乡民拿出自家晾晒的干货,摆在楼道前供游客选购。
这里还有一种特色美食—香米粿条,这是田螺坑人每逢结婚、满月等喜庆节日时的美食。制作时要先将香米泡水浸软,蒸半熟,用石碓舂烂,再放回锅里蒸熟。之后再拿出来继续舂至黏稠状,分成元宵大小,揉搓后折成倒八字形就做好了。香米粿条清香可口,甜而不腻,是田螺坑人最惦念的味道。
村落里遍植青梅,倘若游客在春季前来,就可以看到红白相间的花朵开满山村。花分五瓣,清香四溢,果实味酸,令人回味。还有满目的青竹,这是大自然给南方山区的恩赐。除了鲜嫩美味的竹笋外,田螺坑村还有用竹子制成的各种用具。竹编是山区客家人的传统手艺,在村民中代代流传。
村里还有木偶戏表演。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用闽南语演唱,并配以乐器演奏,这是村里拜神、做寿等活动必备的节目。福建客家山歌有1000 多年历史,田螺坑村的客家山歌流传下来的有120 多首。每天晚饭后闲来无事,有的老人在楼下就亮起嗓子唱歌,旁边还有人拉起乐器伴奏。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当地俗称的五月节,届时人们会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竞赛。在中原地区已经快要湮灭的传统,在田螺坑村居然完好地被保留。当年背井离乡的人,在历史的行走过程中始终承担着继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土楼里遍布着众多教化性质的楹联、学堂,传递着勤耕苦读、崇文重教的家风,中央的公共空间里,一律以祭祀祖先的祠堂为中心,是客家人敬祖慕宗、尊卑有序的道德体现。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保存着每位居民完整的生命履历,数百居民中,都是宗亲关系。客家人以这种群居方式,使中古时代来自中原的文化传统保存至今,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古典中国珍贵的活化石。
Tianluokeng Village
02初溪村
Chuxi Village
03上九山村
Shangjiushan Village
04竹桥村
Zhuqiao Village
05培田村
Peitian Village
06大栅栏
Dashilanr Sub-district
07东龙村
Donglong Village
08蔡家畈村
Caijiafan Village
09龙潭寨村
Longtanzhai Village
10密溪村
Mixi Village
【前言】
乡愁——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 年全国流动人口2.45 亿,其中80% 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 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 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 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 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 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
【试读章节】
平地深井玄机藏——田螺坑村
在闽南漳州,随处可见一座座高大宏伟的方形、圆形土楼,构成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的奇景,是最富神秘色彩的东方古建筑之一。
南靖土楼是福建土楼的杰出代表,而田螺坑土楼群则是南靖土楼的典型,成为人们考察、游览、摄影的首选之地。田螺坑村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位于一条群山环抱的狭长山谷中,由1 座位居中间的方形土楼和周围的3 座圆形土楼、1 座椭圆形土楼组成,当地人戏称其为四菜一汤。
西晋以后,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中原民众大举南迁,迁入福建的人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作为外来户,客家人不可避免地与早就扎根于此的土著居民产生冲突。为了生存,他们需要一种既能聚族而居、具有高度防御性,又能就地取材、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样式。在宋元时期就形成了造型类似土堡的围合型建筑─土楼,并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数十数百人同住一栋楼,多代同堂,最高长辈在这个大空间里拥有绝对权威。土楼既能抗击外敌入侵,又能抵御山里野兽,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观。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家族史,它们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聚族而居的土楼里,1 层为厨房,2 层为仓库,3 ~ 5 层为起居室。院落里有水井、店铺等公共设施,空闲时刻,楼里的居民们便在这里闲聊。田螺坑村,顾名思义,因其地形似田螺,中间低洼似坑而得名。人们认为这片山谷藏风聚气,加上此地一年四季日照时间长,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村子东、西、北面环山,南面为大片梯田。村民均为黄姓,始祖黄百三郎于清嘉庆年间从福建永定迁居于此。土楼群中的黄氏祠堂中央陈设有祖先牌位,黄百三郎位列第一,他的墓穴就在距田螺坑村2 千米处的五更寮。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黄氏后代都要到祠堂焚香敬拜,每年清明节前一日,还要到墓前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黄百三郎最初以养鸭为生,他充分利用山间泥地,以及谷深林密的地域特点,不断扩大再生产,赚取了第一桶金。发家后,他在村子中间盖起了方楼,雅名步云楼,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青云直上。方楼楼高3 层,每层有26 个房间,有4 部楼梯。沿着地势将中厅修建成阶梯状,进入大门后就能体会“步步高升”的纵深感。这样的布局既突出了祖宗牌位的崇高地位,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在步云楼的建设期,族人又在它的右上方修建了一座新楼─和昌楼,也是3 层高,每层22 个房间,设两部楼梯。1930 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建起了振昌楼;1936 年,步云楼的右下方建起了瑞云楼;步云楼周边的文昌楼建于1966 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3 层,每层有32 个房间。这4 座圆楼顺着山坡的地势增减首层屋柱高度,成功地使第二层变得平坦,大大方便了居住。比起砖石和木质结构宅院,建造土楼的工序要繁琐许多。厚达1 ~ 2米的外墙冬暖夏凉,无比坚固。建造时要在泥土中掺上石灰、细沙、竹片、木条等,甚至有糯米饭、红糖之类,经过反复揉和、舂压、夯筑,建筑场面十分热闹。一大群人热火朝天,看起来不像是在劳动,倒像是在过节。从村外的公路上眺望田螺坑村,随着观看角度的不同,景观也不断变化,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走到坡底仰视,只见灰色的屋顶、黄色的墙面掩映在青翠树影中,土楼群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在阳光下一派辉煌。漫步在村中幽长的卵石古道,远离城市喧嚣,淳朴的历史积淀着宁静恬淡。登上山顶,只见土楼群依山就势,沿溪落成,像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而花蕊就是步云楼。5 座土楼依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顺序进行规划,将青山、田园融为一体。从视觉上来看,如果全建成圆楼,环环相连不免使人失去方向感。但是居中有一方楼之后,整个村落就有了一个坐标。
在5 座土楼之间,那些被岁月熏黑的旧木板以及木板上的红春联,洋溢着陈旧而美好的气息。高悬在楼道和木柱上的竹编箩筐、农具、腊肉等,或互倚,或列队,构成了土楼人家美丽的装饰。凌乱的瓦砾、晾晒的衣物、叽叽喳喳的鸡鸭,以及世俗生活的隽永趣味就在这片宁静安详中弥漫开来。
振昌楼边有一家小饭馆,食材都是当地的山野菜。酸菜春笋、清炒土鸡蛋等小炒,香得让城里来客吃得如风卷残云。还有的乡民拿出自家晾晒的干货,摆在楼道前供游客选购。
这里还有一种特色美食—香米粿条,这是田螺坑人每逢结婚、满月等喜庆节日时的美食。制作时要先将香米泡水浸软,蒸半熟,用石碓舂烂,再放回锅里蒸熟。之后再拿出来继续舂至黏稠状,分成元宵大小,揉搓后折成倒八字形就做好了。香米粿条清香可口,甜而不腻,是田螺坑人最惦念的味道。
村落里遍植青梅,倘若游客在春季前来,就可以看到红白相间的花朵开满山村。花分五瓣,清香四溢,果实味酸,令人回味。还有满目的青竹,这是大自然给南方山区的恩赐。除了鲜嫩美味的竹笋外,田螺坑村还有用竹子制成的各种用具。竹编是山区客家人的传统手艺,在村民中代代流传。
村里还有木偶戏表演。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用闽南语演唱,并配以乐器演奏,这是村里拜神、做寿等活动必备的节目。福建客家山歌有1000 多年历史,田螺坑村的客家山歌流传下来的有120 多首。每天晚饭后闲来无事,有的老人在楼下就亮起嗓子唱歌,旁边还有人拉起乐器伴奏。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当地俗称的五月节,届时人们会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竞赛。在中原地区已经快要湮灭的传统,在田螺坑村居然完好地被保留。当年背井离乡的人,在历史的行走过程中始终承担着继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土楼里遍布着众多教化性质的楹联、学堂,传递着勤耕苦读、崇文重教的家风,中央的公共空间里,一律以祭祀祖先的祠堂为中心,是客家人敬祖慕宗、尊卑有序的道德体现。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保存着每位居民完整的生命履历,数百居民中,都是宗亲关系。客家人以这种群居方式,使中古时代来自中原的文化传统保存至今,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古典中国珍贵的活化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