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乡愁 中国(卷十)

乡愁 中国(卷十)

作者:《乡愁 中国》编委会 唐源旃 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ISBN:9787200122206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本书《乡愁•中国(卷十)》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2°N ~36°N,87°E ~ 106°E的10个传统村落:云山村、石头寨村、南龙村、箐口村、团山村、糯干村、芒景村、长春村、天井村、禾木村。
作者简介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团通过新浪图片、《数码摄影》杂志官方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多渠道面全社会海选,征集一部分优秀的乡愁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100个指定的传统村落(选自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推进并公布的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工作观察、体验、拍摄7-15天,并撰写调查报告,整理成《乡愁•中国》系列图书出版。 《乡愁•中国》编委会陈卫卫 《影映生活》杂志原主编邓登登 《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段岳衡 著名华裔摄影家(加拿大籍)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摄影家秦大唐 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宿志刚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孙海波 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 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著名摄影家严志刚 新浪网助理总编辑、新闻中心图片总监于云天 著名风光摄影家【媒体评论】在普遍蜕化的乡村景象中,依旧还有一些净土;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中,依旧还有一些静音。撇开种种时代的遮蔽,乡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叶扁舟,一念相思;乡愁是打开尘封回忆的钥匙,游子心中柔软的信念。《乡愁•中国》套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让我们坚信,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乡村尽管已经饱受质疑,但依旧存在过玫瑰色的田园美景,乡民们曾经拥有过拙朴而不灭的传统美德。——《光明日报》
目录
01 云山村
Yunshan Village
02石头寨村
Shitouzhai Village
03南龙村
Nanlong Village
04箐口村
Jingkou Village
05团山村
Tuanshan Village
06糯干村
Nuogan Village
07芒景村
Mangjing Village
08长春村
Changchun Village
09天井村
Tianjing Village
10禾木村
Hemu Village
【前言】
乡愁——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 年全国流动人口2.45 亿,其中80% 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 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 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 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 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 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
【试读章节】
明朝烟雨沐黔中——云山村
在贵州省安顺市,聚居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村落被喻为“绿色海洋中的文化孤岛”。“孤”是指其特殊性:村民使用富有中原地区古音韵的语言,村子中有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以及被誉为“活化石”的民间戏剧等,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一个拍摄明代古装剧的大摄影棚。
云山村是安顺市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完好地保存着屯门、城楼、围墙等古代防御设施。
屯堡起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派30 万大军远征贵州,讨伐云南的元代旧势力。战争结束后,命大军就地屯军,并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等来黔中,与屯军一起建成座座屯堡。这些迁徙到云贵高原的人,仍旧固执地坚守着中原文化的传统。
云山村保存的大量历史建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例如正面的屯门用巨石垒砌成,两旁的城墙高达七八米,厚约2 米,全长1000 米左右,上有炮眼和垛口。各处制高点还有众多哨棚,一旦发生战争就能构成一套完善的作战系统。
村子中的民居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堆砌成,表面略加打磨。尤为巧妙的是,屋顶由一片片薄厚相当、不规则的青黑色页岩铺成。当地工匠将它们巧妙地堆叠在一起,像鱼的鳞片般整齐细密。靠近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这样既可以采光又可充当射击孔。屋宅内的板壁、梁柱、窗户、门楼上均饰有镂雕纹样,还刻有名人诗句、松竹梅菊、鸟雀凤鹤等文字和图案,寓意吉祥。民居的整体建筑风格既有江南的精巧细腻,又融入了贵州省粗犷豪放的文化特点。
从前屯门入村,首先看到的是屯堡一条街。这条街道长约600 米,宽约5 米,用青石板铺设而成。这条不太长的古街道承载着三段历史:前半段是明代建筑风格,中间一段为清代遗迹,后面一段则是民国时期及近代建筑。村子中的小巷与各户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楼等互相连接,形成通道。
小巷里有各种各样的石头组合,例如精雕细刻的门楣门柱、钱币造型的水漏、香炉、石阶、石缸、石桌等,古拙大方,独具韵味。云山村人把石头做成了艺术品,也把石头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贵州省屯堡与江苏省南京有渊源。南京曾做过明代都城,不少屯堡人的祖先就是从南京奉旨征讨的明军官兵。云山村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南京旧俗,人们能依稀感受到当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遗韵。云山村里女人的服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衣服宽袍大袖,颜色以青色、蓝色、黑色为主,袖口、衣襟处绣着粉色、嫩绿色、白色的花边且图案多为瑞草、莲花,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这里的女人好细腰,宽大的腰带能充分展现身材的曲线美,所以屯堡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棉线、丝线编织的腰带—“丝头系腰”。它不仅是服饰,还是当地青年男女的定情物。腰带后坠着长长的丝绦衬托得身姿分外飘逸。当地女孩还习惯把乌黑的秀发高高绾起,绾成发髻后套上用马尾编织的发网,再插上银质或玉石发簪,显示出别样的风情。据当地人讲,屯堡妇女的服饰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的服饰风格—“凤阳汉装”。它的发源地是安徽,在当地这些服饰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但是在屯堡却仍然被当成村民的日常着装。
村里的姑娘们都有一双非常别致的尖头绣花布鞋。鞋面上有尖头且略向上翘起,呈倒钩状,状若凤头。鞋面绣着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的图案,以两层白布连接鞋帮的沿口,做成高高的软鞋帮。
每逢节日庆典、走亲会友,屯堡女人们就会认真打扮一番。她们身着长袍大袖的衣服,脚穿绣花鞋,会聚在一起就像是一场模特儿表演,也像一次无声的针线活成果展示会。
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右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小口袋,俗称“三个荷包”。裤腿十分肥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老年妇女的头饰简单,她们喜欢戴一块青纱帕,在外出时肩上挎着黄布挎包,腰带上插一块折叠成方形的手巾,再撑上红色的油纸伞。
村民还喜欢念佛。云山村背靠云鹫山,山巅上屹立着云鹫寺。古树掩映的寺庙有一种神秘感。
村里最著名的娱乐活动是地戏。地戏源于古徽州的地方戏曲,当时徽州人在祭祀汪公1 时,就戴上面具做出各种舞蹈动作。
演出时,跳神人头蒙青巾、腰围战裙、背插小旗、额上戴着夸张的“脸子”(木雕面具),手执戈、矛、刀、戟等古代兵器,应声而舞。要做出一系列动作,例如唱、念、做、打……一幕幕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三国英雄等忠勇人物的故事鲜活上演。演出伴奏仅为一锣一鼓的敲击,演唱由一人起头,众人接腔。表演中的三五步距离代表万水千山,扬起竹鞭意味着马背上的征战,桌椅板凳象征高山要塞。
农历正月是云山村最热闹的时候。做糕粑、熏香肠;祭祖、守岁、拜年,村民忙得不亦乐乎。从大年初三开始,村民就开始跳地戏、玩花灯等各式集体活动。到了初五要敬五谷大神,初九敬玉皇大帝,十五要过元宵节……等元宵节过完,人们的生活才开始步入正轨。
村里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主食有糕粑、苞谷粑,副食有腊肉、香肠、血豆腐、干豆豉、糟辣子等。这种饮食结构源于过去行军打仗的需要,军民把食物原料通过腌制、烟熏、火烤等手法制作,使之便于长期存放。
云山村人喜欢做粑粑辣子,把青辣椒切成一寸余长条,用盐腌后与糯米面粉混合放在甑子里蒸熟,再拿到太阳下晒干即成。待客时抓一把放进油锅炸熟,吃起来脆、辣、甜、黏,是可口的下酒菜。此外血豆腐是当地有名的小吃。每逢腊月快过年时,村民将手磨豆腐晾干捣碎,与猪血混合,加盐、花椒粉、生猪油等,团成拳头大小,放入竹编篓子中悬于火塘2 上,用柏树枝条和锯末熏上几天,让作料渗入。待冷却后放置几天就可以切片蒸熟。另外还有鸡辣子、酸鲊肉、豆腐丸子等土菜,是村民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佳肴。
云山村之所以能完好保存下来,既归功于地理位置特殊,更有赖于村民的先见之明。1984 年,村民订立村规民约,不许毁旧屋建新房屋,村落才能完好保存下来,并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有600 多年历史的屯堡,仍旧保存着大明王朝的遗韵。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