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黄帝内经精要九讲

黄帝内经精要九讲

作者:马烈光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ISBN:9787122279798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现存古老的一部中医巨著,是业医者必须一生研读的经典。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马烈光教授总结自己四十多年《内经》教学、科研心得和临床运用体会,本着对《内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深入浅出、阐发经旨的宗旨,编成此书。全书共分九讲,除一讲“概要”外,其余养生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治法、病证等八讲内容着重对精选经文(60余篇)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及其运用要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讲均首列“学术旨要疏义”,扼要介绍该讲内容要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其后的“代表经文注析”中,以学术认识为纲,择有代表性的精妙原文加以注释和解析;每讲再设“参考经文撷萃”,选相关经文之精彩者,广列其中,博而不杂、约而不漏。 本书主要适用于中医初学者及中医临床工作者,也适合于有一定基础的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马烈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养生杂志》主编。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应邀担任国际药膳食疗协会执行会长、日本自然疗法协会及东洋学术出版社学术顾问、《美国中华医药杂志》副总编,《环球中医药》顾问。 一直从事《黄帝内经》及中医养生学医教研工作。主编出版《中医养生学》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规划教材6种;出版《黄帝内经读本》《黄帝内经养生宝典》《黄帝内经通释》等学术专著40余种;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公派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讲学。
目录
第一讲 概要  《内经》的成书与沿革 /2  《内经》的成书 /2  相关命名含义解  /7  《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  /9  《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 /10  唯物辩证的生命观  /11  整体调控观  /13  《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8  养生学说  /19  阴阳五行学说  /20  藏象学说  /22  经络学说  /24  病因病机学说 /25  病证学说  /26  诊法学说  /27  论治学说  /28  运气学说  /29  学习《内经》的方法 /31  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31  利用工具书,明确音读字义  /31  前后联系,系统理解《内经》理论 /32  结合注家,深入理解原文 /32  联系后世医家,开拓学术思路 /33  结合临床,在实践中加深领悟 /33  第二讲 养生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36  代表经文注析 /40  养生的意义与法则  /40  肾与人体生长规律、生殖及五脏六腑的关系  /48  四种养生家的养生之道及其效果 /51  四时气象变化和顺时养生的方法 /54  从四时养生的角度强调“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  /57  参考经文撷萃 /60  第三讲 阴阳五行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64  代表经文注析 /67  阴阳的基本概念 /67  法阴阳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73  以五行归类论五脏阴阳整体系统 /81  取法阴阳阐明病理变化及调治之法 /86  诊治之道取法阴阳 /92  四时八风之邪的一般致病规律 /95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 /98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101  阴阳的可分性与统一性 /104  参考经文撷萃 /105  第四讲 藏象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110  代表经文注析 /114  “藏象”的概念、各脏腑的功能及属性 /114  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18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和生理功能特点 /120  人的生成和神对生命的重要性  /122  生命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不能尽终天年的原因  /124  胃的重要作用,营气、卫气、宗气与胃的密切关系  /126  “四海”的分布和腧穴  /128  人体四海的病象和治疗原则 /129  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131  太阴、阳明阴阳不同之理 /134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135  水谷的输布及生化过程  /137  七窍的功能源于五脏精气的奉养  /139  眼睛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  /141  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概念  /142  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 /143  营卫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145  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146  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147  津液各走其道所产生的不同功能  /151  宗气、营气、卫气的循行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153  神的产生概念及对养生的意义  /154  情志致病的机制、症状及一般规律 /157  五脏所藏不同及其虚实病证  /158  血气、精神、经脉、卫气、意志的重要作用  /159  参考经文撷萃 /161  第五讲 经络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166  代表经文注析 /168  经络的重要性 /168  十二正经的循行及其病候 /170  络脉与经脉的区别及其诊法、刺法 /180  十五络脉的名称、部位、循行和病证 /182  营气循脉运行规律 /185  十二经气血多少和表里配合关系 /187  五脏背俞、大杼、膈俞等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187  任、督、冲三脉的循行与病证 /189  冲脉的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191  跷脉的循行和功用 /192  跷脉与睡眠的关系 /193  参考经文撷萃 /194  第六讲 病因病机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196  代表经文注析 /198  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198  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01  人体内阴气与阳气的相互关系 /206  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 /210  体质强弱与发病的关系 /213  外、内病因的性质、致病特点,病起于三部的发病规律 /215  外感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积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217  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 /223  内有故邪,因加而发的病理 /224  “祝由”疗法的适应证和取效机制 /226  九气为病 /228  病机十九条及其重要性 /230  病情轻重与四时的关系 /235  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及其预后 /238  外邪侵犯人体的传变规律及其治疗 /240  参考经文撷萃 /243  第七讲 诊法  学术旨要疏义 /248  代表经文注析 /250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及诊病的注意事项 /250  诊病的原则与方法 /252  切脉、察色、闻声、观形诊病法 /253  四时脉法 /259  尺肤脏腑分部诊法 /263  调息察脉和辨别平脉、病脉、死脉的基本方法 /264  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以及虚里的诊法 /265  寸口脉象与主病,以及与尺肤诊合参的方法 /269  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 /273  真脏脉的脉形及其致死的机制 /277  通过审察人体各种征象辨别疾病预后的方法 /279  颜面分部和面部色诊的机制 /281  卒死之证的色诊表现 /283  颜面的五脏六腑、肢节分部 /283  五色主病的原则以及疾病五色变化的鉴别 /286  论医疗中易犯的“五过” /287  诊治中应遵循的常规 /292  参考经文撷萃 /294  第八讲 治则治法  学术旨要疏义 /296  代表经文注析 /297  治法逆从和阴虚阳虚之治的理论及其应用 /297  五方的不同情况和相应治疗 /301  标本逆从的概念、意义和临床应用 /304  治法取法阴阳 /309  方剂君、臣、使的概念 /311  君臣佐使制方的基本法则 /311  用药治病的法度与饮食调养的作用 /313  参考经文撷萃 /314  第九讲 病证  学术旨要疏义 /318  代表经文注析 /319  伤寒的病名、病因、预后 /319  单感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321  两感热病的概念、机制、预后和死因 /324  病温、病暑的区别 /325  阴阳交的病因病机及病证分析 /326  风厥的病因病机及病证治疗 /328  劳风的概念、治则、预后 /329  热病的五种逆证 /330  咳嗽的病因病机 /332  五脏咳、六腑咳的辨证分类 /334  咳嗽的治则 /336  寒邪致痛的机制 /337  14种疼痛的病因病理、辨证要点 /338  疼痛的诊断要点 /341  体质与人耐痛能力的关系 /341  风邪致病复杂多变的病理 /343  多种风病的病名和发病机制 /345  五脏风的症状和诊断要点 /347  痹证的病因、发病及分类 /348  各类痹证的症状、病因、预后及针刺大法 /351  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 /354  众痹与周痹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355  五体痿的病机和证候 /358  痿证的具体病因与病机 /359  治痿的原则 /361  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 /363  厥证的兼症及其病机 /366  六经厥和十二经厥的病机证候 /367  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和治则 /370  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372  肤胀和鼓胀的针刺疗法 /373  水肿病肺肾两脏的标本病机 /374  水肿病的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 /376  脾瘅的病机、转化和治疗 /378  胆瘅的病机和治疗 /379  罹患癫疾的先天原因 /380  癫疾的证候特点及治疗 /381  癫疾的分类证候及治疗 /382  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 /384  怒狂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386  痈疽形成的病因病机和化脓的病理机制 /387  痈与疽的鉴别 /388  痈疽发生的原因 /390  痈疽预后不好的逆症表现及逆治的危害 /392  参考经文撷萃 /393  附录一 《黄帝内经》十三方 /397  附录二 《黄帝内经》目录 /400  参考文献 /403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