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犁痕桨迹:我的语文行与思

犁痕桨迹:我的语文行与思

作者:何伟俊

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43581180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犁痕桨迹:我的语文行与思》,是一位小语人30多年语文学习、教研“行”与“思”的留痕,也是他的一份人生“作业”。这是一本厚实的文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本部分——“学”语文:把读“过”的书变成读“到”的书;第二部分——“教”语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篇;第三部分——“说”语文:还文本以生命。这三部分蕴含了一位语文教师发展和成长的逻辑——学习语文,资深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底蕴;教学语文,把自己的积淀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思考语文,经历了学习、实践、反思的历程,生成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主张。在书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把读书、思考、实践、写作,融合在自己的“语文人生”之中,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花”。他认为,读书是教师最重要的“备课”,也是永远的“备课”。 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在阅读中寻找人的信息,聆听文字和人(作者或作品里的人)的声音,复活久远的人的生命,复活躺着的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的生命。 在生命的传递与聆听中,你的心灵、精神在发育、成长。当你的心灵变得丰满,智慧变得深邃,教学对你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关于语文教学,他的主张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有了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和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才会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才能生成。语文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
作者简介
  何伟俊,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30余年。读书教研、树蕙滋兰,是其终身志业。他不仅自己热爱读书,而且热心并坚持推动地区内师生阅读。1998年创办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已至第6期,参加教师235名,至今18年未间断;2010年创办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读书班被誉为“兴化小学教育的‘黄埔军校’”,从中走出一大批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教师。他荣获2015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出版《小学语文教学散论》、《互动学作文》、《在书香里成长》、《论语里住着的孔子》、《犁痕桨迹:我的语文行与思》等著作。《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一。
目录
“学”语文:把读“过”的书变成读“到”的书 理解“教学”,才能更好地“教学”  ——读《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003 通往语文教学的密林深处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随感 015 汉语,你真的懂吗?  ——读《汉语与中国文化》 033 思想,是相互照亮的  ——读《论对话》 059 让语言获得新生  ——读《博尔赫斯谈诗论艺》 072 真正的教育呼唤真正的教师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 084 语用与文本解读  ——读《语用学与语文教学》 092 叙事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读《叙事学》 096 教育力=学习力+梦想力  ——读《教育力》 100 听文字讲那过去的故事  ——读《文字的故事》 103 读书快乐和读书的功利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105 读经,你怎么看?  ——读《读经二十年》 109 没有“越界”,不成阅读  ——读《越读者》 111 诗心不老人  ——读《叶嘉莹说诗讲稿》 114 阅读,是和自己的约会  ——读《孔子的乐论》 116 人与历史  ——读《秦崩》和《楚亡》 119 阅读,就是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读《“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 121 又见迟子建  ——读《群山之巅》 123 不该遗忘的学术史  ——读《发现李庄》 125 参禅,就是寻找自己  ——读《禅与心理分析》 127 人与书的相逢  ——读《书时光》 129 成长,从独立旅行开始  ——读《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131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读《尼采与形而上学》 133 林语堂眼中的孔子  ——读《孔子的智慧》 135 人生,乃学习之人生  ——读《孔子的一生》《鲍鹏山说孔子》 138 希腊神话的隐喻  ——读《西西弗斯的神话》 140 守望乡村教育:守望心灵,守望真诚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142 心灵的相遇  ——读《秋华与冬雪》 152 生命的学问  ——读《禅来禅去》 163 一个神秘的族群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165 一束语言的子弹  ——读《送你一颗子弹》 168 用概念框架和想象力把握思想  ——读《当代哲学问题九讲》 170 由苏格拉底想到孔子  ——读《斐多》 173 语言的魔力  ——读《战争》 176 中国靠什么站起来?  ——读《中国站起来》 178 追溯中华文化的起源  ——读《中国文化十一讲》 180 “教”语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 朗读,如何成为教学内容  ——《二泉映月》课堂实录及点评 195 踏上阅读的发现之旅  ——《特殊的葬礼》课堂实录及点评 209 语文可以这样教  ——《金子》课堂实录及点评 230 紧贴地面的行走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与点评 248 让文本发出光来  ——《一路花香》课堂实录及点评 264 让学生成为阅读者  ——《天鹅的故事》课堂实录及评析 283 追寻文本发生的踪迹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及评析 306 爱国自有别样情:发现“钱学森式”的爱国  ——《钱学森》课堂实录及点评 316 从感受语言到享受阅读  ——《望月》课堂实录 338 学习是自己事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及点评 367 “说”语文:还文本以生命 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什么 385  ——兼评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85 为语文教育打开明亮的窗扉 389 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  ——谈《二泉映月》的词语解读及教学 402 唤醒与对话  ——刍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406 教材解读的问题与对策 408 文本解读,必须关注人 419 花香来自何方  ——《一路花香》解读 423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 428 默默奉献的“落花生”  ——《落花生》解读 434 对话·建构·生成  ——白居易《琵琶行》解读 437 人类心灵永远的“村居”  ——《清平乐·村居》解读 439 与天地和心灵对话  ——《江雪》解读 441 诗意中的教育理趣  ——几首古诗的教育解读 443 漫话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450 语言:语文教学的根 463 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我的教学研究心得 473 读书确定信仰,知识生成力量 496 从“佳话”到“文化”  ——孙双金老师《推敲》(第二课时)评析 501 悬置后的建构  ——刘发建老师《鲁迅是谁》评析 503 心忘方入妙  ——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一课时)评析 508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二课时)赏析 513 于氏教法老更成  ——于永正老师《学写对话》评析 516 依“标”据“本” 学有所“长”  ——吴小健老师《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评析 521 品尝语言,神遇作者,对话中心心相契  ——《青海高原一株柳》同课异教评析 528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