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 第4版)
作者:于兹喜,郑可国 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ISBN:9787117235150
定价:¥4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 第4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编写共5章,第一章总论除介绍X线、CT、MRI、DSA检查技术的应用,各种检查技术综合应用原则以及PACS外,还介绍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第二至第五章分别介绍相关检查技术,在各系统和部位的检查方法,对比剂的应用等。
作者简介
于兹喜,男,1963年4月生于山东平度。泰山医学院教授,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31年。1985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1999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担任《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断层影像解剖学》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除了教学之外还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主要是CT、MRI的临床应用。编写教材12部,其中主编卫生部“十一五”、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6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及配套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指导》第1、2版,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用本科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3、4版。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及其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课题多项。曾获中华医学会放射技术协会“种子计划”项目1项,全国首届医学影像技术中青年论文交流会二等奖。2007年主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成人教育特色课程,主持建立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为省示范教学中心。郑可国,男,1961年11月生于广西平南。从事教学工作32年。主编及参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不同专业和版次的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等7部。主编和副主编专业参考书《肝细胞癌临床CT诊断》《腹部疾病治疗后影像学》《腹部外科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学》《临床疑难病例影像诊断及解析》和《肝胆特异性MR对比剂临床应用》等,参编专业参考书《腹部外科学》等13本。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三节 MRI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四节 DSA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五节 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检查技术简繁的选择
二、检查技术的安全性
三、检查费用的考虑
第六节 医学图像存储、传输与放射学信息系统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七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和评价
一、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二、医学影像质量评价
三、X线影像的质量控制
四、CT图像的质量控制
五、MRI图像的质量控制
六、DSA图像的质量控制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一、符合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要求
二、影像的光学密度与灰度
三、影像对比度和锐利度
四、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
五、噪声和伪影
第二节 X线摄影条件基本因素与自动曝光控制
一、X线摄影条件基本因素
二、X线摄影自动曝光控制
第三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一、解剖学基准线和面
二、X线摄影基准线和面
三、X线摄影体位、方向、方位及命名原则
四、体表解剖标志
五、X线摄影技术操作原则和步骤
第四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
一、透视
二、普通X线摄影技术
三、乳腺X线检查
四、口腔X线检查
第五节 造影检查
一、对比剂
二、普通造影检查技术
第三章 CT检查技术
第一节 CT扫描方式的特点
一、普通CT
二、单层螺旋CT
三、多层螺旋CT
第二节 CT图像特点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一、CT图像特点
二、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
第三节 CT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二、平扫和低辐射剂量扫描
三、增强扫描和实时增强监视
四、CT灌注成像
五、定量CT
六、特殊扫描技术
第四节 人体各解剖部位CT检查技术
一、颅脑
二、头颈部
三、胸部
四、腹部
五、盆腔
六、脊柱
七、四肢及关节
八、心脏
第五节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一、2D图像后处理技术
二、3D图像后处理技术
三、能谱CT后处理技术
四、CT血管造影术
第四章 MRl检查技术
第一节 常用脉冲序列和影响图像质量的成像参数
一、常用脉冲序列及其临床应用
二、影响图像质量的成像参数
第二节 流动现象、伪影及其补偿技术
一、流动现象及其补偿技术
二、常见伪影及其补偿技术
第三节 MRI对比剂的应用
一、增强机制
二、分类
三、应用
第四节 MRI检查的安全要求
一、安全性
二、安全要求
第五节 人体各解剖部位MRI检查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二、基本检查方法
三、颅脑
四、眼眶
五、颈部、鼻咽、颌面部
六、脊椎与脊髓
七、胸部
八、乳腺
九、腹部
十、盆腔
十一、关节
第六节 MR检查技术的特殊临床应用
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二、心脏MR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三、MR水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四、MRS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五、功能性MRI(fMRI)
六、磁敏感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第五章 DSA检查技术
第一节 DSA的基本原理、图像采集和影像处理
一、基本原理
二、图像采集
三、影像处理
第二节 DSA的减影方式、检查技术和操作流程
一、减影方式
二、检查技术
三、操作流程
第三节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二、头颈部DSA技术
三、胸部DSA技术
四、心脏与冠状动脉DSA技术
五、腹部DSA技术
六、盆腔DSA
七、四肢DSA技术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三节 MRI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四节 DSA检查技术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五节 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检查技术简繁的选择
二、检查技术的安全性
三、检查费用的考虑
第六节 医学图像存储、传输与放射学信息系统
一、特点
二、主要用途
三、主要内容
四、限度
第七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和评价
一、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二、医学影像质量评价
三、X线影像的质量控制
四、CT图像的质量控制
五、MRI图像的质量控制
六、DSA图像的质量控制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基本因素
一、符合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要求
二、影像的光学密度与灰度
三、影像对比度和锐利度
四、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
五、噪声和伪影
第二节 X线摄影条件基本因素与自动曝光控制
一、X线摄影条件基本因素
二、X线摄影自动曝光控制
第三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一、解剖学基准线和面
二、X线摄影基准线和面
三、X线摄影体位、方向、方位及命名原则
四、体表解剖标志
五、X线摄影技术操作原则和步骤
第四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
一、透视
二、普通X线摄影技术
三、乳腺X线检查
四、口腔X线检查
第五节 造影检查
一、对比剂
二、普通造影检查技术
第三章 CT检查技术
第一节 CT扫描方式的特点
一、普通CT
二、单层螺旋CT
三、多层螺旋CT
第二节 CT图像特点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一、CT图像特点
二、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
第三节 CT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二、平扫和低辐射剂量扫描
三、增强扫描和实时增强监视
四、CT灌注成像
五、定量CT
六、特殊扫描技术
第四节 人体各解剖部位CT检查技术
一、颅脑
二、头颈部
三、胸部
四、腹部
五、盆腔
六、脊柱
七、四肢及关节
八、心脏
第五节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一、2D图像后处理技术
二、3D图像后处理技术
三、能谱CT后处理技术
四、CT血管造影术
第四章 MRl检查技术
第一节 常用脉冲序列和影响图像质量的成像参数
一、常用脉冲序列及其临床应用
二、影响图像质量的成像参数
第二节 流动现象、伪影及其补偿技术
一、流动现象及其补偿技术
二、常见伪影及其补偿技术
第三节 MRI对比剂的应用
一、增强机制
二、分类
三、应用
第四节 MRI检查的安全要求
一、安全性
二、安全要求
第五节 人体各解剖部位MRI检查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二、基本检查方法
三、颅脑
四、眼眶
五、颈部、鼻咽、颌面部
六、脊椎与脊髓
七、胸部
八、乳腺
九、腹部
十、盆腔
十一、关节
第六节 MR检查技术的特殊临床应用
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二、心脏MR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三、MR水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四、MRS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五、功能性MRI(fMRI)
六、磁敏感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第五章 DSA检查技术
第一节 DSA的基本原理、图像采集和影像处理
一、基本原理
二、图像采集
三、影像处理
第二节 DSA的减影方式、检查技术和操作流程
一、减影方式
二、检查技术
三、操作流程
第三节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二、头颈部DSA技术
三、胸部DSA技术
四、心脏与冠状动脉DSA技术
五、腹部DSA技术
六、盆腔DSA
七、四肢DSA技术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