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四卷 摩登时代: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作者:赖德霖,伍江,徐苏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ISBN:9787112193431
定价:¥17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摩登时代 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主要内容为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情况。具体包括上海这座近代中国大都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与现代化,体现在建筑设备、装饰艺术风格、都市与女性、作为一种“公民建筑”的公共图书馆以及作为都市公共空间的公园和体育场等诸多方面的中国都市现代性多元表现,1927年至1937年南京、武汉、广州、天津、北平、西安、重庆、青岛、济南,以及香港等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建筑的引介与影响,中国近代市政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科学的形成与实践。这些内容展示了在一个“摩登时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在设计思想、物质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现代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赖德霖,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美术史专业博士,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建筑与城市。曾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2006),并著有《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007)、《解读建筑》(2009)、《中国建筑革命》(中国台湾版,2011)(2012年中国大陆版改名为《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走进建筑走进建筑史——赖德霖自选集》(2012)。伍江,1960年生。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7年攻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并担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代表性著作有《上海百年建筑史》(1997年初版,2008年第二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2008)等。徐苏斌,1962年生,1992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建筑学的诞生》(2010)、《中国の都市·建集匕日本——「主体的受容」の近代史》(2009)、《日本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研究》(1999)等。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一等奖、日本建筑学会奖、建筑史学会奖、日本都市计画学会奖等。
目录
第十章 上海的城市化、商业化与现代化(1927——1937年)
第一节 上海近代建筑业极度繁荣的基础
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房地产业高涨
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
四、建筑技术力量的壮大
第二节 主要的建造活动
一、外滩的大规模改建
二、高层建筑迅猛发展
三、各类建筑的大量建造
第三节 重要外籍建筑师与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形成与成熟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第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
二、新风格的先锋——邬达克
三、其他重要建筑师与设计机构
四、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形成与成熟
第四节 建筑技术的再发展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的传布
二、钢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的传布
三、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的传布
四、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与建筑构造技术的新发展
五、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式的革新
六、鲁班殿的没落:传统营造业的命运
第五节 城市建设管理与法规
一、在土地章程引导下的城市建设法规体系(1845-1907年)
二、公共租界的《华式房屋建筑章程》、《西式房屋建筑章程》
及法租界1930年建筑章程
三、公共租界的建筑高度控制
四、城市分区规划与建筑类型控制
五、城市分区规划的特别案例——公馆马路章程
六、两租界对于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差异
第六节 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
一、乡土的变迁
二、宗地利用模式转变的分类实证研究
三、地主的城市
第七节 近代上海建筑思潮与特征
一、近代上海建筑中所反映的设计思潮
二、近代上海地方建筑特征
第十一章 都市现代性的表现
第一节 上海建筑设备演进与都市现代性
一、上海近代建筑设备的发展
二、上海都市现代性在建筑设备中的体现
第二节 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
第三节 1930年代的上海百乐门舞厅:一个现代娱乐建筑的建构与都市社会空间的拓展
一、投资人与选址理念
二、建筑师杨锡锣与百乐门舞厅的设计
三、百乐门舞厅:社会空间的延展
第四节 城市公园与公共体育场的营造
一、城市公园
二、公共体育场
第五节 近代中国的公民空间:晚清和民国早期中国图书馆话语与实践
一、戊戌变法和晚清新政时期社会对公共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
二、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对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促进
三、地方自治对于作为地方公益事业之图书馆建设的推动
四、转型过程中传统建筑以及士绅生活体验对20世纪早期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五、西方图书馆学原理影响下中国新公共图书馆空间对读者与藏书关系的考量
第一节 上海近代建筑业极度繁荣的基础
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房地产业高涨
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
四、建筑技术力量的壮大
第二节 主要的建造活动
一、外滩的大规模改建
二、高层建筑迅猛发展
三、各类建筑的大量建造
第三节 重要外籍建筑师与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形成与成熟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第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
二、新风格的先锋——邬达克
三、其他重要建筑师与设计机构
四、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形成与成熟
第四节 建筑技术的再发展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的传布
二、钢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的传布
三、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的传布
四、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与建筑构造技术的新发展
五、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式的革新
六、鲁班殿的没落:传统营造业的命运
第五节 城市建设管理与法规
一、在土地章程引导下的城市建设法规体系(1845-1907年)
二、公共租界的《华式房屋建筑章程》、《西式房屋建筑章程》
及法租界1930年建筑章程
三、公共租界的建筑高度控制
四、城市分区规划与建筑类型控制
五、城市分区规划的特别案例——公馆马路章程
六、两租界对于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差异
第六节 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
一、乡土的变迁
二、宗地利用模式转变的分类实证研究
三、地主的城市
第七节 近代上海建筑思潮与特征
一、近代上海建筑中所反映的设计思潮
二、近代上海地方建筑特征
第十一章 都市现代性的表现
第一节 上海建筑设备演进与都市现代性
一、上海近代建筑设备的发展
二、上海都市现代性在建筑设备中的体现
第二节 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
第三节 1930年代的上海百乐门舞厅:一个现代娱乐建筑的建构与都市社会空间的拓展
一、投资人与选址理念
二、建筑师杨锡锣与百乐门舞厅的设计
三、百乐门舞厅:社会空间的延展
第四节 城市公园与公共体育场的营造
一、城市公园
二、公共体育场
第五节 近代中国的公民空间:晚清和民国早期中国图书馆话语与实践
一、戊戌变法和晚清新政时期社会对公共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
二、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对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促进
三、地方自治对于作为地方公益事业之图书馆建设的推动
四、转型过程中传统建筑以及士绅生活体验对20世纪早期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五、西方图书馆学原理影响下中国新公共图书馆空间对读者与藏书关系的考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