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
作者:詹双晖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19413453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社科大学经典文库: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包括绪论共九章,分为三部分。其中绪论为部分,先是简述海陆丰民俗演剧的学术价值,接着是学术综述,最后交代研究思路与方法。笔者认为,海陆丰民俗演剧是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透过这一活态博物馆,我们可以管窥中国古代戏剧的真实面貌,全方位地认识传统戏剧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了解中国戏剧(尤其是乡土戏剧)的发展演变规律,了解其与乡村老百姓、与宗教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而解读传统戏剧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包括至第七章,是《中国社科大学经典文库: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的主体部分,通过深入调查海陆丰祭祀演剧的主体、戏头、受众、戏中介、文化空间等主要演剧生态链条,在翔实的田野考察基础上,力图客观呈现海陆丰民俗演剧的生态面貌。重点对海陆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浓郁的民间宗教习俗、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悠久的民俗演剧历史等演剧生态作文化人类学审视,对各剧种的生存现状,对诸如戏班、艺人、观众、乡村演戏理事会、政府等演剧生态的各个链条各自的功能、诉求、相互关系,对民俗演剧的一些文化现象、特征、演戏习俗、乡民的戏剧审美观,对民俗演剧于乡社宗族组织、乡村共同体、民系及地方社会之影响与作用等进行深入的剖析。章从人文特征、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地方特色剧种几个方面对海陆丰民俗演剧生态进行概述。在传统文化大受冲击,各地乡土民俗传统普遍式微、衰亡的今天,地处粤东沿海的海陆丰地区依然保留着一套古老的民间文化系统。这套民间文化系统以庙宇、宗祠、戏台以及民间信仰为传统文化空间,承载的是村民们世代相传的以节令、祭祀、庙会、演剧等为主题的乡土民俗文化,滋养着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竹马戏等一大批古老的文化艺术样式。民俗演剧则是这一文化系统的明显特征,不仅有适合民俗演剧的文化土壤,而且还有完整的民俗演剧市场产业链。迄今,海陆丰依然保持着相对完整、古朴的民俗演剧文化生态。第二章至第四章考察讨论海陆丰民俗演剧的主体。第二章考察海陆丰戏班体制、戏班的技艺传承、戏班的传统剧目特征、戏班的日常运作以及独特的戏班文化。海陆丰戏班依托浓郁的民俗演剧市场,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俗演剧市场为导向的戏班运行机制与戏班文化。海陆丰戏班体制一直是民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全市场化行为,戏班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演出收入,乡村观众对戏班的评价直接影响戏班的演出场次与戏金的高低。第三、四章考察海陆丰戏班的历史变迁及其生存现状。虽然海陆丰乡社早期戏班活动状况已难以知晓,但清乾隆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海陆丰各剧种可考的戏班多达百班,期间名班荟萃,名伶辈出,有的戏班竟历二百年而不倒。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政府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逐渐开禁,海陆丰传统民俗演剧逐渐复活,各种农村戏班、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戏剧演出再次回归到传统的民俗演剧状态。三十多年来,这些农村戏班、剧团在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演剧生态中按照适者生存的社会法则不断地浮沉生灭,有些剧团由业余而变成职业,有些依旧是业余(或者说半职业);有些剧团在传统老戏的基础上寻求革新发展,有些则固守传统。1990年以后,海陆丰民俗演戏巨大的市场还吸引了包括潮剧、黄梅戏、采茶戏等外地剧团前来分羹。所有戏班完全靠民俗演剧维生。第五章考察海陆丰民俗演剧的受众与乡村演戏理事会。数百年来,海陆丰民俗演戏一直深受各阶层各年龄层海陆丰人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民俗演戏观众主要以海陆丰村社老人与妇女为主。遍布海陆丰城乡的老人会组织是包括民俗演戏在内的传统宗教民俗文化的守护者与活动的组织者。以老人会成员为代表的民俗演戏受众有着自己异于文人戏剧与城市商业戏剧的独特戏剧审美标准,而这种审美标准对海陆丰戏曲有着重大的影响。第六、七章考察海陆丰民俗演剧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就是一个孕育并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场,海陆丰每一个乡社都有这样的“文化场”。这种“文化场”以庙宇、宗祠及其附属的戏台、广场等为活动空间,以村民们世代相传的周期性的岁时节令、迎神赛会、祖先祭祀、人生礼仪、民俗演剧等信仰民俗文化事项为活动主题,形成了集信仰空间、表演空间和生活空间于一体的传统文化空间。几乎每一个乡社、每一处庙宇一年中都有一次或多次约定俗成的固定演戏日期。根据演戏目标诉求与功能的不同,海陆丰的民俗演剧大概可分为神祇祭祀演剧、宗祠祭祀演剧、节令祭祀演剧与其他功能演剧等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又都有多种名目,其中尤以神衹祭祀演剧名目很多。数百年来,海陆丰的民俗演戏形成了许多规俗,这些规俗不仅体现在落马戏、开灯戏、神诞戏、得道戏、坐殿戏、重光戏、还愿戏、建醮戏、龙舟戏、祭孤戏、寿戏、丧戏、人伙戏、罚戏乃至赌博戏等五花八门的演戏名目上,而且还体现在戏班、寺庙与村社以及民众必须严格遵守的一整套演戏规俗上。此外,海陆丰还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文化,无论是民间歌谣、谚语、民间传说,还是民间工艺美术、寺庙诗签,无不打上民俗演剧的烙印。第八章“海陆丰民俗演剧解读”为第三部分。从中国戏曲流变史的视角,通过对这一具典型意义的地方性民俗演剧现象的剖解来研究诸如传统演剧形态、民俗演剧生态特征、中国戏剧(尤其是乡土戏剧)的生成与发展规律、乡民戏剧审美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重点对民间戏剧理论研究予以拓展,并还原民俗演剧、民间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中应有的地位与价值。
作者简介
詹双晖(1965—),男,广东饶平人,文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海陆丰民俗演剧及其学术价值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生态概述
第一节 海陆丰人文特征
第二节 海陆丰民间文化艺术
第三节 海陆丰戏曲
第二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主体(一)
第一节 海陆丰戏班体制概述
第二节 海陆丰戏班的技艺传承
第三节 海陆丰戏班的演出剧目
第四节 海陆丰戏班的经营运作
第五节 海陆丰戏班文化
第三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主体(二)
第一节 1950年以前的海陆丰戏班
第二节 1950至1970年的海陆丰剧团
第三节 1949年前从艺的海陆丰梨园名伶小传
第四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主体(三)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海陆丰剧团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海陆丰剧团演出实录
第五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受众与老人会
第一节 海陆丰民俗演剧受众
第二节 老人会
第六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的文化空间(上)
第一节 海陆丰庙宇戏场
第二节 海陆丰主要演戏点
第七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的文化空间(下)
第一节 海陆丰乡社演剧的名目与功能
第二节 海陆丰乡社演剧习俗
第三节 海陆丰独特的戏剧文化
第八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解读
第一节 民俗演剧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演剧形态
第二节 民俗演剧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民俗演剧生态与中国戏剧的生成与发展
第四节 民俗演剧与乡民戏剧审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海陆丰民俗演剧及其学术价值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生态概述
第一节 海陆丰人文特征
第二节 海陆丰民间文化艺术
第三节 海陆丰戏曲
第二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主体(一)
第一节 海陆丰戏班体制概述
第二节 海陆丰戏班的技艺传承
第三节 海陆丰戏班的演出剧目
第四节 海陆丰戏班的经营运作
第五节 海陆丰戏班文化
第三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主体(二)
第一节 1950年以前的海陆丰戏班
第二节 1950至1970年的海陆丰剧团
第三节 1949年前从艺的海陆丰梨园名伶小传
第四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主体(三)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海陆丰剧团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海陆丰剧团演出实录
第五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受众与老人会
第一节 海陆丰民俗演剧受众
第二节 老人会
第六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的文化空间(上)
第一节 海陆丰庙宇戏场
第二节 海陆丰主要演戏点
第七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的文化空间(下)
第一节 海陆丰乡社演剧的名目与功能
第二节 海陆丰乡社演剧习俗
第三节 海陆丰独特的戏剧文化
第八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解读
第一节 民俗演剧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演剧形态
第二节 民俗演剧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民俗演剧生态与中国戏剧的生成与发展
第四节 民俗演剧与乡民戏剧审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