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实用肝硬化治疗学:基础与临床治疗矛盾的对策
作者:张明香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ISBN:9787538194968
定价:¥14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肝硬化的治疗,对肝硬化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肝硬化的概述,第二部分为肝硬化的病因病机,第三部分为肝硬化的诊断,第四部分为肝硬化的治疗,第五部分为肝硬化的预后。全书内容实用,具有较强的前沿性。
作者简介
作者为沈阳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消化科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多篇专著和论文,包括《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内镜图谱》。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 11一、肝硬化流行病学 / 11(一)病毒性因素 / 11(二)慢性酒精性中毒 / 11(三)其他因素 / 11二、肝硬化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 / 11(一)肝硬化形态学特点 / 12(二)诊断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 12(三)肝硬化病理生理学特点 / 13(四)肝硬化肝外表现 / 13(五)肝硬化治疗矛盾性难题 / 15三、肝硬化功能分期与治疗的关系 / 15(一)肝硬化分期 / 15(二)肝硬化分期的临床意义 / 17四、肝硬化晚期发并发症 / 18(一)顽固性腹水 / 18(二)肝-肾综合征 / 18(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18(四)消化道出血 / 18(五)肝性脑病 / 18(六)肝-肺综合征 / 19五、肝硬化临床治疗的科学思维 / 22(一)循证医学在肝硬化治疗中的重要性 / 22(二)临床治疗总体思路 / 24(三)治疗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 24(四)临床应用药物的双重性 / 24
第二章 肝硬化的病因学 / 28一、病毒性因素 / 28(一)乙型肝炎病毒 / 28(二)丙型肝炎病毒 / 42二、代谢性因素 / 50(一)肝脏脂肪代谢 / 50(二)脂肪肝发病机制 / 52(三)脂肪肝分类 / 53(四)脂肪肝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 54三、自身免疫性因素 / 55(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 55(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56(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58(四)自身免疫性肝病综合征 / 59(五)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 60四、循环瘀血性因素 / 61(一)心源性肝硬化 / 61(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 63五、遗传性因素 / 66(一)肝豆状核变性 / 66(二)遗传性血色病 / 71六、寄生虫因素 / 76(一)血吸虫病 / 76(二)肝吸虫 / 78七、化学药物性因素 / 79(一)药物体内代谢过程 / 80(二)药物的生物转化 / 80(三)发病机制 / 80
第三章 肝硬化的形态学 / 93一、肝脏正常形态学 / 93(一)肝脏形态 / 93(二)肝脏分区 / 93(三)肝脏的管道系统 / 94(四)肝脏微细结构 / 96(五)肝脏的超微结构 / 97二、肝硬化病理形态学 / 106(一)肝炎病毒性疾病 / 106(二)代谢性疾病 / 107(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 108(四)循环瘀血性疾病 / 109(五)遗传性疾病 / 109(六)寄生虫性疾病 / 111(七)化学药物性疾病 / 111三、肝硬化的影像学 / 112(一)肝脏B超声像 / 112(二)肝脏CT影像 / 118(三)肝脏MRI影像 / 125(四)肝脏血管造影影像 / 128(五)肝脏瞬时弹性成像 / 130四、门静脉系统病理改变 / 131(一)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学特点 / 131(二)肝脏微循环 / 132(三)肝硬化的微循环 / 133(四)门静脉系统病理改变 / 134
第四章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 137一、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137(一)正常肝脏血流动力学 / 137(二)肝硬化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 138(三)肝硬化的反常血流 / 141二、肝硬化的物质代谢障碍 / 142(一)正常物质代谢 / 142(二)肝硬化的物质代谢障碍 / 143三、肝硬化的水电解质紊乱 / 144(一)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144(二)血气酸碱分析 / 145(三)酸碱平衡失常 / 147(四)血气酸碱分析结果的判读 / 148四、肝硬化的凝血功能障碍 / 148(一)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 148(二)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 148(三)抗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 149(四)纤溶系统功能障碍 / 149(五)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 149(六)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障碍的矛盾关系 / 150五、肝硬化的免疫功能障碍 / 151(一)肝脏免疫功能 / 151(二)肝脏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 154(三)肝硬化的免疫功能障碍 / 156六、肝硬化的脾功能亢进 / 157(一)脾脏与肝脏的关系 / 157(二)脾脏的组织结构 / 157(三)脾脏血流量及细胞成分 / 159(四)脾脏生理功能 / 161(五)脾脏的组织病理学 / 164(六)脾功能亢进发病机制 / 164(七)脾功能亢进的骨髓改变 / 165(八)脾功能亢进的治疗 / 166七、肝硬化的造血功能障碍 / 167(一)骨髓的造血功能 / 167(二)红细胞异常 / 168(三)粒细胞异常 / 169(四)血小板异常 / 169(五)噬肝病毒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 170(六)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 171八、肝硬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 171(一)骨髓干细胞 / 171(二)骨髓干细胞移植 / 173(三) 干细胞移植并发症 / 174(四)干细胞治疗展望 / 175
第五章 肝硬化的基本治疗原则 / 182一、病因治疗 / 182(一)病毒性肝病 / 182(二)代谢性肝病 / 182(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 183(四)循环瘀血性肝病 / 185(五)遗传性肝病 / 186(六)寄生虫性肝病 / 187(七)化学药物中毒性肝病 / 187二、对症护肝治疗 / 187(一)营养支持 / 188(二)护肝药物治疗 / 189(三)对症治疗 / 190三、抗肝纤维化治疗 / 190(一)肝纤维化的病理学特征 / 190(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 190(三)抗肝纤维化治疗 / 194四、肝功能衰竭治疗 / 195(一)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 196(二)肝衰竭的病理学特点 / 198(三)肝衰竭的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 199(四)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 199(五)人工肝支持系统 / 203(六)肝衰竭的预后评估 / 205
第六章 肝硬化营养代谢障碍的治疗 / 211一、糖代谢障碍 / 211(一)正常肝脏的糖代谢 / 211(二)肝硬化的糖代谢障碍 / 212(三)糖代谢障碍与糖尿病 / 216二、蛋白质代谢障碍 / 220(一)正常肝脏的蛋白质代谢 / 220(二)肝硬化的蛋白质代谢障碍 / 221三、静脉营养治疗 / 221(一)营养治疗的途径 / 222(二)静脉营养液的配制 / 222(三)静脉营养治疗的并发症 / 224(四)静脉营养输入方法 / 225
第七章 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 229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 229(一)胆红素的来源途径 / 229(二)胆红素的生成 / 229(三)胆红素在肝脏内的代谢 / 231(三)胆红素的保护作用 / 236二、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 / 237(一)肝硬化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 / 237(二)检测血浆胆红素的临床意义 / 238三、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 241(一)病因治疗 / 241(二)综合护肝治疗 / 241(三)针对黄疸治疗 / 241
第八章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 244一、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 / 244(一)腹水形成的相关因素 / 244(二)腹水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 245(三)顽固性腹水的发生机制 / 249(四)腹水的性状 / 249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 250(一)腹水的分类和分级 / 250(二)一般性治疗 / 251(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251(四)利尿治疗 / 251(五)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原则 / 254(六)腹水回输 / 255(七)顽固性腹水外科和介入治疗 / 256三、钠摄入与利尿的矛盾 / 258(一)低钠血症的鉴别 / 258(二)钠与水的密切关系 / 259(三)腹水治疗中的限钠和补钠 / 259四、低血钾与高血钾的处理 / 260(一)钾离子的体内平衡 / 260(二)低钾血症的治疗 / 261(三)高钾血症的治疗 / 261五、低钾性肾病 / 261(一)低钾性肾病发病诱因 / 262(二)低钾性肾病发病机制 / 262(三)低钾性肾病病理改变 / 262(四)低钾性肾病治疗 / 263六、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 263(一)HRS临床分型 / 263(二)HRS发病机制 / 263(三)肝硬化相关的肾脏病 / 264(四)HRS诊断 / 265(五)HRS临床治疗 / 265七、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 / 266(一)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 / 266(二)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病理改变 / 267(三)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治疗 / 268
第九章 肝硬化的控制感染 / 272一、抗生素应用原则 / 272(一)抗生素分类 / 272(二)抗生素应用原则 / 272(三)抗生素的耐药问题 / 273二、预防用药问题 / 275(一)SBP首次发作高危因素评估 / 275(二)抗生素预防用药 / 275三、合并霉菌感染 / 275(一)抗真菌感染药物分类和作用机理 / 276(二)抗真菌感染治疗 / 276四、 细菌性自发性腹膜炎 / 277(一)SBP病原学 / 277(二)SBP发病机制 / 277(三)SBP诊断标准 / 279(四)SBP治疗方法 / 279(五)SBP消退和生存的预测 / 280
第十章 肝硬化内科性出血的治疗 / 283一、肝脏凝血系统功能 / 283(一)凝血系统 / 283(二)抗凝血系统 / 286(三)肝脏在凝血中的作用 / 290二、凝血障碍与血栓 / 290(一)血栓的形成 / 290(二)肝功能衰竭的微循环障碍 / 292(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292(四)门静脉血栓形成 / 294三、止血药物与血栓 / 295(一)肝硬化常用止血药物 / 296(二)止血药物血栓形成的关系 / 298四、门静脉高压症胃肠黏膜病变出血 / 299(一)应激性溃疡 / 299(二)门静脉高压症性胃病 / 300
第十一章 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 305一、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 305(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 / 305(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评估 / 306(三)肝硬化出血病情的评估 / 307(四)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期和治疗原则 / 307(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 308(六)止血药物治疗的评价 / 311(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 / 311二、输血和补液与出血的关系 / 311(一)输液与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学 / 312(二)输液量的调整 / 312(三)输液成分的合理组成 / 315三、血管加压素应用与高血压 / 316(一)血管加压素的副作用 / 316(二)联合用药抑制副作用 / 316四、白蛋白的应用与门静脉压的关系 / 317(一)血浆胶体渗透压与门静脉压的关系 / 317(二)白蛋白补充方法 / 317五、气囊压迫止血与营养补充的矛盾 / 318(一)气囊压迫使用方法 / 318(二)气囊压迫术的并发症 / 319(三)气囊压迫的营养问题 / 319六、普萘洛尔预防用药的利弊关系讨论 / 319(一)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 / 319(二)β-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 / 320(三)β-受体阻滞剂对肝硬化的影响 / 320
第十二章 肝性脑病的治疗 / 323一、肝性脑病的临床 / 323(一)肝性脑病分型 / 323(二)肝性脑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 324(三)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 325(四)肝性脑病神经病理改变 / 333(五)肝性脑病治疗 / 333二、肝性脊髓病 / 335(一)HM发病机制 / 335(二)HM神经病理改变 / 336(三)HM临床分期和表现 / 337(四)HM的治疗 / 339三、肝性脑病与蛋白质饮食的关系 / 339(一)肝硬化肝性脑病分类 / 339(二)肝性脑病的饮食调整 / 339四、补液与脑水肿 / 340(一)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 340(二)脑水肿的病理改变 / 341(三)脑水肿的治疗 / 341五、谷氨酸盐的临床应用 / 342(一)谷氨酸盐作用机理 / 342(二)谷氨酸盐的副作用 / 343(三)谷氨酸盐的临床应用 / 343
第十三章 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46一、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管理 / 346(一)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 346(二)抗病毒治疗的新认识 / 347(三)抗病毒治疗目的和局限性 / 349(四)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 / 349(五)持久的免疫控制问题 / 351(六)治疗观察指标 / 351(七)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352(八)抗病毒治疗的展望 / 354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54(一)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毒学特点 / 354(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 355(三)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55三、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 360(一)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毒学特点 / 360(二)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 360(三)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61四、乙、丙肝双重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 362(一)双重感染的病毒学特点 / 362(二)双重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 363五、肝硬化的免疫治疗 / 363(一)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 / 363(二)肝脏免疫功能的特点 / 364(三)肝硬化的免疫治疗 / 366
第十四章 肝硬化的介入治疗 / 372一、内镜介入治疗 / 372(一)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诊断标准 / 372(二)内镜介入治疗机理 / 374(三)内镜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 374(四)内镜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 375(五)内镜介入治疗方法 / 375(六)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 / 378(七)内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 / 378(八)内镜介入疗法后的治疗原则 / 379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379(一)TIPS的适应证 / 379(二)TIPS的禁忌证 / 380(三)TIPS的操作方法 / 380(四)TIPS的并发症处理 / 381(五)TIPS的死亡率 / 381三、脾脏栓塞 / 381(一)脾脏栓塞应用解剖 / 381(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 381(三)脾脏栓塞操作技术 / 382(四)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383(五)脾脏栓塞的病理变化 / 384
第十五章 肝硬化的外科治疗 / 387一、门静脉高压症的应用解剖 / 387(一)脾脏肿大 / 387(二)形成侧支循环 / 389(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391(四)门静脉压力分区 / 394二、外科手术治疗 / 394(一)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394(二)脾切除术 / 397(三)门-体静脉分流术 / 398(四)门-奇静脉断流术 / 406(五)门-腔静脉分流和门-奇静脉断流联合术 / 411(六)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412(七)关于脾脏切除的争论 / 414(八)术式讨论 / 415三、肝脏移植 / 417(一)肝移植应用解剖 / 417(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 419(三)肝移植术前准备 / 419(四)肝脏移植术 / 420(五)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 424(六)肝脏移植的术后治疗 / 426
第十六章 肝硬化肝癌的治疗 / 433一、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机制 / 433(一)病毒因素 / 433(二)黄曲霉素 / 435(三)铁的蓄积作用 / 436(四)外因协同作用 / 436二、肝硬化肝癌的病理形态学 / 436(一)肝癌的形态学 / 436(二)肝癌组织病理学 / 437三、肝硬化肝癌的诊断 / 437(一)生化学检查 / 438(二)影像学检查 / 438(三)肝脏穿刺检查 / 440(四)肝癌临床分期 / 440 四、肝硬化肝癌的手术治疗 / 443(一)手术应用解剖学 / 443(二)手术的原则 / 445(三)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445(四)肝癌切除术 / 446(五)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450五、肝硬化肝癌的X线介入治疗 / 451(一)TACE的理论基础 / 451(二)TAC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452(三)TACE操作要点 / 452(四)TACE术后并发症 / 453(五)TACE临床应用讨论 / 453六、肝硬化肝癌的化学消融治疗 / 455(一)无水酒精注射 / 455(二)醋酸注射 / 457(三)化学消融治疗讨论 / 458七、肝硬化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 / 459(一)RFA治疗机理 / 459(二)RFA治疗预案设计 / 459(三)RFA适应证和禁忌证 / 461(四)RFA治疗方法 / 461(五)RFA术后并发症 / 463八、肝硬化肝癌的微波固化治疗 / 464(一)PMCT治疗机理 / 464(二)PMCT治疗方案设计 / 464(三)PMCT适应证和禁忌证 / 465(四)PMCT治疗方法 / 465(五)PMCT术后并发症 / 466(六)PMCT治疗后影像学改变 / 467九、肝硬化肝癌的超低温冷冻治疗 / 467(一)冷冻消融治疗机理 / 467(二)冷冻消融治疗方案设计 / 469(三)冷冻消融适应证和禁忌证 / 471(四)冷冻消融治疗方法 / 471(五)冷冻消融术后并发症 / 472十、肝硬化肝癌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 472(一)HIFU治疗机理 / 473(二)HIFU治疗方案设计 / 473(三)HIFU适应证和禁忌证 / 474(四)HIFU治疗方法 / 474(五)HIFU术后并发症 / 475(六)HIFU治疗后影像学改变 / 475(七)HIFU的优势和局限性 / 476十一、肝硬化肝癌的生物物理治疗 / 477(一)肝癌的激光消融治疗 / 477(二)肝癌的放射线治疗 / 478(三)肝癌的同位素治疗 / 480(四)肝癌的电化学治疗 / 481(五)适应证和禁忌证 / 483十二、肝硬化肝癌靶向药物治疗 / 483(一)靶向药物治疗机制 / 483(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 490(三)治疗方法 / 490(四)治疗并发症 / 490十三、肝硬化肝癌合并症的治疗 / 491(一)上消化道出血 / 491(二)肝癌破裂腹腔内出血 / 492(三)肝功能衰竭 / 492十四、肝癌治疗的多学科合作 / 492(一)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目的 / 492(二)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 / 492
第二章 肝硬化的病因学 / 28一、病毒性因素 / 28(一)乙型肝炎病毒 / 28(二)丙型肝炎病毒 / 42二、代谢性因素 / 50(一)肝脏脂肪代谢 / 50(二)脂肪肝发病机制 / 52(三)脂肪肝分类 / 53(四)脂肪肝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 54三、自身免疫性因素 / 55(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 55(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56(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58(四)自身免疫性肝病综合征 / 59(五)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 60四、循环瘀血性因素 / 61(一)心源性肝硬化 / 61(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 63五、遗传性因素 / 66(一)肝豆状核变性 / 66(二)遗传性血色病 / 71六、寄生虫因素 / 76(一)血吸虫病 / 76(二)肝吸虫 / 78七、化学药物性因素 / 79(一)药物体内代谢过程 / 80(二)药物的生物转化 / 80(三)发病机制 / 80
第三章 肝硬化的形态学 / 93一、肝脏正常形态学 / 93(一)肝脏形态 / 93(二)肝脏分区 / 93(三)肝脏的管道系统 / 94(四)肝脏微细结构 / 96(五)肝脏的超微结构 / 97二、肝硬化病理形态学 / 106(一)肝炎病毒性疾病 / 106(二)代谢性疾病 / 107(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 108(四)循环瘀血性疾病 / 109(五)遗传性疾病 / 109(六)寄生虫性疾病 / 111(七)化学药物性疾病 / 111三、肝硬化的影像学 / 112(一)肝脏B超声像 / 112(二)肝脏CT影像 / 118(三)肝脏MRI影像 / 125(四)肝脏血管造影影像 / 128(五)肝脏瞬时弹性成像 / 130四、门静脉系统病理改变 / 131(一)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学特点 / 131(二)肝脏微循环 / 132(三)肝硬化的微循环 / 133(四)门静脉系统病理改变 / 134
第四章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 137一、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137(一)正常肝脏血流动力学 / 137(二)肝硬化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 138(三)肝硬化的反常血流 / 141二、肝硬化的物质代谢障碍 / 142(一)正常物质代谢 / 142(二)肝硬化的物质代谢障碍 / 143三、肝硬化的水电解质紊乱 / 144(一)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144(二)血气酸碱分析 / 145(三)酸碱平衡失常 / 147(四)血气酸碱分析结果的判读 / 148四、肝硬化的凝血功能障碍 / 148(一)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 148(二)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 148(三)抗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 149(四)纤溶系统功能障碍 / 149(五)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 149(六)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障碍的矛盾关系 / 150五、肝硬化的免疫功能障碍 / 151(一)肝脏免疫功能 / 151(二)肝脏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 154(三)肝硬化的免疫功能障碍 / 156六、肝硬化的脾功能亢进 / 157(一)脾脏与肝脏的关系 / 157(二)脾脏的组织结构 / 157(三)脾脏血流量及细胞成分 / 159(四)脾脏生理功能 / 161(五)脾脏的组织病理学 / 164(六)脾功能亢进发病机制 / 164(七)脾功能亢进的骨髓改变 / 165(八)脾功能亢进的治疗 / 166七、肝硬化的造血功能障碍 / 167(一)骨髓的造血功能 / 167(二)红细胞异常 / 168(三)粒细胞异常 / 169(四)血小板异常 / 169(五)噬肝病毒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 170(六)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 171八、肝硬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 171(一)骨髓干细胞 / 171(二)骨髓干细胞移植 / 173(三) 干细胞移植并发症 / 174(四)干细胞治疗展望 / 175
第五章 肝硬化的基本治疗原则 / 182一、病因治疗 / 182(一)病毒性肝病 / 182(二)代谢性肝病 / 182(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 183(四)循环瘀血性肝病 / 185(五)遗传性肝病 / 186(六)寄生虫性肝病 / 187(七)化学药物中毒性肝病 / 187二、对症护肝治疗 / 187(一)营养支持 / 188(二)护肝药物治疗 / 189(三)对症治疗 / 190三、抗肝纤维化治疗 / 190(一)肝纤维化的病理学特征 / 190(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 190(三)抗肝纤维化治疗 / 194四、肝功能衰竭治疗 / 195(一)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 196(二)肝衰竭的病理学特点 / 198(三)肝衰竭的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 199(四)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 199(五)人工肝支持系统 / 203(六)肝衰竭的预后评估 / 205
第六章 肝硬化营养代谢障碍的治疗 / 211一、糖代谢障碍 / 211(一)正常肝脏的糖代谢 / 211(二)肝硬化的糖代谢障碍 / 212(三)糖代谢障碍与糖尿病 / 216二、蛋白质代谢障碍 / 220(一)正常肝脏的蛋白质代谢 / 220(二)肝硬化的蛋白质代谢障碍 / 221三、静脉营养治疗 / 221(一)营养治疗的途径 / 222(二)静脉营养液的配制 / 222(三)静脉营养治疗的并发症 / 224(四)静脉营养输入方法 / 225
第七章 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 229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 229(一)胆红素的来源途径 / 229(二)胆红素的生成 / 229(三)胆红素在肝脏内的代谢 / 231(三)胆红素的保护作用 / 236二、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 / 237(一)肝硬化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 / 237(二)检测血浆胆红素的临床意义 / 238三、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 241(一)病因治疗 / 241(二)综合护肝治疗 / 241(三)针对黄疸治疗 / 241
第八章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 244一、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 / 244(一)腹水形成的相关因素 / 244(二)腹水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 245(三)顽固性腹水的发生机制 / 249(四)腹水的性状 / 249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 250(一)腹水的分类和分级 / 250(二)一般性治疗 / 251(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251(四)利尿治疗 / 251(五)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原则 / 254(六)腹水回输 / 255(七)顽固性腹水外科和介入治疗 / 256三、钠摄入与利尿的矛盾 / 258(一)低钠血症的鉴别 / 258(二)钠与水的密切关系 / 259(三)腹水治疗中的限钠和补钠 / 259四、低血钾与高血钾的处理 / 260(一)钾离子的体内平衡 / 260(二)低钾血症的治疗 / 261(三)高钾血症的治疗 / 261五、低钾性肾病 / 261(一)低钾性肾病发病诱因 / 262(二)低钾性肾病发病机制 / 262(三)低钾性肾病病理改变 / 262(四)低钾性肾病治疗 / 263六、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 263(一)HRS临床分型 / 263(二)HRS发病机制 / 263(三)肝硬化相关的肾脏病 / 264(四)HRS诊断 / 265(五)HRS临床治疗 / 265七、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 / 266(一)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 / 266(二)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病理改变 / 267(三)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治疗 / 268
第九章 肝硬化的控制感染 / 272一、抗生素应用原则 / 272(一)抗生素分类 / 272(二)抗生素应用原则 / 272(三)抗生素的耐药问题 / 273二、预防用药问题 / 275(一)SBP首次发作高危因素评估 / 275(二)抗生素预防用药 / 275三、合并霉菌感染 / 275(一)抗真菌感染药物分类和作用机理 / 276(二)抗真菌感染治疗 / 276四、 细菌性自发性腹膜炎 / 277(一)SBP病原学 / 277(二)SBP发病机制 / 277(三)SBP诊断标准 / 279(四)SBP治疗方法 / 279(五)SBP消退和生存的预测 / 280
第十章 肝硬化内科性出血的治疗 / 283一、肝脏凝血系统功能 / 283(一)凝血系统 / 283(二)抗凝血系统 / 286(三)肝脏在凝血中的作用 / 290二、凝血障碍与血栓 / 290(一)血栓的形成 / 290(二)肝功能衰竭的微循环障碍 / 292(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292(四)门静脉血栓形成 / 294三、止血药物与血栓 / 295(一)肝硬化常用止血药物 / 296(二)止血药物血栓形成的关系 / 298四、门静脉高压症胃肠黏膜病变出血 / 299(一)应激性溃疡 / 299(二)门静脉高压症性胃病 / 300
第十一章 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 305一、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 305(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 / 305(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评估 / 306(三)肝硬化出血病情的评估 / 307(四)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期和治疗原则 / 307(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 308(六)止血药物治疗的评价 / 311(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 / 311二、输血和补液与出血的关系 / 311(一)输液与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学 / 312(二)输液量的调整 / 312(三)输液成分的合理组成 / 315三、血管加压素应用与高血压 / 316(一)血管加压素的副作用 / 316(二)联合用药抑制副作用 / 316四、白蛋白的应用与门静脉压的关系 / 317(一)血浆胶体渗透压与门静脉压的关系 / 317(二)白蛋白补充方法 / 317五、气囊压迫止血与营养补充的矛盾 / 318(一)气囊压迫使用方法 / 318(二)气囊压迫术的并发症 / 319(三)气囊压迫的营养问题 / 319六、普萘洛尔预防用药的利弊关系讨论 / 319(一)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 / 319(二)β-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 / 320(三)β-受体阻滞剂对肝硬化的影响 / 320
第十二章 肝性脑病的治疗 / 323一、肝性脑病的临床 / 323(一)肝性脑病分型 / 323(二)肝性脑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 324(三)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 325(四)肝性脑病神经病理改变 / 333(五)肝性脑病治疗 / 333二、肝性脊髓病 / 335(一)HM发病机制 / 335(二)HM神经病理改变 / 336(三)HM临床分期和表现 / 337(四)HM的治疗 / 339三、肝性脑病与蛋白质饮食的关系 / 339(一)肝硬化肝性脑病分类 / 339(二)肝性脑病的饮食调整 / 339四、补液与脑水肿 / 340(一)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 340(二)脑水肿的病理改变 / 341(三)脑水肿的治疗 / 341五、谷氨酸盐的临床应用 / 342(一)谷氨酸盐作用机理 / 342(二)谷氨酸盐的副作用 / 343(三)谷氨酸盐的临床应用 / 343
第十三章 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46一、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管理 / 346(一)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 346(二)抗病毒治疗的新认识 / 347(三)抗病毒治疗目的和局限性 / 349(四)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 / 349(五)持久的免疫控制问题 / 351(六)治疗观察指标 / 351(七)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352(八)抗病毒治疗的展望 / 354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54(一)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毒学特点 / 354(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 355(三)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55三、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 360(一)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毒学特点 / 360(二)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 360(三)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 361四、乙、丙肝双重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 362(一)双重感染的病毒学特点 / 362(二)双重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 363五、肝硬化的免疫治疗 / 363(一)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 / 363(二)肝脏免疫功能的特点 / 364(三)肝硬化的免疫治疗 / 366
第十四章 肝硬化的介入治疗 / 372一、内镜介入治疗 / 372(一)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诊断标准 / 372(二)内镜介入治疗机理 / 374(三)内镜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 374(四)内镜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 375(五)内镜介入治疗方法 / 375(六)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 / 378(七)内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 / 378(八)内镜介入疗法后的治疗原则 / 379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379(一)TIPS的适应证 / 379(二)TIPS的禁忌证 / 380(三)TIPS的操作方法 / 380(四)TIPS的并发症处理 / 381(五)TIPS的死亡率 / 381三、脾脏栓塞 / 381(一)脾脏栓塞应用解剖 / 381(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 381(三)脾脏栓塞操作技术 / 382(四)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383(五)脾脏栓塞的病理变化 / 384
第十五章 肝硬化的外科治疗 / 387一、门静脉高压症的应用解剖 / 387(一)脾脏肿大 / 387(二)形成侧支循环 / 389(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391(四)门静脉压力分区 / 394二、外科手术治疗 / 394(一)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394(二)脾切除术 / 397(三)门-体静脉分流术 / 398(四)门-奇静脉断流术 / 406(五)门-腔静脉分流和门-奇静脉断流联合术 / 411(六)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412(七)关于脾脏切除的争论 / 414(八)术式讨论 / 415三、肝脏移植 / 417(一)肝移植应用解剖 / 417(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 419(三)肝移植术前准备 / 419(四)肝脏移植术 / 420(五)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 424(六)肝脏移植的术后治疗 / 426
第十六章 肝硬化肝癌的治疗 / 433一、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机制 / 433(一)病毒因素 / 433(二)黄曲霉素 / 435(三)铁的蓄积作用 / 436(四)外因协同作用 / 436二、肝硬化肝癌的病理形态学 / 436(一)肝癌的形态学 / 436(二)肝癌组织病理学 / 437三、肝硬化肝癌的诊断 / 437(一)生化学检查 / 438(二)影像学检查 / 438(三)肝脏穿刺检查 / 440(四)肝癌临床分期 / 440 四、肝硬化肝癌的手术治疗 / 443(一)手术应用解剖学 / 443(二)手术的原则 / 445(三)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445(四)肝癌切除术 / 446(五)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450五、肝硬化肝癌的X线介入治疗 / 451(一)TACE的理论基础 / 451(二)TAC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452(三)TACE操作要点 / 452(四)TACE术后并发症 / 453(五)TACE临床应用讨论 / 453六、肝硬化肝癌的化学消融治疗 / 455(一)无水酒精注射 / 455(二)醋酸注射 / 457(三)化学消融治疗讨论 / 458七、肝硬化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 / 459(一)RFA治疗机理 / 459(二)RFA治疗预案设计 / 459(三)RFA适应证和禁忌证 / 461(四)RFA治疗方法 / 461(五)RFA术后并发症 / 463八、肝硬化肝癌的微波固化治疗 / 464(一)PMCT治疗机理 / 464(二)PMCT治疗方案设计 / 464(三)PMCT适应证和禁忌证 / 465(四)PMCT治疗方法 / 465(五)PMCT术后并发症 / 466(六)PMCT治疗后影像学改变 / 467九、肝硬化肝癌的超低温冷冻治疗 / 467(一)冷冻消融治疗机理 / 467(二)冷冻消融治疗方案设计 / 469(三)冷冻消融适应证和禁忌证 / 471(四)冷冻消融治疗方法 / 471(五)冷冻消融术后并发症 / 472十、肝硬化肝癌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 472(一)HIFU治疗机理 / 473(二)HIFU治疗方案设计 / 473(三)HIFU适应证和禁忌证 / 474(四)HIFU治疗方法 / 474(五)HIFU术后并发症 / 475(六)HIFU治疗后影像学改变 / 475(七)HIFU的优势和局限性 / 476十一、肝硬化肝癌的生物物理治疗 / 477(一)肝癌的激光消融治疗 / 477(二)肝癌的放射线治疗 / 478(三)肝癌的同位素治疗 / 480(四)肝癌的电化学治疗 / 481(五)适应证和禁忌证 / 483十二、肝硬化肝癌靶向药物治疗 / 483(一)靶向药物治疗机制 / 483(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 490(三)治疗方法 / 490(四)治疗并发症 / 490十三、肝硬化肝癌合并症的治疗 / 491(一)上消化道出血 / 491(二)肝癌破裂腹腔内出血 / 492(三)肝功能衰竭 / 492十四、肝癌治疗的多学科合作 / 492(一)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目的 / 492(二)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 / 49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