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多声部的和谐:解构主义翻译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者文库
作者:李宏鸿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01
ISBN:9787310049912
定价:¥27.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多声部的和谐:解构主义翻译观研究》共分7章,以解构主义翻译观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本雅明和德里达为研究对象,从它的哲学渊源开始,对它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探讨了该理论从本雅明到德里达的发展轨迹,指出它对文学翻译深刻的启示意义,最终阐明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借助哲学、语言、文学、翻译等多种渠道传递出的一种多声部的和谐精神,展示了蕴含在它精神深处的和谐主题。
作者简介
李宏鸿,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及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实践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1.1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和谐主题
1.2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1.3 德里达与本雅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上的亲缘性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到解构主义翻译观
2.1 解构主义思想的评介
2.1.1 概述
2.1.2 对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解构
2.1.3 意义的嬉戏——延异
2.1.4 延异的延异
2.2 解构主义的缘起
2.2.1 海德格尔的踪迹
2.2.2 结构主义的灰烬
2.3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发展概述
2.3.1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思想
2.3.2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文献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残缺的和谐:本雅明的翻译观
3.1 本雅明的语言观
3.1.1 神学渊源
3.1.2 语言是什么?
3.1.3 语言的等级
3.1.4 语言的救赎
3.2 本雅明的翻译观
3.2.1 翻译是什么?
3.2.2 (不)可译性
3.2.3 原作/译作关系
3.2.4 纯语言
3.2.5 译者的任务
3.2.6 翻译的标准及方法
3.3 对本雅明语言观和翻译观的反思
3.3.1 神学对本雅明翻译观的影响
3.3.2 本雅明翻译观的和谐精神
3.4 小结
第四章 完满的和谐:巴别塔
4.1 “巴别塔”的解构
4.1.1 命名与语言的多义性
4.1.2 翻译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4.1.3 理性的解构
4.2 “巴别塔”中的本雅明
4.2.1 围绕“任务”的讨论
4.2.2 本雅明给德里达的四点启示
4.3 巴别塔连接着德里达与本雅明
4.3.1 语言观
4.3.2 翻译观
4.4 小结
第五章 深邃的和谐:相关的翻译
5.1 文学作品的相关性
5.1.1 词的相关性——文字游戏
5.1.2 文本的相关性
5.2 翻译的相关性
5.2.1 对文本的解构式阅读
5.2.2 翻译即转化
5.3 可译性再登场
5.3.1 从“那么,犹太人得慈悲点了”说起
5.3.2 (不)可译性引发的悖论
5.3.3 (不)可译性的呼唤——-越界
5.4 什么是“相关的”翻译
5.4.1 慈悲再现
5.4.2 相关的翻译所相关的
5.5 小结
第六章 寻找和谐: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学翻译
6.1 文学性的若干特点
6.1.1 文学语言的文学性
6.1.2 文学的虚构性
6.1.3 文学作品呼唤文学性的翻译
6.2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6.2.1 文学翻译应忠实于意指
6.2.2 文学翻译应体现语言的亲缘性
6.2.3 解构式解读是文学翻译的前提条件
6.3 文学翻译应“直译”
6.3.1 既译词也译味的直译——拱廊直译
6.3.2 直译的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与本书关系较为密切的德里达的论著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导言
1.1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和谐主题
1.2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1.3 德里达与本雅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上的亲缘性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到解构主义翻译观
2.1 解构主义思想的评介
2.1.1 概述
2.1.2 对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解构
2.1.3 意义的嬉戏——延异
2.1.4 延异的延异
2.2 解构主义的缘起
2.2.1 海德格尔的踪迹
2.2.2 结构主义的灰烬
2.3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发展概述
2.3.1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思想
2.3.2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文献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残缺的和谐:本雅明的翻译观
3.1 本雅明的语言观
3.1.1 神学渊源
3.1.2 语言是什么?
3.1.3 语言的等级
3.1.4 语言的救赎
3.2 本雅明的翻译观
3.2.1 翻译是什么?
3.2.2 (不)可译性
3.2.3 原作/译作关系
3.2.4 纯语言
3.2.5 译者的任务
3.2.6 翻译的标准及方法
3.3 对本雅明语言观和翻译观的反思
3.3.1 神学对本雅明翻译观的影响
3.3.2 本雅明翻译观的和谐精神
3.4 小结
第四章 完满的和谐:巴别塔
4.1 “巴别塔”的解构
4.1.1 命名与语言的多义性
4.1.2 翻译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4.1.3 理性的解构
4.2 “巴别塔”中的本雅明
4.2.1 围绕“任务”的讨论
4.2.2 本雅明给德里达的四点启示
4.3 巴别塔连接着德里达与本雅明
4.3.1 语言观
4.3.2 翻译观
4.4 小结
第五章 深邃的和谐:相关的翻译
5.1 文学作品的相关性
5.1.1 词的相关性——文字游戏
5.1.2 文本的相关性
5.2 翻译的相关性
5.2.1 对文本的解构式阅读
5.2.2 翻译即转化
5.3 可译性再登场
5.3.1 从“那么,犹太人得慈悲点了”说起
5.3.2 (不)可译性引发的悖论
5.3.3 (不)可译性的呼唤——-越界
5.4 什么是“相关的”翻译
5.4.1 慈悲再现
5.4.2 相关的翻译所相关的
5.5 小结
第六章 寻找和谐: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学翻译
6.1 文学性的若干特点
6.1.1 文学语言的文学性
6.1.2 文学的虚构性
6.1.3 文学作品呼唤文学性的翻译
6.2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6.2.1 文学翻译应忠实于意指
6.2.2 文学翻译应体现语言的亲缘性
6.2.3 解构式解读是文学翻译的前提条件
6.3 文学翻译应“直译”
6.3.1 既译词也译味的直译——拱廊直译
6.3.2 直译的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与本书关系较为密切的德里达的论著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