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银幕歌舞的艺术:巴斯比·伯克利与古典好莱坞时期的歌舞片

银幕歌舞的艺术:巴斯比·伯克利与古典好莱坞时期的歌舞片

作者:范倍 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68900669

定价:¥4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以歌舞电影从大众娱乐传统的衍生、发展、变化为纵轴,以歌舞电影所处的生发语境为横轴,探索伯克利与美国大众娱乐中奇观传统的关联,以及伯克利所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奇观歌舞传统与其工作境况的关系,综合运用类型批评、历史研究、美学分析的方法,以历史化和语境化的方式,借助历史诗学和新形式主义理论,对伯克利以及伯克利模式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进而借助类型的历史、制度的历史、制片厂历史、电影史以及戏剧史作为参考框架,将伯克利作品与伯克利现象放置在舞台与银幕、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娱乐形式、叙事和奇观之间的相冲突的要求、古典好莱坞与*具反叛性的歌舞片类型之间、主流电影与其想方设法想要纳入其中的强有力的另类冲动之间,范倍*的《银幕歌舞的艺术:巴斯比·伯克利与古典好莱坞时期的歌舞片》试图探讨伯克利式的奇观化歌舞风格的缘起、扩张和衰落,并以此为原点,对歌舞片类型的整体风格发展和变迁进行一定程度的勘察。
作者简介
  范倍,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现任教于重庆大学。1997年创办并主编民刊《终点》。曾在各类刊物发表诗作若干。主要*译有《世界电影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亦从事编剧、剪辑、导演等工作。
目录
绪论
上篇 歌舞与美国大众娱乐传统
第一章 从巴纳姆到齐格飞
第一节 歌舞片与整合问题
第二节 “汇集”大众娱乐
第三节 “汇集”的典范:《黑魔鬼》
第四节 童话剧与神幻剧
第五节 轻歌舞剧
第二章 作为主导结构的后台模式
第一节 后台歌舞片的演进
第二节 定义:一种具有“不可能性”的类型
第三节 空间与话语:为展示而展示
第四节 空间转换:伯克利与桑德里奇
第五节 话语特性:伯克利与地密尔
第六节 视觉之美:灵动的摄影机
中篇 伯克利与百老汇舞台歌舞
第三章 伯克利与百老汇
第一节 无名的学徒期:小歌剧(1925—1927)
第二节 突破点:《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佬》(1927)
第三节 奇观化:《1928年厄尔·卡罗尔的浮华世界》
第四节 流动性:《好男孩》(1928)
第五节 百老汇:《国际轻歌舞剧》(1930)
第四章 伯克利之前的百老汇
第一节 奇观元素
第二节 女性的物化
第三节 歌舞线的发展
下篇 伯克利与古典好莱坞歌舞电影
第五章 总论:伯克利的电影生涯
第一节 历史分期与文化变量
第二节 风格,结构,语境
第六章 早期:喜剧演员喜剧(1930—1933)
第一节 伯克利模式与坎托喜剧
第二节 《欢闹!》(1930)
第三节 《繁荣时期》(1931)
第四节 《西班牙来的孩子》(1932)
第五节 《罗马丑闻》(1933)
第七章 华纳兄弟:经典时期(1933—1934)
第一节 华纳兄弟歌舞片
第二节 《第四十二街》(1933)
第三节 《1933年的淘金者》(1933)
第四节 《华清春暖》(1933)
第五节 《美女》(1934)
第八章 华纳兄弟时期:晚期(1935—1939)
第一节 类型的变迁
第二节 《1935年的淘金者》(1935)
第三节 《1937年的淘金者》(1936)
第四节 《好莱坞旅馆》(1937)
第九章 米高梅时期(1939—1943)
第一节 从华纳到米高梅
第二节 《百老汇小夜曲》(1939)
第三节 米基·鲁尼/朱迪·加兰“三部曲”
第四节 《娃娃从军记》(1939)
第五节 《笙歌喧腾》(1940)
第六节 《端庄淑女》(1941)
第七节 《只为你我》(1942)
第八节 《疯狂的女孩》(1943)
第十章 福克斯时期(1943)
第一节 《高朋满座》和福克斯歌舞片
第二节 一部内外反转的歌舞片
第十一章 晚期:趋于简洁的风格(1949—1954,1969)
第一节 《出场开赛》(1949)
第二节 《请称我先生》(1951)
第三节 《两张通往百老汇的车票》(1951)
第四节 《出水芙蓉》(1952)
第五节 《罗斯·玛丽》(1954)
第六节 《马戏风云》(1962)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巴斯比·伯克利电影作品目录
附录二 影片片名及戏剧剧名中英对照列表
附录三 歌舞段落题名中英对照表
附录四 人名中英对照列表
致谢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