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五谷杂粮磨食方
作者:胡维勤 著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ISBN:9787557809393
定价:¥39.9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春种秋收,一枚小小的种子变成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植物。种子是生命之源,不仅包含了新生命生长需要的所有养分,也是我们餐桌上的好伴侣。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提出了“五谷为养”的饮食理念,在众多医典中也曾出现磨籽而食的食疗典方。正确食用五谷杂粮的方法,莫过“逢籽必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种子外壳对营养的束缚,将内蕴的生命能量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请看由胡维勤所*的《五谷杂粮磨食方》。
作者简介
胡维勤,著名医学科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警卫局保健处主任医师。养生保健医生,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师从*名内科医师专家乐文昭和著名老中医祝谌予教授。擅长老年病及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和临床杂症的治疗与保健,1971年调至北京中南海门诊部(后*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警卫局保健处),先后担任朱德、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职保健医生,受命参加李先念、胡耀邦等同志的会诊和保健工作,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1990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宁夏卫视、云南卫视、新浪网等特邀健康嘉宾,中国青年企业家健康俱乐部专家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 饮德食和,千载食疗中的养生智慧
1.药食同源,健康的根本在于一食一饮
2.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3.四气五味,用古老智慧“解析”你的食物
4.综辨施养,选择适合你自己的食疗处方
5.得谷者昌,揭秘五谷百籽中的天年玄机
6.逢籽必捣,五谷百籽的最佳健康吃法
第二章 药祛食随,五谷磨方防治常见病
1.心神不宁常失眠,酸枣仁粥安神入梦
2.肾亏体虚多健忘,杞子五味茶益精提神
3.南瓜山药粥,控制血糖的“稳定器”
4.不让血压高上去,试试芝麻核桃糊
5.“沉默杀手”高脂血,玉米粉粥助消脂
6.降脂茯苓薏米粥,为脂肪肝“减肥”
7.火热偏盛鼻出血,清热止衄藕米糕
8.脾胃虚寒易呕吐,温中补脾肉豆蔻莲子粥
9.肺燥肾虚会咳嗽,杏仁煎膏为您止咳
10.肝肾亏虚致目眩,枸杞子粥调“花眼”
11.肠燥便秘苦不堪言,润肠通便试试杏汤
12.胃寒胃痛别疏忽,散寒止痛桂花粥
1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莲肉糕来开胃健脾
14.虚弱贫血让人愁,养血安神杞圆膏
15.积湿生热长脚气,赤小豆粥除足癣
16.心肾虚弱生自汗,枣仁人参粉可固表
第三章 家有一“宝”,儿童要靠五谷“健”
1.增力壮体西塘八珍糕,让孩子健壮成长
2.想要宝贝聪明,桂圆莲子粥来健脑益智
3.开胃消食蜜饯山楂,让宝贝不再厌食
4.儿童营养不良,阳春白雪糕补营养
5.儿童补钙用食疗,胡桃仁粥强筋骨
6.宝贝要有好成绩,龙眼肉粥提高记忆力
7.儿童多动、心神不宁,桂圆肉粥宁心安神
第四章 阳刚脊梁,男人常靠五谷“壮”
1.男性肾虚早防备,黑豆汁补肾健体
2.频发遗精找病源,芡实粉粥固涩精气
3.肾虚神悸致早泄,芡实茯苓粥安神固肾
4.受惊伤肾致阳痿,莲子龙眼饮凝神补肾
5.精少阳虚男性不育,五子延宗茶补肾助育
6.湿热毒致慢性前列腺炎,试试茯苓车前粥
第五章 如花美眷,女人需靠五谷“润”
1.脾虚血妄成崩漏,木耳红枣汤安中益气
2.思虑太过气血滞,双仁煎活血化淤通闭经
3.肾气不足月经不调,滋阴补肾黑豆苏木饮
4.痛经多是“寒潮”扰,核桃仁炒韭菜温养有方
5.女子带下多为湿扰,荞麦健脾止带济生
6.妊娠呕吐脾胃虚,大枣粥打响保“胃”战
7.水湿困脾妊娠肿胀,蚕豆糕当仁不让
8.胎动不安莫害怕,安胎止痛鲤鱼粥
9.气血虚弱产后缺乳,通乳食用猪蹄粥
10.宁心益气甘麦大枣粥,安抚更年期综合征
第六章 “磨”养天年,老年人要靠五谷“养”
1.补气养血抗衰老,延年益寿何首乌粥
2.防治老慢支,四仁鸡子羹止咳平喘
3.食疗核桃酪,让您远离尿频尿急的尴尬
4.冠心病重养护,活血通经三仁粥
5.年老易患前列腺肥大,松子粥辅助调治
6.补益肝肾桑葚粥,调理好慢性肾炎
7.利水消肿赤豆牛肉粥,肝硬化的食疗佳品
第七章 身体发肤,容颜当需五谷“美”
1.薏米瓜瓣桃仁汤,清热利湿去痤疮
2.清热利湿三豆饮,远离愁人的黄褐斑
3.补肝益肾枸杞粥,让双眼“炯炯有神”
4.润泽肌肤美姿容,饮用莲子龙眼汤
5.健齿需补肝益肾,常吃淮药芝麻糊
6.想要丰满美胸,平时常食荔枝粥
7.血虚肾亏生白发,乌发美颜芝麻枣膏
8.痰湿多食易肥胖,茯苓饼来瘦腰身
【前言】
推荐序
五谷百籽是上天的健康礼物
说养生,不能不说食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味”指的就是食物。
我们中医讲究“药食同源”,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黄帝内经》对药与食的研究有很详尽的说明,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从这个原则也可以看出来“药食同源”但同时“药食有别”,它们是有分工的,不能混淆。生病的时候,需要药物的偏性去纠正身体的病邪;平时没病的时候,其实可以靠简简单单的谷肉果菜就能养生了。可现在很多人正好相反,平时没病的时候不重视饮食,老想着吃点养生、保健药,真正有病了却又不想吃药,总想着吃点什么就能把病治好。这种混乱的现象,让我这个从事了几十年医务工作的人深感担忧。也正是这种现状,使我在看到这本讲述怎样通过我们日常食用的五谷杂粮来养生的书籍时,眼前一亮,欣然提笔,想写点什么。
《黄帝内经》说:“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又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认为五谷杂粮才是养生的根本,充分道出了谷类的重要性。中医也认为“四时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谷物主食是胃气的主要来源。同时,“安谷则昌”的思想和现代营养学的理论也是一致的。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五谷杂粮等主食位于宝塔的底端,是整个膳食结构的基础,能维持旺盛的生命,保证身体健康。另外,这些五谷杂粮,不仅有果腹的效果,还有很多平常人意想不到的药效,就拿小麦来说,它可以养心安神、厚肠益脾。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有一道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即用小麦、甘草、大枣,以水煎服,可治疗因情绪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引起的神志不安、悲伤欲哭等症。其他如大麦可和胃宽肠;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燕麦粒益脾、养心、敛汗;黑米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涩滑补精;荞麦能消积开胃,薏米能健脾除湿,绿豆可清热解毒……可以说,五谷百籽,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健康礼物。
所以,我认为把五谷养生提出来,并去宣传和推广是极有好处的,随着人们逐渐尝试和接受,这种绿色、平衡的食疗养生法将会成为新的饮食潮流,从而促使国人的饮食更健康、更合理,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王凤岐
著名食疗保健专家,主任医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知名专家,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及新闻发言人。
自 序
中南海保健之路——五谷食疗养生是伟人的长寿秘诀
饮食方面注意合理营养,家常便饭,粗细搭配,荤素菜混吃,尤其喜欢蔬菜和水果,食不过量;不吸烟,不饮酒。小平同志更是讲究饮食营养,主张食补而不要药补。他饮食简朴,但重视营养搭配,早餐爱吃馒头、稀饭、鸡蛋、泡菜;午饭、晚餐常是两素、一荤、一汤。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豆类很是喜欢,常常会自制豆腐菜来吃。说到这,顺便提一下,小平同志早年留学法国时,曾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勤工俭学,开设“中华豆腐坊”,自操磨杆做豆腐,还到巴黎的餐馆酒店做豆腐菜。还有享年91岁的陈云同志,他的饮食也很有规律,还有个特殊的习惯,每餐一小碟花生米,永远是13粒。陈老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是中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会长,她针对陈老的体质特点,专门为陈老制订了一份保健食谱——早餐两片面包、一杯豆浆、一碗稀饭、一个煮核桃仁;午餐米饭100克、一素一荤(动物蛋白70克);晚餐米饭75克、豆腐约100克、蔬菜约150克。另外老首长们脑力消耗较大,所以他们的食谱中有不少健脑、养心的食物,如核桃、杏仁、豆类、芝麻、葡萄酒等。
由此可见,老首长们长寿的秘诀,和这些五谷杂粮有很大的关系。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饮食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并且过分地追求精加工、精制的食物。这些食物虽然秀色可餐,但其中的营养素必然会因过度加工而流失,口感替代了营养,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身体内的某些物质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五谷杂粮是天然食物,加工过程一般不会太复杂,避免了营养流失的问题,既保留了天然口感和味道,也保留了食物本身的养分。另外,不同的五谷杂粮,各有其功效,对人体健康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比如谷芽可以开胃助消化,荞麦能降气宽肠、消积开胃,小麦、玉米可以保健抗癌,高粱可以健脾止泻,黑豆可以滋补肾阴,绿豆可以清凉解毒……合理、均衡地摄取五谷,是现代人养生、祛病的精华之法。
综上,我认为应该提倡五谷养生,这也是我编写这本书的初衷,同时也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们,通过本书的介绍,能够对食疗养生有一个新的认识,收获健康与幸福!
胡维勤
本书作者,原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主任医生,教授。先后为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领导同志做过保健医生,并在党和国家的多次重大会议和活动中担任保健工作,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饮德食和,千载食疗中的养生智慧
1. 药食同源,健康的根本在于一食一饮
《黄帝内经》中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药食同源”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
祖国医学传承数千年,它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也融合了东方文化的思维和智慧,而“药食同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
相传在神农氏时期,古代先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疾患、病痛之苦。神农氏体恤黎民,怜悯百姓,不畏艰险开始“尝百草”,终于发现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神农氏同时还发现,有一些动植物,不仅可以充饥,还具有治疗疾病、减轻病痛的作用。比如误食某种食物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但在食用一些其他的食物后,这些症状会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神农氏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择了那些最为安全、有效的“百草”,作为果腹充饥的食物;另一些,则归属于药,按其性能,用以治病。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是没有把食物和药物区别开来的。
其实,“药食同源”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其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要小一些,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要大一些,谷肉果蔬,只要不过量食用,都可以养人。认为可以将“食”当作没有很大副作用的药,也可以说“药”是有较大副作用的食物,两者只是作用程度不同,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这样的食物种类繁多,俯拾即是。比如:乌龟、牛肉、羊肉、麻雀、鹌鹑、葱白、生姜、山药、薏米、莲子、苏子、苏叶等,它们既是富有营养的食物,又是作用温和、疗效很好的药品。
尤其是葱白和生姜,在生活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而作为药物,它们在治疗伤风感冒、风寒感冒、流行性感冒等方面,其疗效甚至比现代一些所谓最好的感冒药还略胜一筹。在人们对感冒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很好的治疗方法之前,它们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或许,它们将会永远成为对付感冒的一种温和、有效而又廉价的药物。
唐朝时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说明了食物与药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是由于食物可当作药物,药物也可是食物,所以,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甚至把某一味食物当作一个名方来看待。如清代名医王孟英曾说:“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这是将一味甘蔗汁的功用比作益气滋阴的名方“复脉汤”。《本经逢原》里对西瓜的记载为:“西瓜能解太阳、阳明中渴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这又是将一味西瓜比作清热名方“白虎汤”。梨子甘寒生津,润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则言:“绞汁服,名天生甘露饮。”于是“甘露饮”则成了梨汁的代名词。
明白了“药食同源”的道理,就可以使人们对食性有进一步的理解,对中国传统食疗观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上古时代的人们“饥不择食”,在误食某些食物后会引发疾病。现在的人们“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便开始胡吃海塞,猎奇尝鲜,这样吃也导致了很多疾病的发生。但倘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利用食物不同的属性,明确人在生活和病理情况下如何择食以养,科学合理地配膳,调节阴阳平衡,却可以有效地防治很多疾病,达到食疗的良好效果。
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食养”和“食疗”的作用。《养老寿亲书》中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临床上除了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外,谷、肉、果、蔬等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它们可以营养身体、补益精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确保人体健康。
药物虽然作用大,但偏性也大,稍有不慎还会引起别的不适,一般不能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性质平和,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地对身体营养平衡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并不亚于药物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并坚持下去,就会便食物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纵观药食发展过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出现分化。“物极必反”,也许再过若干年,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的疗法未尝不可能实现。
2.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示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个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于此,它蕴含着的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
《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这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是既提倡杂食,又强调主次,以素食为主而又均衡合理地搭配其他饮食,是一种全方位吸取“营养”的饮食模式。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食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黄帝内经》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已饥方食”,指的是吃起来味香爽口的食物,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指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但“饮食有节”不仅仅是不暴饮暴食,还有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安排饮食的意思。如春季阴消阳长,就要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夏季天气炎热,流汗较多,就应该多吃一些清凉养心的食物;秋季干燥伤肺,去燥止咳、滋阴润肺的食物就成了上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潜藏,高热量的温阳食物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就该有所变化了。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也是“饮食有节”的要求。
饮食要寒温适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食物本身有寒、凉、平、温、热之性,寒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通便、清热燥湿的作用;热性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益气补中、补肾壮阳的作用。食用时需注意保持寒热平衡,不要偏寒或偏热。
只有平衡组合,寒温适中,真气才能内守,邪气才无法进入人体内致病。我国百姓夏天喜喝凉性的绿豆汤、菊花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喜食温热的涮羊肉或羊肉火锅等。这种食物的选择及菜肴的搭配,正是基于对食性平衡的了解。
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轻者咳嗽气喘,重者腹泻便溏。体虚胃寒的人尤其要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阳气升发的夏天更应注意要少吃。反过来,饮食也不可以太热,否则容易烫伤胃脘、咽喉。现在流行的麻辣烫,人们越吃越辣,越吃越烫,觉得这样才过瘾,然而过瘾背后隐藏的却是病患。
因此,《灵枢经·师传》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脏腑经不起折腾,不少人老毛病经常复发,或者突然就感觉胃不舒服,不适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冷热无度的饮食。
饮食要五味不过
好的东西吃得太多,吃的味太重都会引发人体生病。在《素问·奇病论》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里所说的“消渴”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糖尿病,致病的原因就在于过多地进食了肥美甘甜的食物,所以现代人又叫它“富贵病”。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还会并发骨折、肾衰竭等症状,原因也在于过食甘味,“甘伤肾”。至于过食五味中的哪一味会引发哪些病症,《黄帝内经》在《素问·五藏生成》中有更为精细的说明:吃得太咸,会抑制血脉的生发,因为血脉凝聚使人看上去面无血色;吃得太苦,会因为肺气得不到宣发而皮肤枯槁,毛发脱落;吃得太辛,手爪会因为筋肉失去弹性而显得干枯;吃得太酸,会因为肝气盛而脾土衰,使肌肉角质变厚而嘴唇外翻;吃得太甜,会因为肾的收敛之功能受到影响,造成头发的脱落。
3. 四气五味,用古老智慧“解析”你的食物
四气五味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和味道的概括,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介绍,用以指导人们治疗疾病。常言道:药食不分家。除了生病之时服用的药物之外,人们平时所摄入的食物同样具有四气五味。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数千年来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在饮食内容上做到多样化的同时,并做到食而不偏,量不可过,冷热适中,五味相宜。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也一再提倡要均衡饮食,只有均衡地摄入各种营养物质,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才能保证健康不生病。
如果能够了解所服食物的四性五味,就能根据自己的身体体质及天气季节的变化等各种因素,作出适宜精当的选择。这样的话,如果身有疾患,则可以起到调治疾病的作用;如果身体正常,也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功效。
明四种性质,保一身健康
古人认为“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于是总结出了药材食物的四气,它指的就是寒、凉、温、热四种性质。宋代一姓寇的医生为了避免四气的“气”与香臭之“气”的混淆,就把四气改称为四性,今天一般都称为四性。比如绿豆的性质是寒的,大麦的性质是凉的,核桃的性质是温的,辣椒的性质是热的。总的来说,寒凉属于一类性质,温热属于一类性质,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相互克制。而在“寒”与“凉”之间、“温”与“热”之间,它们只是程度有些不同,按照古人的说法,那就是“凉为寒之初,而寒为凉之极”,“温为热之初,热为温之极”。在中医看来,要治疗热症,就得使用寒凉的药材;要治疗寒症,就得使用温热的药材。
到了后来,在四性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平性,意思就是既不寒也不热,既不凉也不温,居于寒热、温凉之间。一般来说,无论是寒凉的东西,还是温热的食物,都不宜长期地吃、经常地喝,如果同类型摄入过多的话,不是产生小疾,就会生出大病。只有平性的食物才能供给人们长期食用,而不会使身体产生毛病,还能对人的脾胃进行滋养补益。比如我们经常所吃的大米就是平性之物,能够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正所谓“热则寒之,寒则热之”,一般来说,也只有热疾和寒症,而没有所谓“平病”。在治病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指导来取药,寒凉的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可以用来主治各种热证。而温热的药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可以用来主治各种寒证。那么日常的饮食也是一样的,故如果身体偏寒,就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进行调理;如果身体偏热,就可以吃一些寒凉的东西来中和。如果是身体患有寒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食用温热的食物来辅助治疗;如果身体患有热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摄入寒凉的食物来辅助治疗。如果天气寒冷,就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若是天气炎热,就可以多吃寒凉的食物。
每味药不只是考虑它的性还要考虑它的“味”,性和味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药物的作用,而具体的作用也是千差万别,平时在饮食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故在选择食物之时,要论食物的味道,更要明了食物的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身体的健康。
懂五味玄妙,知四季饮食
“五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里面所说的味道,跟我们平常人所了解的味道有些不同。平常人所知道的味道都是口里面所感觉出来的一种味觉。而中医上的“味”,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味觉,更倾向于一种特性,它是对药物各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因此,中医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时觉得味道并不甜的东西,中医里面也认为是甘的,就如我们日常所见的大米。
《黄帝内经》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五味跟五行一一对应,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克的关系。五行之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因为金克木,金对应肺,木对应肝,辛味属于金,酸味属于木,如果得了肝病的话,也就是木患了病的话,再让人吃辛辣食物,也就是给人体摄入金,而刚好金克木,那么就会使得肝病的病情加重。既然五味、五行、脏腑之间存在对应关系,那么五味之间除了具有相克关系之外,自然还存在相生关系。五行之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果患了肝病的话,不能让患者吃辣,而应该让患者吃咸,因为咸味食物对应水,水可以生木,对于肝病的恢复自然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以此类推,患了肝病要吃咸的,患了心病要吃酸的,患了脾病要吃苦的,患了肺病要吃甘的,患了肾病要吃辣的。
中医还认为,五味跟季节一一对应,酸对应的季节是春季,苦味对应的季节是夏季,甘味对应的季节是长夏,辛味对应的季节是秋季,咸味对应的季节是冬季。可是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的意思就是这个季节的这个味道很重,在饮食上要尽量少吃这种味道的食物,而应该选择能够中和或者克制这种味道的食物,从而不至于使得某种味道太盛而伤及脏腑。
第二章 药祛食随,五谷磨食方防治常见病
1. 心神不宁常失眠,酸枣仁粥安神入梦
现代社会失眠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比如环境原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但是大部分人的失眠可以说是心神不安所致。针对这种情况就得补心安神。
失眠从古至今都是困扰人们的大问题,南朝时期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赏誉》记载:“王丞相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鬓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睡眠不足的表现来,如果患者的睡眠时间或质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就会影响白天的社会活动,患者会感到头昏眼花、精神不振、想睡觉、打哈欠、反应迟钝、记忆力差、体倦乏力、面容憔悴等,这些感受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一点还会导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的出现,有时候甚至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重大事故。人体就像一台机器,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一旦不能正常休息,使身体超负荷地运转,必然会产生机器故障。
失眠有暂时性和长期性之分,暂时性的多因环境的改变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反应,如乘车、乘船、坐飞机、卧室内强光或噪声、天气的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失眠。不过只要回到熟悉的环境,马上就可以让睡眠恢复正常。可怕的是长期性的失眠,有时候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就需要及时调理、医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有的人患上长期失眠之后,就开始服用安眠药,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常常用安眠药来催眠,这是不可取的。服用安眠药后的睡眠不同于平常人的正常睡眠,它虽然能使人较快地入睡,但醒来依然会感觉疲乏、迷糊,且注意力通常在短时间内集中不起来。相反,正常入睡的人醒过来之后不仅会感到精神饱满,且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程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长期服用安眠药很容易导致人上瘾,导致人对药物产生依赖性,而且对身体的危害很大。安眠药在体内大多是经过肝肾代谢的,长期服用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有的还会引起肝脏肿大、肝部疼痛、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
要想治好失眠,就要找到失眠的原因。如今很多青年人失眠,大多是精神因素造成的,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精神不能放松,以至于造成大脑皮质的内抑制下降,神经易兴奋,睡眠的时候不易引起广泛的抑制扩散,简单地说就是长期的紧张无法很快地放松下来,导致这些人难以入睡或睡得不够深沉,容易惊醒或睡眠时间太短,或醒后又难以再睡。白天就会头昏脑涨,精神萎靡,学习、工作效率低下,让人深感痛苦,而到了晚上又担心失眠。因焦虑而失眠,由失眠而焦虑,互为因果,反复影响,最终患上心神不安的失眠症。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些能够补心安神的食物来缓解失眠,比如莲子、大枣、酸枣仁、燕麦、莴笋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随意选用。在此,我特别推荐一个治疗这种失眠的古方——酸枣仁粥。
酸枣仁粥
方源 《太平圣惠方》
用料 酸枣仁50克,熟地黄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
先将酸枣仁微炒之后捣碎成末,再将酸枣仁与熟地黄一起煎煮取汁(首次煮开后,加水再次煎煮,共加水煎煮3次),然后在药汁中加入粳米同煮,煮熟成粥即可。
用法 每天3次,空腹食用。
功效 养阴益肝,补心安神。可治失眠多梦。
这道粥在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就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治骨蒸不眠,心烦:用酸枣仁一两,水两盏,研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再煮匀食。”酸枣仁又称枣仁,我们出去郊游,常会看到野外的酸枣,平常光知道吃枣肉,而吐掉枣核,却不知道我们吐掉的这一部分果仁,正是酸枣的精华所在。它味道甘、酸,入心、脾、肝、胆四经,能够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生枣仁与炒枣仁的镇静作用并无区别,但生枣仁作用较弱,而炒过之后药力比较强,不过久炒油枯后则容易导致人药性失效,所以其发挥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与油有关,这就需要在炒酸枣仁的时候十分注意。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味甘性温,归肝、肾两经,能够补血滋润,益精填髓,常同茯苓、酸枣仁、党参一起用于心悸失眠的治疗。
这道粥对于心神不宁所致失眠多梦的症状比较有效,是失眠患者的得力药方。如果老年人长期服用该方,亦可收获养心安神之功。
由于失眠多由心志因素所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减轻自己的身心压力。比如可以练一练动作舒缓的太极拳,学一学让人安心定志的健身气功,此外也可以看一看古典书籍,这些活动都能让人的心情放松下来。
健康小贴士
红色食物最养心安神
多吃红色食物,对补血、生血、补阳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红色属五行中的“火”,和人体相对应的也是同属红色的血液,以及推动血液流动的心脏,多食红色食物可以增强心脏之气,同时加强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尤其对形体瘦弱、脸色无华、贫血、心悸、四肢冰冷等症状也有非常好的疗效。常见红色食物有,番茄、山楂、樱桃、牛肉、赤小豆等。
2. 肾亏体虚多健忘,杞子五味茶益精提神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找钥匙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结果发现它却在自己手里。中医看来,很多人的健忘是由于久病肾亏或是年老肾亏所导致,治疗上就要补肾提神,增强记忆力。
健忘让很多人感到畏惧。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对于记忆力衰退的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逐渐衰退。从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在20多岁之后,尤其是在老年人群里,的确存在年龄增加而记忆力有所衰退的现象。但从整体上讲,衰退现象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严重。社会上对于老年记忆衰退的错误认识与老年人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的丧失,是加速记忆衰退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年龄增长对记忆力衰退的影响更大。实际上,现代科学表明每个人的记忆潜力都非常之大,科学观点认为人脑的记忆潜力犹如浩瀚的海洋,真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消除对记忆的错误认识,从对记忆衰退的烦恼情绪中解放出来,对于防止记忆衰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医讲“肾藏志”,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与肾关系密切。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精气不足,则精神不振而健忘。像现在很多人健忘,都是因为平时太忙,长期劳累导致肾精亏虚,或者是由于长期生病,还有老人易出现的自然亏虚,而导致肾精不足,从而引起记忆的衰退。这种肾亏所致健忘之人,常常表现得精神萎靡,干什么事情都显得无精打采,浑身感觉酸酸的、软软的没有力气,有时候还常常失眠,甚至出现头晕心悸、耳鸣眼花的现象;有的则在晚上常常有尿频或遗尿的现象;更为严重的男性还会发生滑精早泄。
杞子五味茶
方源 《摄生众妙方》
用料 枸杞子20克,五味子9克。
制法
将洗好的枸杞子和五味子放到保温杯或者保温瓶中(如果没有用普通带盖杯子也可),倒入适量沸水冲泡,盖上盖子,约泡制15分钟即可。
用法 代茶饮用,可以经常服用,每天1剂。
功效
补益肝肾,敛津生精。适用于病后体虚导致的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安等。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提高记忆力作用的食物进行调养,无论是肾亏导致的健忘还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记忆力衰退,我们都可以吃些核桃来进行改善。核桃在国内被称为“万寿果”,在国外被称为“益智果”。每天可以吃两次,每次吃一两颗,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记忆,消除疲劳,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正常。也可以常常食用一些葵花籽,长期食用葵花籽有一定的补脑健脑的作用。实践证明喜欢吃葵花籽的人,不仅可以保持皮肤红润细嫩,而且脑子特别灵活,记忆力特别强,言谈有条不紊,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另外每天吃一定量的大豆,也有增强记忆的作用。除了多食用这些食物,我下面推荐的这道增强记忆力的食疗方,对于肾亏所导致的健忘也十分有效。
中医里面把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枸杞子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被列为上品,它归肝、肾两经,可以滋补肝肾,枸杞子能益精,所以它还会造成遗精之害。所以古人的告诫 “离家千里,勿食枸杞”,意思是已婚成年男性如果长期出差在外或远游,夫妻分居日久的话,而又多食枸杞子,会增强性欲,引起性兴奋。但是,对于肾虚的人,包括有肝肾阴亏、头晕、健忘等病症的人,枸杞子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美味与妙药,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营养品。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它“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因为五种味道集于一身,所以有五味子之名。跟枸杞子同样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归于肺、心、肾经,具有补肾宁心之效,对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能够提高人的记忆力。
枸杞子和五味子合在一起,对于由肝肾亏虚、身体衰弱而导致的记忆力减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它能够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精神,是补益保健之佳品,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的日常保健。
此外,加强思维活动和体育锻炼也可缓解健忘。多思考问题,多动脑子可防止大脑迟钝,使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永葆青春;体育锻炼可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有助于记忆;还要保持良好情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对提高记忆力颇为有益。
健康小贴士
每周最少食用两次沙丁鱼
芬兰的科学家研究证实,更多地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来自鱼类的Ω-3脂肪酸,具有防止健忘的作用。Ω-3脂肪酸的最大来源便是沙丁鱼,食用沙丁鱼可以有效防止健忘。所以,如果想防止健忘,那么每周最好能够食用两次沙丁鱼。
3. 南瓜山药粥,控制血糖的“稳定器”
糖尿病一旦患上就无法再摆脱,如影随形,让人苦不堪言。从中医上讲,糖尿病是由阴虚燥热引起的肺、胃、肾3个脏器的虚衰。肾脏是“先天之本”,贮藏着我们生命活动最需要的精气,因此,通过日常饮食调养脏器,控制血糖是不错的办法。
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三多一少”。血糖升高表示超过了我们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一般为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7mmol/L就具有诊断的必要性了。“三多一少”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但是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典型的症状。中医上把糖尿病叫作消渴,意思就是消瘦和烦渴。消渴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主要是渴而多饮,多累及肺脏;中消表现为吃得多,且容易饥饿,出现大便干燥,这主要累及脾胃两脏;下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小便次数多,尿液混浊如膏样,这多是累及肾脏。总的来说是由于燥热伤阴,是各脏器阴虚火旺,灼伤津液。因此要滋阴清热,调整各脏器的阴阳平衡。
糖尿病还无法做到彻底的根治,它是一种惹不起的疾病,一旦惹上了就抛不开、丢不去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防微杜渐,比如说要定期体检或者有了糖尿病的前期症状就要尽快治疗,防止糖尿病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尤其需要注意,有糖尿病家族史、中老年人、体型偏胖的人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都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这类人群平时要定期做一下检查;反复患上感染性的疾病,比如说顽固性外阴瘙痒,或反复外阴、阴道真菌感染,或屡发疮疡痈肿的人,也有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有不少女性病人就是因外阴痒去妇科就诊而发现患上糖尿病的;另外出现多尿、口渴、多饮,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或视力下降等状况,也是患上糖尿病的危险信号;还有一些年轻人发生了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疾病,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去做一下关于糖尿病的检查。
防治糖尿病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如果在饮食上能够做到合理的搭配,也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在饮食上要做到饥饱适度,少食多餐。糖尿病患者的食量并不是越少越好,如果人体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下,血糖则不容易控制,少食多餐可以使血糖稳定。至于具体吃什么食物也是很重要的,含糖的食物和饮料当然要做到严格的控制,主食可以是淀粉类的食物,像小米、玉米等,还可以多吃些豆类或豆制品以及蔬菜,豆类中比如说黄豆,黄豆味甘性平,能入脾、胃和大肠经,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减少体内脂肪的堆积,蔬菜大多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植物纤维,可以缓解饥饿感,这对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都能起到不错的作用。我在这里向大家重点推荐的是一款食疗粥——南瓜山药粥。
南瓜山药粥
方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料 南瓜5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
制法
将南瓜与山药洗净后晾干,均切块,放入搅拌机中打成泥,然后放入锅中,加入洗好的粳米同煮至熟即可。
用法 可以用来佐餐,每天吃1~2次。
功效 健脾,益肾,润肺,止渴。适用于糖尿病诸症。
南瓜山药粥是由《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山药粥加减而成。南瓜有补中益气,润肺化痰的功效,并且含有丰富的果胶,果胶在肠道内可以形成一种凝胶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延缓对糖的吸收,可以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山药能入肺经、脾经、肾经,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由于它上能养肺,中能补脾,下则益肾,药性平和,阴阳俱补,不燥不腻,因此是治疗糖尿病不可多得的一味食材。粳米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消渴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说它“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能够缓解糖尿病口渴多饮的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慢性是说得了这种病后痊愈的可能性比较小,全身性即是全身各处都会受影响,比如会出现眼部的视网膜病变或者下肢坏疽等;代谢性疾病是说尿病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不只是血糖含量不正常,也很容易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病症,急性并发症时还会酸中毒,导致患者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饮食上的控制调养,保证血糖处于稳定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健康小贴士
夏日炎炎,切忌以饮料代水
一般来说,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可是现在有些青少年竟被诊断为糖尿病,而且可以排除遗传的因素,这就令人费解了。这种现象很大的原因在于现在年轻人在炎炎夏日,口渴难耐,往往用冰镇的饮料来代替水解渴消暑,我们知道这些饮料是很容易损伤脾胃的,脾胃受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因此,年轻人一定不要在夏天以饮料代水,以免步入糖尿病的大门。
1.药食同源,健康的根本在于一食一饮
2.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3.四气五味,用古老智慧“解析”你的食物
4.综辨施养,选择适合你自己的食疗处方
5.得谷者昌,揭秘五谷百籽中的天年玄机
6.逢籽必捣,五谷百籽的最佳健康吃法
第二章 药祛食随,五谷磨方防治常见病
1.心神不宁常失眠,酸枣仁粥安神入梦
2.肾亏体虚多健忘,杞子五味茶益精提神
3.南瓜山药粥,控制血糖的“稳定器”
4.不让血压高上去,试试芝麻核桃糊
5.“沉默杀手”高脂血,玉米粉粥助消脂
6.降脂茯苓薏米粥,为脂肪肝“减肥”
7.火热偏盛鼻出血,清热止衄藕米糕
8.脾胃虚寒易呕吐,温中补脾肉豆蔻莲子粥
9.肺燥肾虚会咳嗽,杏仁煎膏为您止咳
10.肝肾亏虚致目眩,枸杞子粥调“花眼”
11.肠燥便秘苦不堪言,润肠通便试试杏汤
12.胃寒胃痛别疏忽,散寒止痛桂花粥
1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莲肉糕来开胃健脾
14.虚弱贫血让人愁,养血安神杞圆膏
15.积湿生热长脚气,赤小豆粥除足癣
16.心肾虚弱生自汗,枣仁人参粉可固表
第三章 家有一“宝”,儿童要靠五谷“健”
1.增力壮体西塘八珍糕,让孩子健壮成长
2.想要宝贝聪明,桂圆莲子粥来健脑益智
3.开胃消食蜜饯山楂,让宝贝不再厌食
4.儿童营养不良,阳春白雪糕补营养
5.儿童补钙用食疗,胡桃仁粥强筋骨
6.宝贝要有好成绩,龙眼肉粥提高记忆力
7.儿童多动、心神不宁,桂圆肉粥宁心安神
第四章 阳刚脊梁,男人常靠五谷“壮”
1.男性肾虚早防备,黑豆汁补肾健体
2.频发遗精找病源,芡实粉粥固涩精气
3.肾虚神悸致早泄,芡实茯苓粥安神固肾
4.受惊伤肾致阳痿,莲子龙眼饮凝神补肾
5.精少阳虚男性不育,五子延宗茶补肾助育
6.湿热毒致慢性前列腺炎,试试茯苓车前粥
第五章 如花美眷,女人需靠五谷“润”
1.脾虚血妄成崩漏,木耳红枣汤安中益气
2.思虑太过气血滞,双仁煎活血化淤通闭经
3.肾气不足月经不调,滋阴补肾黑豆苏木饮
4.痛经多是“寒潮”扰,核桃仁炒韭菜温养有方
5.女子带下多为湿扰,荞麦健脾止带济生
6.妊娠呕吐脾胃虚,大枣粥打响保“胃”战
7.水湿困脾妊娠肿胀,蚕豆糕当仁不让
8.胎动不安莫害怕,安胎止痛鲤鱼粥
9.气血虚弱产后缺乳,通乳食用猪蹄粥
10.宁心益气甘麦大枣粥,安抚更年期综合征
第六章 “磨”养天年,老年人要靠五谷“养”
1.补气养血抗衰老,延年益寿何首乌粥
2.防治老慢支,四仁鸡子羹止咳平喘
3.食疗核桃酪,让您远离尿频尿急的尴尬
4.冠心病重养护,活血通经三仁粥
5.年老易患前列腺肥大,松子粥辅助调治
6.补益肝肾桑葚粥,调理好慢性肾炎
7.利水消肿赤豆牛肉粥,肝硬化的食疗佳品
第七章 身体发肤,容颜当需五谷“美”
1.薏米瓜瓣桃仁汤,清热利湿去痤疮
2.清热利湿三豆饮,远离愁人的黄褐斑
3.补肝益肾枸杞粥,让双眼“炯炯有神”
4.润泽肌肤美姿容,饮用莲子龙眼汤
5.健齿需补肝益肾,常吃淮药芝麻糊
6.想要丰满美胸,平时常食荔枝粥
7.血虚肾亏生白发,乌发美颜芝麻枣膏
8.痰湿多食易肥胖,茯苓饼来瘦腰身
【前言】
推荐序
五谷百籽是上天的健康礼物
说养生,不能不说食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味”指的就是食物。
我们中医讲究“药食同源”,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黄帝内经》对药与食的研究有很详尽的说明,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从这个原则也可以看出来“药食同源”但同时“药食有别”,它们是有分工的,不能混淆。生病的时候,需要药物的偏性去纠正身体的病邪;平时没病的时候,其实可以靠简简单单的谷肉果菜就能养生了。可现在很多人正好相反,平时没病的时候不重视饮食,老想着吃点养生、保健药,真正有病了却又不想吃药,总想着吃点什么就能把病治好。这种混乱的现象,让我这个从事了几十年医务工作的人深感担忧。也正是这种现状,使我在看到这本讲述怎样通过我们日常食用的五谷杂粮来养生的书籍时,眼前一亮,欣然提笔,想写点什么。
《黄帝内经》说:“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又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认为五谷杂粮才是养生的根本,充分道出了谷类的重要性。中医也认为“四时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谷物主食是胃气的主要来源。同时,“安谷则昌”的思想和现代营养学的理论也是一致的。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五谷杂粮等主食位于宝塔的底端,是整个膳食结构的基础,能维持旺盛的生命,保证身体健康。另外,这些五谷杂粮,不仅有果腹的效果,还有很多平常人意想不到的药效,就拿小麦来说,它可以养心安神、厚肠益脾。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有一道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即用小麦、甘草、大枣,以水煎服,可治疗因情绪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引起的神志不安、悲伤欲哭等症。其他如大麦可和胃宽肠;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燕麦粒益脾、养心、敛汗;黑米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涩滑补精;荞麦能消积开胃,薏米能健脾除湿,绿豆可清热解毒……可以说,五谷百籽,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健康礼物。
所以,我认为把五谷养生提出来,并去宣传和推广是极有好处的,随着人们逐渐尝试和接受,这种绿色、平衡的食疗养生法将会成为新的饮食潮流,从而促使国人的饮食更健康、更合理,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王凤岐
著名食疗保健专家,主任医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知名专家,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及新闻发言人。
自 序
中南海保健之路——五谷食疗养生是伟人的长寿秘诀
饮食方面注意合理营养,家常便饭,粗细搭配,荤素菜混吃,尤其喜欢蔬菜和水果,食不过量;不吸烟,不饮酒。小平同志更是讲究饮食营养,主张食补而不要药补。他饮食简朴,但重视营养搭配,早餐爱吃馒头、稀饭、鸡蛋、泡菜;午饭、晚餐常是两素、一荤、一汤。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豆类很是喜欢,常常会自制豆腐菜来吃。说到这,顺便提一下,小平同志早年留学法国时,曾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勤工俭学,开设“中华豆腐坊”,自操磨杆做豆腐,还到巴黎的餐馆酒店做豆腐菜。还有享年91岁的陈云同志,他的饮食也很有规律,还有个特殊的习惯,每餐一小碟花生米,永远是13粒。陈老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是中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会长,她针对陈老的体质特点,专门为陈老制订了一份保健食谱——早餐两片面包、一杯豆浆、一碗稀饭、一个煮核桃仁;午餐米饭100克、一素一荤(动物蛋白70克);晚餐米饭75克、豆腐约100克、蔬菜约150克。另外老首长们脑力消耗较大,所以他们的食谱中有不少健脑、养心的食物,如核桃、杏仁、豆类、芝麻、葡萄酒等。
由此可见,老首长们长寿的秘诀,和这些五谷杂粮有很大的关系。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饮食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并且过分地追求精加工、精制的食物。这些食物虽然秀色可餐,但其中的营养素必然会因过度加工而流失,口感替代了营养,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身体内的某些物质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五谷杂粮是天然食物,加工过程一般不会太复杂,避免了营养流失的问题,既保留了天然口感和味道,也保留了食物本身的养分。另外,不同的五谷杂粮,各有其功效,对人体健康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比如谷芽可以开胃助消化,荞麦能降气宽肠、消积开胃,小麦、玉米可以保健抗癌,高粱可以健脾止泻,黑豆可以滋补肾阴,绿豆可以清凉解毒……合理、均衡地摄取五谷,是现代人养生、祛病的精华之法。
综上,我认为应该提倡五谷养生,这也是我编写这本书的初衷,同时也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们,通过本书的介绍,能够对食疗养生有一个新的认识,收获健康与幸福!
胡维勤
本书作者,原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主任医生,教授。先后为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领导同志做过保健医生,并在党和国家的多次重大会议和活动中担任保健工作,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饮德食和,千载食疗中的养生智慧
1. 药食同源,健康的根本在于一食一饮
《黄帝内经》中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药食同源”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
祖国医学传承数千年,它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也融合了东方文化的思维和智慧,而“药食同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
相传在神农氏时期,古代先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疾患、病痛之苦。神农氏体恤黎民,怜悯百姓,不畏艰险开始“尝百草”,终于发现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神农氏同时还发现,有一些动植物,不仅可以充饥,还具有治疗疾病、减轻病痛的作用。比如误食某种食物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但在食用一些其他的食物后,这些症状会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神农氏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择了那些最为安全、有效的“百草”,作为果腹充饥的食物;另一些,则归属于药,按其性能,用以治病。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是没有把食物和药物区别开来的。
其实,“药食同源”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其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要小一些,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要大一些,谷肉果蔬,只要不过量食用,都可以养人。认为可以将“食”当作没有很大副作用的药,也可以说“药”是有较大副作用的食物,两者只是作用程度不同,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这样的食物种类繁多,俯拾即是。比如:乌龟、牛肉、羊肉、麻雀、鹌鹑、葱白、生姜、山药、薏米、莲子、苏子、苏叶等,它们既是富有营养的食物,又是作用温和、疗效很好的药品。
尤其是葱白和生姜,在生活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而作为药物,它们在治疗伤风感冒、风寒感冒、流行性感冒等方面,其疗效甚至比现代一些所谓最好的感冒药还略胜一筹。在人们对感冒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很好的治疗方法之前,它们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或许,它们将会永远成为对付感冒的一种温和、有效而又廉价的药物。
唐朝时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说明了食物与药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是由于食物可当作药物,药物也可是食物,所以,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甚至把某一味食物当作一个名方来看待。如清代名医王孟英曾说:“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这是将一味甘蔗汁的功用比作益气滋阴的名方“复脉汤”。《本经逢原》里对西瓜的记载为:“西瓜能解太阳、阳明中渴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这又是将一味西瓜比作清热名方“白虎汤”。梨子甘寒生津,润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则言:“绞汁服,名天生甘露饮。”于是“甘露饮”则成了梨汁的代名词。
明白了“药食同源”的道理,就可以使人们对食性有进一步的理解,对中国传统食疗观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上古时代的人们“饥不择食”,在误食某些食物后会引发疾病。现在的人们“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便开始胡吃海塞,猎奇尝鲜,这样吃也导致了很多疾病的发生。但倘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利用食物不同的属性,明确人在生活和病理情况下如何择食以养,科学合理地配膳,调节阴阳平衡,却可以有效地防治很多疾病,达到食疗的良好效果。
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食养”和“食疗”的作用。《养老寿亲书》中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临床上除了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外,谷、肉、果、蔬等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它们可以营养身体、补益精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确保人体健康。
药物虽然作用大,但偏性也大,稍有不慎还会引起别的不适,一般不能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性质平和,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地对身体营养平衡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并不亚于药物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并坚持下去,就会便食物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纵观药食发展过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出现分化。“物极必反”,也许再过若干年,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的疗法未尝不可能实现。
2.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示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个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于此,它蕴含着的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
《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这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是既提倡杂食,又强调主次,以素食为主而又均衡合理地搭配其他饮食,是一种全方位吸取“营养”的饮食模式。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食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黄帝内经》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已饥方食”,指的是吃起来味香爽口的食物,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指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但“饮食有节”不仅仅是不暴饮暴食,还有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安排饮食的意思。如春季阴消阳长,就要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夏季天气炎热,流汗较多,就应该多吃一些清凉养心的食物;秋季干燥伤肺,去燥止咳、滋阴润肺的食物就成了上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潜藏,高热量的温阳食物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就该有所变化了。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也是“饮食有节”的要求。
饮食要寒温适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食物本身有寒、凉、平、温、热之性,寒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通便、清热燥湿的作用;热性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益气补中、补肾壮阳的作用。食用时需注意保持寒热平衡,不要偏寒或偏热。
只有平衡组合,寒温适中,真气才能内守,邪气才无法进入人体内致病。我国百姓夏天喜喝凉性的绿豆汤、菊花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喜食温热的涮羊肉或羊肉火锅等。这种食物的选择及菜肴的搭配,正是基于对食性平衡的了解。
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轻者咳嗽气喘,重者腹泻便溏。体虚胃寒的人尤其要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阳气升发的夏天更应注意要少吃。反过来,饮食也不可以太热,否则容易烫伤胃脘、咽喉。现在流行的麻辣烫,人们越吃越辣,越吃越烫,觉得这样才过瘾,然而过瘾背后隐藏的却是病患。
因此,《灵枢经·师传》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脏腑经不起折腾,不少人老毛病经常复发,或者突然就感觉胃不舒服,不适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冷热无度的饮食。
饮食要五味不过
好的东西吃得太多,吃的味太重都会引发人体生病。在《素问·奇病论》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里所说的“消渴”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糖尿病,致病的原因就在于过多地进食了肥美甘甜的食物,所以现代人又叫它“富贵病”。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还会并发骨折、肾衰竭等症状,原因也在于过食甘味,“甘伤肾”。至于过食五味中的哪一味会引发哪些病症,《黄帝内经》在《素问·五藏生成》中有更为精细的说明:吃得太咸,会抑制血脉的生发,因为血脉凝聚使人看上去面无血色;吃得太苦,会因为肺气得不到宣发而皮肤枯槁,毛发脱落;吃得太辛,手爪会因为筋肉失去弹性而显得干枯;吃得太酸,会因为肝气盛而脾土衰,使肌肉角质变厚而嘴唇外翻;吃得太甜,会因为肾的收敛之功能受到影响,造成头发的脱落。
3. 四气五味,用古老智慧“解析”你的食物
四气五味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和味道的概括,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介绍,用以指导人们治疗疾病。常言道:药食不分家。除了生病之时服用的药物之外,人们平时所摄入的食物同样具有四气五味。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数千年来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在饮食内容上做到多样化的同时,并做到食而不偏,量不可过,冷热适中,五味相宜。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也一再提倡要均衡饮食,只有均衡地摄入各种营养物质,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才能保证健康不生病。
如果能够了解所服食物的四性五味,就能根据自己的身体体质及天气季节的变化等各种因素,作出适宜精当的选择。这样的话,如果身有疾患,则可以起到调治疾病的作用;如果身体正常,也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功效。
明四种性质,保一身健康
古人认为“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于是总结出了药材食物的四气,它指的就是寒、凉、温、热四种性质。宋代一姓寇的医生为了避免四气的“气”与香臭之“气”的混淆,就把四气改称为四性,今天一般都称为四性。比如绿豆的性质是寒的,大麦的性质是凉的,核桃的性质是温的,辣椒的性质是热的。总的来说,寒凉属于一类性质,温热属于一类性质,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相互克制。而在“寒”与“凉”之间、“温”与“热”之间,它们只是程度有些不同,按照古人的说法,那就是“凉为寒之初,而寒为凉之极”,“温为热之初,热为温之极”。在中医看来,要治疗热症,就得使用寒凉的药材;要治疗寒症,就得使用温热的药材。
到了后来,在四性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平性,意思就是既不寒也不热,既不凉也不温,居于寒热、温凉之间。一般来说,无论是寒凉的东西,还是温热的食物,都不宜长期地吃、经常地喝,如果同类型摄入过多的话,不是产生小疾,就会生出大病。只有平性的食物才能供给人们长期食用,而不会使身体产生毛病,还能对人的脾胃进行滋养补益。比如我们经常所吃的大米就是平性之物,能够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正所谓“热则寒之,寒则热之”,一般来说,也只有热疾和寒症,而没有所谓“平病”。在治病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指导来取药,寒凉的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可以用来主治各种热证。而温热的药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可以用来主治各种寒证。那么日常的饮食也是一样的,故如果身体偏寒,就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进行调理;如果身体偏热,就可以吃一些寒凉的东西来中和。如果是身体患有寒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食用温热的食物来辅助治疗;如果身体患有热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摄入寒凉的食物来辅助治疗。如果天气寒冷,就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若是天气炎热,就可以多吃寒凉的食物。
每味药不只是考虑它的性还要考虑它的“味”,性和味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药物的作用,而具体的作用也是千差万别,平时在饮食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故在选择食物之时,要论食物的味道,更要明了食物的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身体的健康。
懂五味玄妙,知四季饮食
“五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里面所说的味道,跟我们平常人所了解的味道有些不同。平常人所知道的味道都是口里面所感觉出来的一种味觉。而中医上的“味”,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味觉,更倾向于一种特性,它是对药物各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因此,中医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时觉得味道并不甜的东西,中医里面也认为是甘的,就如我们日常所见的大米。
《黄帝内经》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五味跟五行一一对应,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克的关系。五行之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因为金克木,金对应肺,木对应肝,辛味属于金,酸味属于木,如果得了肝病的话,也就是木患了病的话,再让人吃辛辣食物,也就是给人体摄入金,而刚好金克木,那么就会使得肝病的病情加重。既然五味、五行、脏腑之间存在对应关系,那么五味之间除了具有相克关系之外,自然还存在相生关系。五行之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果患了肝病的话,不能让患者吃辣,而应该让患者吃咸,因为咸味食物对应水,水可以生木,对于肝病的恢复自然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以此类推,患了肝病要吃咸的,患了心病要吃酸的,患了脾病要吃苦的,患了肺病要吃甘的,患了肾病要吃辣的。
中医还认为,五味跟季节一一对应,酸对应的季节是春季,苦味对应的季节是夏季,甘味对应的季节是长夏,辛味对应的季节是秋季,咸味对应的季节是冬季。可是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的意思就是这个季节的这个味道很重,在饮食上要尽量少吃这种味道的食物,而应该选择能够中和或者克制这种味道的食物,从而不至于使得某种味道太盛而伤及脏腑。
第二章 药祛食随,五谷磨食方防治常见病
1. 心神不宁常失眠,酸枣仁粥安神入梦
现代社会失眠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比如环境原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但是大部分人的失眠可以说是心神不安所致。针对这种情况就得补心安神。
失眠从古至今都是困扰人们的大问题,南朝时期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赏誉》记载:“王丞相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鬓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睡眠不足的表现来,如果患者的睡眠时间或质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就会影响白天的社会活动,患者会感到头昏眼花、精神不振、想睡觉、打哈欠、反应迟钝、记忆力差、体倦乏力、面容憔悴等,这些感受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一点还会导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的出现,有时候甚至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重大事故。人体就像一台机器,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一旦不能正常休息,使身体超负荷地运转,必然会产生机器故障。
失眠有暂时性和长期性之分,暂时性的多因环境的改变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反应,如乘车、乘船、坐飞机、卧室内强光或噪声、天气的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失眠。不过只要回到熟悉的环境,马上就可以让睡眠恢复正常。可怕的是长期性的失眠,有时候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就需要及时调理、医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有的人患上长期失眠之后,就开始服用安眠药,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常常用安眠药来催眠,这是不可取的。服用安眠药后的睡眠不同于平常人的正常睡眠,它虽然能使人较快地入睡,但醒来依然会感觉疲乏、迷糊,且注意力通常在短时间内集中不起来。相反,正常入睡的人醒过来之后不仅会感到精神饱满,且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程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长期服用安眠药很容易导致人上瘾,导致人对药物产生依赖性,而且对身体的危害很大。安眠药在体内大多是经过肝肾代谢的,长期服用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有的还会引起肝脏肿大、肝部疼痛、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
要想治好失眠,就要找到失眠的原因。如今很多青年人失眠,大多是精神因素造成的,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精神不能放松,以至于造成大脑皮质的内抑制下降,神经易兴奋,睡眠的时候不易引起广泛的抑制扩散,简单地说就是长期的紧张无法很快地放松下来,导致这些人难以入睡或睡得不够深沉,容易惊醒或睡眠时间太短,或醒后又难以再睡。白天就会头昏脑涨,精神萎靡,学习、工作效率低下,让人深感痛苦,而到了晚上又担心失眠。因焦虑而失眠,由失眠而焦虑,互为因果,反复影响,最终患上心神不安的失眠症。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些能够补心安神的食物来缓解失眠,比如莲子、大枣、酸枣仁、燕麦、莴笋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随意选用。在此,我特别推荐一个治疗这种失眠的古方——酸枣仁粥。
酸枣仁粥
方源 《太平圣惠方》
用料 酸枣仁50克,熟地黄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
先将酸枣仁微炒之后捣碎成末,再将酸枣仁与熟地黄一起煎煮取汁(首次煮开后,加水再次煎煮,共加水煎煮3次),然后在药汁中加入粳米同煮,煮熟成粥即可。
用法 每天3次,空腹食用。
功效 养阴益肝,补心安神。可治失眠多梦。
这道粥在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就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治骨蒸不眠,心烦:用酸枣仁一两,水两盏,研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再煮匀食。”酸枣仁又称枣仁,我们出去郊游,常会看到野外的酸枣,平常光知道吃枣肉,而吐掉枣核,却不知道我们吐掉的这一部分果仁,正是酸枣的精华所在。它味道甘、酸,入心、脾、肝、胆四经,能够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生枣仁与炒枣仁的镇静作用并无区别,但生枣仁作用较弱,而炒过之后药力比较强,不过久炒油枯后则容易导致人药性失效,所以其发挥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与油有关,这就需要在炒酸枣仁的时候十分注意。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味甘性温,归肝、肾两经,能够补血滋润,益精填髓,常同茯苓、酸枣仁、党参一起用于心悸失眠的治疗。
这道粥对于心神不宁所致失眠多梦的症状比较有效,是失眠患者的得力药方。如果老年人长期服用该方,亦可收获养心安神之功。
由于失眠多由心志因素所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减轻自己的身心压力。比如可以练一练动作舒缓的太极拳,学一学让人安心定志的健身气功,此外也可以看一看古典书籍,这些活动都能让人的心情放松下来。
健康小贴士
红色食物最养心安神
多吃红色食物,对补血、生血、补阳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红色属五行中的“火”,和人体相对应的也是同属红色的血液,以及推动血液流动的心脏,多食红色食物可以增强心脏之气,同时加强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尤其对形体瘦弱、脸色无华、贫血、心悸、四肢冰冷等症状也有非常好的疗效。常见红色食物有,番茄、山楂、樱桃、牛肉、赤小豆等。
2. 肾亏体虚多健忘,杞子五味茶益精提神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找钥匙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结果发现它却在自己手里。中医看来,很多人的健忘是由于久病肾亏或是年老肾亏所导致,治疗上就要补肾提神,增强记忆力。
健忘让很多人感到畏惧。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对于记忆力衰退的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逐渐衰退。从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在20多岁之后,尤其是在老年人群里,的确存在年龄增加而记忆力有所衰退的现象。但从整体上讲,衰退现象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严重。社会上对于老年记忆衰退的错误认识与老年人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的丧失,是加速记忆衰退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年龄增长对记忆力衰退的影响更大。实际上,现代科学表明每个人的记忆潜力都非常之大,科学观点认为人脑的记忆潜力犹如浩瀚的海洋,真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消除对记忆的错误认识,从对记忆衰退的烦恼情绪中解放出来,对于防止记忆衰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医讲“肾藏志”,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与肾关系密切。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精气不足,则精神不振而健忘。像现在很多人健忘,都是因为平时太忙,长期劳累导致肾精亏虚,或者是由于长期生病,还有老人易出现的自然亏虚,而导致肾精不足,从而引起记忆的衰退。这种肾亏所致健忘之人,常常表现得精神萎靡,干什么事情都显得无精打采,浑身感觉酸酸的、软软的没有力气,有时候还常常失眠,甚至出现头晕心悸、耳鸣眼花的现象;有的则在晚上常常有尿频或遗尿的现象;更为严重的男性还会发生滑精早泄。
杞子五味茶
方源 《摄生众妙方》
用料 枸杞子20克,五味子9克。
制法
将洗好的枸杞子和五味子放到保温杯或者保温瓶中(如果没有用普通带盖杯子也可),倒入适量沸水冲泡,盖上盖子,约泡制15分钟即可。
用法 代茶饮用,可以经常服用,每天1剂。
功效
补益肝肾,敛津生精。适用于病后体虚导致的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安等。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提高记忆力作用的食物进行调养,无论是肾亏导致的健忘还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记忆力衰退,我们都可以吃些核桃来进行改善。核桃在国内被称为“万寿果”,在国外被称为“益智果”。每天可以吃两次,每次吃一两颗,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记忆,消除疲劳,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正常。也可以常常食用一些葵花籽,长期食用葵花籽有一定的补脑健脑的作用。实践证明喜欢吃葵花籽的人,不仅可以保持皮肤红润细嫩,而且脑子特别灵活,记忆力特别强,言谈有条不紊,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另外每天吃一定量的大豆,也有增强记忆的作用。除了多食用这些食物,我下面推荐的这道增强记忆力的食疗方,对于肾亏所导致的健忘也十分有效。
中医里面把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枸杞子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被列为上品,它归肝、肾两经,可以滋补肝肾,枸杞子能益精,所以它还会造成遗精之害。所以古人的告诫 “离家千里,勿食枸杞”,意思是已婚成年男性如果长期出差在外或远游,夫妻分居日久的话,而又多食枸杞子,会增强性欲,引起性兴奋。但是,对于肾虚的人,包括有肝肾阴亏、头晕、健忘等病症的人,枸杞子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美味与妙药,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营养品。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它“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因为五种味道集于一身,所以有五味子之名。跟枸杞子同样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归于肺、心、肾经,具有补肾宁心之效,对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能够提高人的记忆力。
枸杞子和五味子合在一起,对于由肝肾亏虚、身体衰弱而导致的记忆力减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它能够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精神,是补益保健之佳品,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的日常保健。
此外,加强思维活动和体育锻炼也可缓解健忘。多思考问题,多动脑子可防止大脑迟钝,使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永葆青春;体育锻炼可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有助于记忆;还要保持良好情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对提高记忆力颇为有益。
健康小贴士
每周最少食用两次沙丁鱼
芬兰的科学家研究证实,更多地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来自鱼类的Ω-3脂肪酸,具有防止健忘的作用。Ω-3脂肪酸的最大来源便是沙丁鱼,食用沙丁鱼可以有效防止健忘。所以,如果想防止健忘,那么每周最好能够食用两次沙丁鱼。
3. 南瓜山药粥,控制血糖的“稳定器”
糖尿病一旦患上就无法再摆脱,如影随形,让人苦不堪言。从中医上讲,糖尿病是由阴虚燥热引起的肺、胃、肾3个脏器的虚衰。肾脏是“先天之本”,贮藏着我们生命活动最需要的精气,因此,通过日常饮食调养脏器,控制血糖是不错的办法。
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三多一少”。血糖升高表示超过了我们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一般为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7mmol/L就具有诊断的必要性了。“三多一少”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但是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典型的症状。中医上把糖尿病叫作消渴,意思就是消瘦和烦渴。消渴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主要是渴而多饮,多累及肺脏;中消表现为吃得多,且容易饥饿,出现大便干燥,这主要累及脾胃两脏;下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小便次数多,尿液混浊如膏样,这多是累及肾脏。总的来说是由于燥热伤阴,是各脏器阴虚火旺,灼伤津液。因此要滋阴清热,调整各脏器的阴阳平衡。
糖尿病还无法做到彻底的根治,它是一种惹不起的疾病,一旦惹上了就抛不开、丢不去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防微杜渐,比如说要定期体检或者有了糖尿病的前期症状就要尽快治疗,防止糖尿病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尤其需要注意,有糖尿病家族史、中老年人、体型偏胖的人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都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这类人群平时要定期做一下检查;反复患上感染性的疾病,比如说顽固性外阴瘙痒,或反复外阴、阴道真菌感染,或屡发疮疡痈肿的人,也有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有不少女性病人就是因外阴痒去妇科就诊而发现患上糖尿病的;另外出现多尿、口渴、多饮,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或视力下降等状况,也是患上糖尿病的危险信号;还有一些年轻人发生了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疾病,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去做一下关于糖尿病的检查。
防治糖尿病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如果在饮食上能够做到合理的搭配,也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在饮食上要做到饥饱适度,少食多餐。糖尿病患者的食量并不是越少越好,如果人体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下,血糖则不容易控制,少食多餐可以使血糖稳定。至于具体吃什么食物也是很重要的,含糖的食物和饮料当然要做到严格的控制,主食可以是淀粉类的食物,像小米、玉米等,还可以多吃些豆类或豆制品以及蔬菜,豆类中比如说黄豆,黄豆味甘性平,能入脾、胃和大肠经,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减少体内脂肪的堆积,蔬菜大多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植物纤维,可以缓解饥饿感,这对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都能起到不错的作用。我在这里向大家重点推荐的是一款食疗粥——南瓜山药粥。
南瓜山药粥
方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料 南瓜5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
制法
将南瓜与山药洗净后晾干,均切块,放入搅拌机中打成泥,然后放入锅中,加入洗好的粳米同煮至熟即可。
用法 可以用来佐餐,每天吃1~2次。
功效 健脾,益肾,润肺,止渴。适用于糖尿病诸症。
南瓜山药粥是由《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山药粥加减而成。南瓜有补中益气,润肺化痰的功效,并且含有丰富的果胶,果胶在肠道内可以形成一种凝胶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延缓对糖的吸收,可以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山药能入肺经、脾经、肾经,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由于它上能养肺,中能补脾,下则益肾,药性平和,阴阳俱补,不燥不腻,因此是治疗糖尿病不可多得的一味食材。粳米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消渴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说它“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能够缓解糖尿病口渴多饮的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慢性是说得了这种病后痊愈的可能性比较小,全身性即是全身各处都会受影响,比如会出现眼部的视网膜病变或者下肢坏疽等;代谢性疾病是说尿病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不只是血糖含量不正常,也很容易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病症,急性并发症时还会酸中毒,导致患者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饮食上的控制调养,保证血糖处于稳定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健康小贴士
夏日炎炎,切忌以饮料代水
一般来说,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可是现在有些青少年竟被诊断为糖尿病,而且可以排除遗传的因素,这就令人费解了。这种现象很大的原因在于现在年轻人在炎炎夏日,口渴难耐,往往用冰镇的饮料来代替水解渴消暑,我们知道这些饮料是很容易损伤脾胃的,脾胃受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因此,年轻人一定不要在夏天以饮料代水,以免步入糖尿病的大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