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作者:朱诚,马春梅,张广胜 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ISBN:9787030461926

定价:¥1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主要介绍中国典型丹霞地貌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过程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内容与方法。《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以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宁、湖南良山、江西龙虎山这五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浙江方岩、安徽齐云山、福建冠豸山等丹霞地貌区为例,讨论这些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层与岩性特征,介绍对各研究区的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对丹霞地貌各类砂砾岩干抗压与湿抗压强度、酸蚀抗压强度、冻融抗压强度、蜂窝状洞穴样品X荧光分析、岩性在偏光显微镜下样品的鉴定分析过程。在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基础上讨论丹霞地貌中造景地貌如扁平状洞穴、风车岩、天生桥、蜂窝状洞穴及各类型穿洞、崩积石与围谷、峡谷与三爿石等的地貌成因,为今后开展丹霞地貌成因研究提出新思路和科学依据。《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除可供自然地理学、地貌与地质学教学科研参考外,对当前“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各类丹霞地貌的地质地貌成因调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也可供地质学界、地貌学界、旅游界相关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丹霞地貌风景区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朱诚,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区域环境演变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2016)、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第一届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貌学会丹霞地貌工作组成员,多年从事环境考古和丹霞地貌研究、曾主编《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和《环境考古概论》教材。马春梅,女,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区域环境演变、中国自然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张广胜,男,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丹霞地貌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丹霞地貌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丹霞地貌的实验地貌学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总体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总体思路
第2章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原理
2.1 野外样品采集与加工
2.2 实验科学依据和实验过程
2.2.1 单轴抗压实验
2.2.2 干抗压试验
2.2.3 湿抗压试验
2.2.4 冻融实验
2.2.5 酸蚀后抗压试验
2.2.6 冻融后抗压试验
2.2.7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
2.2.9 偏光显微镜分析
第3章 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特征
3.1.2 地质构造
3.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3.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3.2.1 阳元山巴寨地貌区
3.2.2 风车岩穿洞
3.2.3 阳元石石柱下方
3.2.4 锦石岩-长老峰
3.2.5 锦石岩凹槽
3.2.6 玉女拦江洞蜂窝状洞穴
3.2.7 通泰桥
3.2.8 混元洞
3.3 实验数据分析
3.3.1 干抗压与湿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3.3.2 酸蚀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3.3.3 冻融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3.3.4 蜂窝状洞穴样品XRF分析
3.3.5 白斑样品成分和成因分析
3.3.6 偏光显微镜下样品的鉴定分析
3.4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3.4.1 风车岩穿洞成因分析
3.4.2 阳元石成因分析
3.4.3 锦石岩凹槽成因分析
3.4.4 丹霞山大型密集水平凹槽成因
3.4.5 通泰桥成因分析
3.4.6 丹霞洞穴内蜂窝状洞穴及结皮风化物成因分析
3.5 研究结论
第4章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特征
4.1.2 地质构造
4.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4.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4.3 实验研究过程
4.4 实验数据分析
4.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4.5.1 方岩丹霞地貌的剖面组合
4.5.2 方岩丹霞地貌类型及空间组合
4.5.3 方岩丹霞地貌发育的地层特征
4.5.4 方岩丹霞地貌发育过程探讨
4.6 研究结论
第5章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特征
5.1.2 区域地质构造
5.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5.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5.3 实验研究过程
5.4 实验数据分析
5.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5.5.1 断层和节理
5.5.2 崩塌过程
5.5.3 岩性差异风化和扁平状洞穴的形成过程
5.5.4 构造隆升与三级山顶面的关系
5.6 江郎山丹霞地貌成功被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因
5.6.1 科学价值
5.6.2 江郎山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
5.6.3 江郎山与其他丹霞地貌区的分析对比
5.7 研究结论
第6章 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1.1 自然地理特征
6.1.2 区域地质构造
6.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6.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6.3 实验研究过程
6.4 实验数据分析
6.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6.6 研究结论
6.6.1 分水岭型丹霞地貌特征
6.6.2 砾岩型丹霞地貌的发育
6.6.3 壮年早期阶段丹霞地貌的发育
6.6.4 无喀斯特丹霞地貌类型的发育
6.6.5 单面山型丹霞地貌的发育
第7章 福建泰宁丹霞地貌研究
7.1 研究区概况
7.1.1 自然地理特征(含地理位置概况、气候与水文特征)
7.1.2 地质构造
7.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7.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7.3 实验研究过程
7.4 实验数据分析
7.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7.6 研究结论
第8章 湖南良山丹霞地貌研究
8.1 研究区概况
8.1.1 自然地理特征
8.1.2 良山丹霞地貌概况
8.1.3 地质构造
8.1.4 地层与岩性特征
8.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8.3 实验研究过程
8.4 实验数据分析
8.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8.6 研究结论
第9章 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研究
9.1 研究区概况
9.1.1 自然地理特征
9.1.2 龙虎山丹霞地貌概况
9.1.3 地质构造
9.1.4 地层与岩性特征
9.2 野外调查和采样过程
9.3 实验研究过程
9.4 实验数据分析
9.4.1 抗压实验数据分析
9.4.2 抗冻融实验数据分析
9.5 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9.6 研究结论
第10章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研究
10.1 研究区概况
10.1.1 自然地理特征
10.1.2 地质构造
10.1.3 地层与岩性特征
10.2 实验研究过程
10.2.1 齐云山丹霞地貌岩石标本的实验分析
10.2.2 齐云山丹霞地貌实验研究结果
10.3 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过程
10.3.1 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的三个阶段
10.3.2 构造隆升与三级剥蚀面的关系
10.4 齐云山造景地貌成因分析
10.5 齐云山与其他地区丹霞地貌成因比较研究
10.5.1 齐云山与广东丹霞山地貌的比较研究
10.5.2 齐云山与湖南良山丹霞地貌的比较研究
10.5.3 齐云山与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的比较研究
10.5.4 齐云山与国外丹霞地貌的比较研究
10.6 研究结论
第11章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的成因总结与对比研究
11.1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发育过程总结
11.1.1 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11.1.2 浙江江郎山、方岩丹霞地貌发育规律
11.1.3 福建泰宁、冠豸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11.1.4 湖南蓖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11.1.5 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11.1.6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的规律总结
11.2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的技术与方法总结
11.2.1 丹霞地貌研究的技术手段方面
11.2.2 丹霞地貌的微观实验定量分析
11.3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规律总结与对比研究
11.3.1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
11.3.2 丹霞地貌的发育规律
11.3.3 丹霞地貌空间分异和空间展布
11.3.4 丹霞地貌发育与特征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际年代地层表
附录2 丹霞地貌研究专业术语中外文对照
附录3 索引
附录4 南京大学团队丹霞地貌成因研究成果目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