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脉经

脉经

作者:柳长华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ISBN:9787530468340

定价:¥3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柳长华主编陈婷点校的《脉经(日藏影刻宋本)/ 珍本中医古籍精校丛书》魏·王叔和撰。叔和名熙,生卒年代不详,为魏太医令。据《名医传》:“高平 (即今山东高平,邹县西南郭里集)人,性度沉靖,尤好*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其主要*述有《张仲景(药)方》《脉经》等。《脉经》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卷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论伤寒;卷八及卷九载张仲景论杂病;卷十为手检图。林亿盛赞此书:“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 《脉经》始*录于《隋书·经籍志》,其子部· 医方类*录:“脉经十卷。王叔和撰。” 《脉经》至宋代,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林亿校定《脉经》序云“大抵世之传授不一,其别有三”,可知宋臣校勘《脉经》时,传世之版本主要有三种。即除林亿等据作底本的一种外,其余两种是:“有以隋 ·巢元方时行《病源》为第十卷者,考其时而缪自破;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义无取稽。是二者,均之未睹厥真,各秘其所藏尔。” 北宋熙宁元年(1068)《脉经》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后,由国子监刊行大字本。此次校正“臣等各殚所学,博求众本,据经为断,去取非私”且“考以《素问》《九墟》《灵枢》《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并《千金方》及《翼》说脉之篇以校之,除去重复,补其脱漏,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仍旧为一十卷,总九十七篇。”继熙宁初刊大字本之后,“医人往往无钱请买,兼外州军尤不可得,欲乞开作小字重行校对出卖及降外州军施行”,故北宋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了《脉经》的小字本。南宋时期《脉经》的刊本既知有四种。**种是刊年不详的福建建阳书坊刊本。据陈孔硕序云:“* 访老医,得《脉经》十卷……验之乃建本”,然此本 “求之建阳书坊,*无鬻者,板亦不存”。第二种是嘉定二年(1209)广西漕司刊本。据陈孔硕序云“因取所录建本《脉经》,略改误文,写以大字,刊之广西漕司”,可知该本系以福建建阳刊本为底本,略改误文而成。第三种是嘉定十年(1217)何大任刊本。该本乃据“家藏绍圣小字监本……博验群书,孜孜凡累月,正其误千有余字”。第四种是未详宋本。即何大任在“王氏脉经后序”中所记的“南渡以来,此经罕得善本。凡所刊行,类多讹舛”者。以上这些早期刊本均已失传,但广西漕司本在元泰定四年(1327)又由龙兴路医学教授谢缙翁重刊(简称龙本)。何大任本(简称何本)在元代以后也有影刻及复刻本,由此分别衍化出何本及龙本两大刊本系统。1.何本系统 何氏认为:“医之学以七经为本,犹儒家之六艺也。然七经中,其论脉理精凝,莫详于王氏《脉经》。纲举目分,言近旨远,是以自西晋至于今日,与黄帝、卢扁之书并传,学者咸宗师之。”然当时传世之版本“类多讹舛”。于是,嘉定十年(1217)何大任据 “家藏绍圣小字监本……博验群书,孜孜凡累月,正其误千有余字,遂鸠工创刊于本局,与众共之”。此刊本成为何本系统的祖本,然此本已佚。何本虽佚,但明代有佚名氏影刻本一种,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也是现存惟一接近宋版原貌的刊本。这种影刻本既知传世有三部。(1)陆心源醑宋楼旧藏本。清·陆心源《醑宋楼藏书志》载:“脉经十卷。明仿宋本。”《擘经室外集》称:“是编从宋嘉定何大任刻本影抄。”此本于 1906年归人日本静嘉堂文库迄今。1981年以影印本形式收入《日本东洋善本医学丛书》中。(2)19世纪日本聿修堂(多纪氏)旧藏本。日本涟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补遗)》载:“脉经十卷。明代模雕宋本。聿修堂藏。”此本现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3)19世纪末杨守敬于日本购回本。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载:“脉经十卷。宋嘉定何氏本。” 此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何大任本的重刊本既知主要有叶氏广勤书堂刊本和赵府居敬堂刊本。叶氏广勤书堂刊本,即元天历三年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书堂刻本。此本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赵府居敬堂刊本,即明嘉靖 (1522~1.566)赵康王朱厚煜居敬堂刻本。此本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2.龙本系统 嘉定二年(1209)陈孔硕“因取所录建本《脉经》,略改误文,写以大字,刊之广西漕司”,即所谓广西漕司刊本。该版本于元泰定四年(1327)又由龙兴路医学教授谢缙翁重刊即所谓龙本。此刊本成为龙本系统的祖本。然此本已佚。现存*早龙兴本系统之刊本为明成化十年甲午(1474)苏州毕玉刻本。该本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明万历三年乙亥(1575)福建袁表校徐中行刻本。该版本以龙兴儒学本为基础校订而成。该本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隋唐时期,《脉经》被列为医学生必修科目,并广为后世医家所引用。公元562年,该书传到日本、朝鲜。17世纪该书又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在欧洲刊行。
作者简介
暂缺《脉经》作者简介
目录
脉经·卷第一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脉经·卷第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脉经·卷第三
  肝胆部第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脉经·卷第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决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脉经·卷第五
  张仲景论脉第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笫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脉经·卷第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脉经·卷第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损脉死日证第二十四
脉经·卷第八
  平猝尸厥脉证第一
  平痉湿喝脉证第二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脉经·卷第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脉经·卷第十
  手检图三十一部
  王氏脉经后序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