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人民政协本体意涵的宪法学阐释:以一体二元三维为框架
作者:韩秀义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11897169
定价:¥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人民政协”不仅是历史存在和现实存在,也是宪法存在,但从宪法学角度来透析“人民政协”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人民政协本体意涵的宪法学阐释:以“一体二元三维”为框架》一书立足于中国宪法解释学立场,以一种结构化与体系化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建国结构”与“权能”三个角度阐释了“人民政协”本体意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尝试。
作者简介
韩秀义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其先后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991)、西北政法学院(2003)与中国人民大学(2006),分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与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宪法和欧盟宪法。自2000年以来,在《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开放时代》《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与文章数十篇,出版《发展中的欧盟宪政:法律人格理论视角下的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一部。
目录
导论:人民政协的个案研究和对中国宪法学的宏观关注
一、体系化阐释框架的缺失:对政治学关于政协“本体论”研究成果的评述
(一)关于人民政协制度特性解释成果的评述
(二)关于人民政协制度特性规范性证明和内在机理挖掘成果的评述
二、“切片式”研究:对法学(宪法学)关于政协“本体论”研究成果的评述
(一)对以教科书为载体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的评述
(二)对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的评述
三、中国宪法学的宏观关注:人民政协个案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应用
第一章“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与解释
一、核心概念的提炼和现行宪法制度及运行: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建构的起点
二、对中国宪法“实事”的整体性解释: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建构的目标
三、从“基本与内生问题域”到“扩展问题域”:中国宪法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
(一)基本与内生问题域:中国宪法研究学术逻辑链条的首要环节及解释
(二)扩展问题域:中国宪法研究学术逻辑链条的中间环节及解释
四、“本体论”优先: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建构的路径
五、对“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内容之解释
(一)对“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的解释
(二)对“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相关概念关系的解释
(三)对“一体二元三维”理论体系基本特质的简要说明
第二章“文本”中的人民政协:“一体二元三维”的文本应用
一、对既有解读模式的梳理和评价
(一)对“具体宪法规定解读模式”的评价
(二)对“根本法式解读模式”的评价
(三)对“结构化解读模式”的评价
(四)对“有机体式解读模式”的评价
二、对《宪法》的立体性和体系化解释
(一)“体”之层面的解释
(二)“二元”层面的解释
三、“文本”中的人民政协解释
(一)“体”之层面人民政协地位解释
(二)“元”之层面人民政协地位解释
第三章“建国结构”中的人民政协:“一体二元三维”的历史应用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适用性解释与“建国结构”解释框架的建构
二、“建国结构”的解释支点选择
(一)对“两个问题”的澄清
(二)解释支点或重要事件的逻辑性列举和具体解释重点的选择
三、“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一:对建国进程所面对的历史遗产的结构化解释
(一)对历史遗产或“历史影响”的历史学描述
(二)对历史遗产或“历史影响”的结构化解释
四、“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二:列宁主义的传入与建国行动结构的初步定型
(一)对中共建国行动的结构化解释
(二)对国民党建国行动的结构化解释
(三)对青年党相关政治主张的结构化解释
(四)对建国行动结构的简要总结与评价
五、“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三:对1944~1946年中国政争的结构化解释
(一)对1944~1946年中国政争的历史学解释
(二)对1944~1946年中国政争的结构化解释
六、“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四:对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制宪的解释
(一)解释框架的再说明
(二)“再建国”和“建国”:制宪目标的不同定位
(三)“他有”和“自有”:制宪资源的有别使用
(四)“义理先定”和“规则先定”:制宪策略的差异选取
七、对“建国进程”的逻辑总结与原因解释
(一)对“建国进程”的逻辑总结
(二)对“建国进程”逻辑的原因解释
八、对“建国进程”中“人民政协”本体内涵的“结构化”解释
(一)对“人民政协”内涵的简要解释
(二)对“建国进程”中“人民政协”本体内涵的解释
第四章“权能”实现中的人民政协:“一体二元三维”的现实应用
一、“一体二元三维”框架下的“权能”内涵解释
(一)“权能”内涵的一般性或基本解释
(二)“权能”内生性意涵的简要解释
二、人民政协权能实现的具体解释
(一)“反映型”规范观或法律观:人民政协权能结构中主体性依据存续与变迁的核心
(二)概念“自性”的欠缺:对人民政协三大职能界定方式的描述与评价
(三)实效的形式化与责任的虚化:对人民政协三大职能履行状况的描述与评价
结语:人民政协的制度改革和中国宪法的内生性发展
一、政治正当性: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的价值导向
(一)对关于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相关观点的梳理与评价
(二)政治正当性的再造及对基本权利的守护: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导向
二、对“基本权利”的守护: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的根本支点
(一)对“中国宪法内生性发展”内涵的简要解释
(二)中国宪法权利“新”类型的划分、解释与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体系化阐释框架的缺失:对政治学关于政协“本体论”研究成果的评述
(一)关于人民政协制度特性解释成果的评述
(二)关于人民政协制度特性规范性证明和内在机理挖掘成果的评述
二、“切片式”研究:对法学(宪法学)关于政协“本体论”研究成果的评述
(一)对以教科书为载体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的评述
(二)对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的评述
三、中国宪法学的宏观关注:人民政协个案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应用
第一章“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与解释
一、核心概念的提炼和现行宪法制度及运行: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建构的起点
二、对中国宪法“实事”的整体性解释: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建构的目标
三、从“基本与内生问题域”到“扩展问题域”:中国宪法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
(一)基本与内生问题域:中国宪法研究学术逻辑链条的首要环节及解释
(二)扩展问题域:中国宪法研究学术逻辑链条的中间环节及解释
四、“本体论”优先: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建构的路径
五、对“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内容之解释
(一)对“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的解释
(二)对“一体二元三维”中国宪法理论体系相关概念关系的解释
(三)对“一体二元三维”理论体系基本特质的简要说明
第二章“文本”中的人民政协:“一体二元三维”的文本应用
一、对既有解读模式的梳理和评价
(一)对“具体宪法规定解读模式”的评价
(二)对“根本法式解读模式”的评价
(三)对“结构化解读模式”的评价
(四)对“有机体式解读模式”的评价
二、对《宪法》的立体性和体系化解释
(一)“体”之层面的解释
(二)“二元”层面的解释
三、“文本”中的人民政协解释
(一)“体”之层面人民政协地位解释
(二)“元”之层面人民政协地位解释
第三章“建国结构”中的人民政协:“一体二元三维”的历史应用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适用性解释与“建国结构”解释框架的建构
二、“建国结构”的解释支点选择
(一)对“两个问题”的澄清
(二)解释支点或重要事件的逻辑性列举和具体解释重点的选择
三、“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一:对建国进程所面对的历史遗产的结构化解释
(一)对历史遗产或“历史影响”的历史学描述
(二)对历史遗产或“历史影响”的结构化解释
四、“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二:列宁主义的传入与建国行动结构的初步定型
(一)对中共建国行动的结构化解释
(二)对国民党建国行动的结构化解释
(三)对青年党相关政治主张的结构化解释
(四)对建国行动结构的简要总结与评价
五、“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三:对1944~1946年中国政争的结构化解释
(一)对1944~1946年中国政争的历史学解释
(二)对1944~1946年中国政争的结构化解释
六、“建国进程”的结构化解释之四:对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制宪的解释
(一)解释框架的再说明
(二)“再建国”和“建国”:制宪目标的不同定位
(三)“他有”和“自有”:制宪资源的有别使用
(四)“义理先定”和“规则先定”:制宪策略的差异选取
七、对“建国进程”的逻辑总结与原因解释
(一)对“建国进程”的逻辑总结
(二)对“建国进程”逻辑的原因解释
八、对“建国进程”中“人民政协”本体内涵的“结构化”解释
(一)对“人民政协”内涵的简要解释
(二)对“建国进程”中“人民政协”本体内涵的解释
第四章“权能”实现中的人民政协:“一体二元三维”的现实应用
一、“一体二元三维”框架下的“权能”内涵解释
(一)“权能”内涵的一般性或基本解释
(二)“权能”内生性意涵的简要解释
二、人民政协权能实现的具体解释
(一)“反映型”规范观或法律观:人民政协权能结构中主体性依据存续与变迁的核心
(二)概念“自性”的欠缺:对人民政协三大职能界定方式的描述与评价
(三)实效的形式化与责任的虚化:对人民政协三大职能履行状况的描述与评价
结语:人民政协的制度改革和中国宪法的内生性发展
一、政治正当性: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的价值导向
(一)对关于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相关观点的梳理与评价
(二)政治正当性的再造及对基本权利的守护: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导向
二、对“基本权利”的守护:人民政协制度改革的根本支点
(一)对“中国宪法内生性发展”内涵的简要解释
(二)中国宪法权利“新”类型的划分、解释与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