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破茧成蝶:精神康复故事集
作者:姚贵忠 主编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ISBN:9787509184967
定价:¥1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由13个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经历构成。他们每个人都经受了从内心到身体的挣扎与蜕变,不乏坎坷之处。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方法、坚忍的意志与疾病共存,成为有用的人,有人光荣地做着喜爱的工作,有人在家中操持家务,有人成为服务他人的志愿者。本书故事贴近现实,情真意切,语言优美,是精神病患者、家属战胜疾病不可多得的可借鉴读物,也可作为精神科医生的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陆林,1966年9月生,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研究论文多次发表在包括 Science, Nature Neuroscience, Trends in Neuroscience, AmericanJournal of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 和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多个著名的国际期刊上,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在精神病学及药物依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际性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有十多篇文章被SCI期刊引用率超过100次,总引用率超过5000多次。主编(译)或参编论著15部,其中英文论著3部。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二十余项。担任美国神经免疫药理学会Councillor、中国药物依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院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同时担任《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主编、国际SCI杂志Drug Alcohol Depend副主编,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Addiction和Plos One编辑及Int J MentHealth Addiction和 Am J DrugAlcohol Abuse编委,以及Science, Nat Med, Nat Neurosci,J Neurosci, BiolPsychiatr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等四十余种国际杂志审稿人。姚贵忠,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卫生部“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卫生局健康科普专家。从业精神科医师20余年,专业特长:各类精神疾病诊治,心理咨询,健康教育,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社会心理康复、家庭干预及社区防治的实践与研究。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举办“精神卫生知识系列讲座”10余年,听众超过3万人次,并主编卫生部“爱心驿站”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项目教材。1997年以来,主编国内唯一一份面向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科普月刊《精神康复报》,目前在全国300余家精神卫生机构内部发行,每期读者近两万人。2001~2009年创办北大六院精神康复基地,探索住院康复模式,主编《精神分裂症住院康复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2009.12)。2009年9月至今,带领北大六院多学科团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展门诊随访、社区协作、个案管理和志愿者服务等工作,在北京市海淀区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全程干预服务模式,并通过与欧盟合作项目,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撰写论文20余篇,著《精神分裂症咨询》,主编《精神疾病康复文集》和《世界因你而改变》,参编10余部精神病学专著。发表与精神卫生相关的科普文章40余万字。
目录
一、 破茧记——————王涌、杨磊 主人公讲述了自己不屈不挠与疾病抗争的心路历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朴实无华但又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少有的笃定和坚持。看惯了韩剧和美国大片的一波三折,再去看一个小销售在工作中面对顾客时的烦恼会不会觉得小题大做呢?但不深入作者的内心可能很难理解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在康复路上遇到的重重阻碍。 二、 不再荒芜——————于玲、黄剑 晓全有一颗强大的心,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从被家属认为没有希望,不能经受一点风雨,“进步”到独立的生活和工作,多么的不容易。有一部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描述在灾难性的事故几十年后,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的地方,核辐射依然存在,但生命已经盎然。生命的勉强,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三、 经营幸福——————韩冬影、任峰 在门诊,很多关于结婚的问题都集中在结婚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比如遇到困难,至少结了婚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啊;又或者父母总有撒手的一天,接下来的日子还是需要有个伴儿的,等等。这都是支持结婚利大于弊的一面。同时,很多人也确有担心,比如婚姻关系太复杂,会增加患者受刺激的机会,以及如果双方离婚,对患者的刺激可能会更大;结了婚,也会面临怀孕及哺乳问题,等等。读者读完这个故事,很难不被精神疾病患者泺涵恋爱与结婚过程中的“琐碎而真实的幸福感”所感染。听着她如数家珍一般,细诉一件件温暖的生活小事,此刻的我们也正在经历着一种“很简单的听的幸福”…… 四、 那一天,我感到天都亮了——————耿彤 通过和小董日记中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决心和努力。她虽然不能创造社会经济价值,但是她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其他康复中的病友,这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小董通过付出和主动关爱他人,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在当今社会,即使有些人赚到了很多的钱,可是并没有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缺少为他人真心付出,无法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 我的自考路——————王天姿、孙伟 为了梦想,彤彤带病坚持9年自学,真的可以拍成一部励志电影。她的拼搏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文中提到的“ABC理论”、“如何去识别自己的自动化思维”、“如何来消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何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诘问”,这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精髓所在。病人能够熟练地将这些技术运动到对自己的心理治疗中,难能可贵。 六、 我的工作印象——————李静静、杨磊 职业康复是精神康复中很重要但也很困难的一个环节,受限的因素很多,首先要保证症状稳定不能有大的波动,还要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体能,药物副作用不能太严重,但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还需要机会和运气,才能找到工作。这样看来作者确实是很“成功”的,不只有工作,还是标兵、是优秀,后面的一段是他对自己成功的感想,让我们看到了成功背后的不只是运气,而是个人的精神和处世态度。 七、 艰难母亲路——————于玲、文炳龙 生育,对于一个女人,一个家庭而言,是多么简单容易,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李依——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这里却变得如此的奢华与艰难。从第一次的“孤军奋战”擅自停药,导致疾病复发住院,到第二次的停药疾病复发、被迫人流;从与丈夫的“并肩作战”接受事实,做出艰难的丁克决定,到听到医生不经意一句话而重燃希望。在内心的痛苦挣扎与现实的残酷面前,他们做出了“最终的决定”——生育。可是磨难似乎还没有结束,她还需要克服因为长期服药引起的肥胖问题才能正常备孕。庆幸,老公一直陪伴,最终在这位坚强的母亲的努力之下,她顺利的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祝福他们。 八、 疾病与工作的对决——————韩冬影、孙伟 读了小城的找工作的经历,我深深被他拼搏向上的精神所打动。但几次停药经历,让小城的病情多次复发而且治疗越来越困难。这让人感到遗憾。希望小城的故事能让广大精神障碍患者意识到坚持治疗的重要性。“绿丝带”志愿者服务成为小城从医院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过渡。到底我们的社会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让诸如小城一样的病人走进社会呢? 九、 幸福,来之不易——————段艳萍、石莹莹 这两位结为连理的精神疾病患者无疑是很幸运的,因为遇到了一位能和自己携手前进的人,能和自己共同经历风雨的人。主人公对幸福的理解着实让我们这些所谓的“健康人”心头一颤,或许只有你经历过疾病的折磨,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点滴和真谛,也因此才能将你认为平淡的生活刻画的如此沁人心脾。感谢主人公对幸福的分享,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亲情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力量。 十、 小林和他的强迫症——————李静静、石莹莹 强迫症状产生的早期具有一定隐匿性,原因跟个体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性格的形成则与家庭环境、幼年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小林不但在药物的帮助下控制了症状,也认识到观念的改变的重要性,由否认变为承认,由排斥变为接纳,由掩盖变为共存。当他把强迫症这个影响学业、工作的魔鬼当成陪伴自己生活的小精灵时,发现有强迫症的生活依旧丰富多彩。 十一、抑郁生长的土壤——————王天姿、黄剑 百合患了抑郁症,并影响了家庭和生活,固然让人同情。最可悲的,却是她的父母,信奉“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的“学术控”,发现自己在面对抑郁这样的情绪巨变时手足无措。其实患病的时候,需要家属做的并不多,除了监督患者服药,最重要的就是陪伴。无论疾病的好坏,我们都在,我们始终不离不弃,始终深爱着你。 十二、再结母女缘——————李静静、任峰 经过两年的时间,盈盈心中对妈妈“恨”的感觉淡化了,实现了“轻松出门”的愿望,自我反思“还是要多表达”,这些都让我们眼前一亮。甚至,我们还发现了她“体贴家人”的一面。可能谁也不知道在她心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能说明白的是,盈盈的成长,也让我们更相信,每位患者的心灵角落里都有个“盈盈”在静静地等待着被发现。 十三、重建希望——————程嘉 许多家属都是和这个典型案例中的人一样经历了否认、绝望、在荆棘丛生的求医路上痛苦的探索,最后终于通过接受专科医院的药物治疗及系统的心理康复指导,走出阴霾,重建希望。从这个案例中,可以了解一位精神疾病患者母亲的心理感受和变化历程,以资借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