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
地区优势(美)安纳利·萨克森宁(A.Saxenian)著;曹蓬,杨宇光等译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的《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对造成美国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作了深刻的比较分析。这本书在1994年一出版,就引起了各地区发展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原因是尽管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开发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上活动。结果却是后者蒸蒸日上,前者逐渐走向衰落。作者令人信服地证明,发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作者写道:人们,包括硅谷人,往往都没有意识到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连同其他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成就。其实,硅谷的这种地区优势正是使硅谷企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
商业礼仪黄馨仪著由台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出版。
-
奇缘金源著;崔泽译内容提要该书以优美的笔调,翔实的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金源从一个背井离乡,怀着亡国之痛的韩国人到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同日本、伪满、国民党三种战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共产党改造战犯政策的指导下,以他的真诚、善良和坚持原则,赢得了战犯的尊重和爱戴,被战犯尊为“良帅益友”。时至今日,年逾古稀的金源仍奔走于祖国大陆、香港和中日之间、为祖国和平统一和中日友好做贡献,续写他传奇的一生。
-
企业设计家赵云喜著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内核,科技理性的决策趋向,中国企业的彻底体检,企业家职业生涯的全新设计,经济重建的科学体系,企业改造的重型武器。
-
质量控制统计方法(美)尤金·L.格兰特(Eugene L.Grant),(美)理查德·S.利温沃思(Richard S.Leavenworth)著本书已有50多年的历史,自1946年首版以来一直畅销全球。作者格兰特教授开创了用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的先河。本书由统计质量控制概述,统计过程控制,科学抽样,经济质量及质量控制和管理等四大部分组成。作者从非专业数理统计人员的角度出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详细阐述了统计理论基础,抽样方法,抽样程序,质量管理模型,行业质量和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的实例涉及了经济部门的各个领域,每个例子都包含若干要点,通过这些实例,读者可以充分认识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举一反三。
-
山东省志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于永旭,石军主编暂缺简介...
-
企业战略管理王德中编著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MBA教材。
-
战略性思维(美)大卫·斯蒂文斯(David Stevens)著;曹祖平等译本书作者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展示了价值管理程序及群体解决方法论在大型组织与项目中的应用。书中列举的14个大型成功项目的案例,使本书更具可读性。
-
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研究张珲明,邓霆著量配置方式、国有资本的存量结构、国有资本的绩效以及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产权基础作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国有资本存量优化配置的理想模式。对于如何解除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重新构造银企关系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的设想。本书的特点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较好地把理论分析和对策分析结合起来,此外全书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书末附录介绍了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国有企业管理情况,对于拓宽视野也很有启发、帮助作用。片断:及其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的揭露和解剖,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推断设计,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①,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参加管理,又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劳动有计划按比例分配于每个生产环节。这里表现出对公有制的美好憧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经济运行体制表现为以下几大特征:第一,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行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并做到自觉按社会需要加以配置,由社会中心直接计划控制社会的生产资源;第二,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通过全社会统一调度,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工厂,不存在以商品货币关系加以连接的彼此独立的企业,而只存在作为社会再生产经济活动的基层生产单位,即社会大工厂内部的生产车间,这种生产单位所运用的生产资料属全社会所有,生产单位拥有财产权力,而且它们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都由计划决定;第三,社会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进行必要的再生产积累和扣除公共消费以后,个人消费品按每个人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因此,社会再生产的积累主体就是一个,即社会生产控制管理中心,其积累的规模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数量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说出现矛盾能自动解决,求得平衡。后记:学基金(青年项目)《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吸取了课题评审专家的意见,修改扩充而成。承蒙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增色。《解放日报》的姚舜小姐、《中国证券报》的周军先生参加了课题研究,并提供了部分章节(第八章第三节和附录I)的初稿。翁恺宁先生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徐惠平先生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张晖明1998年6月于复旦园本书前言一、对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理论认识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65895.6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49939.9亿元,占75.8%;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15955.7亿元,占24.2%;中央部门辖管的国有资产为30969.8亿元,占47%,地方辖管的国有资产为34925.8亿元,占53%。从企业国有资产结构看,以邮电通信业、电力工业、铁路运输业、石油工业等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国有资产总量为11363.1亿元,这些产业在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由1995年的24.8%上升到1996年的28.1%,表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压力正在逐步得到缓解。在国有企业中,占总数19.9%的大中型企业,拥有资产总量的75%;占总数80.1%的小型企业,拥有资产总额比重为25%①。我们引用以上统计数据,是为了说明,我国经济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国有企业资产的积累,正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另据《经济学消息报》,我国29.1万户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总额中所有者权益为3.8万亿元,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资产当中约有20%左右的非生产性资产,那么,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资本数实际上约3万亿元,然而所有这些国有资本却遍及几乎所有的工商领域,平均每家企业所获的能够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国有资本数量仅有1000万左右。国有资本这种过分分散的状况严重损害了现有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①。针对传统的体制所造成的积弊,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为了更好地赋予国有资本流动重组的灵活性,必须在理论上确立“国有资本也是商品”的认识,从而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让国有资本进入市场,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实行市场化运营。与此相联系,国有资本的配置在微观场合的组织载体是企业,需要探索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改革实践中,我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努力,沿着搞活企业—搞活国有经济—搞活国有资本的思路不断深化,对国有资本的配置形式从而国有制在国民经济动态运行中的实现形式有了更为全面完整的认识。国有资本的配置涉及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规模结构等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形成、变动与绩效分析,发现在传统体制下,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变动主要是增量调整,习惯于在增量投资上做文章,并且调整变动的力量主要来自行政方面,缺少客观性的效益分析,历次结构调整后均出现严重的反复现象,未能形成良性循环。进入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行政色彩淡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加强,在注重增量投入对存量结构调整作用的同时,更重视存量调整对资本优化配置的特殊作用。在微观场合的存量调整表现为企业的重组,而企业重组必然带来产权关系的变动,并促成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与此同时,企业重组、产权流动也带动了对国有企业历史负担的清理。通过产权流动、资产重组使国有资本真正进入市场化运营的轨道,实现保值增值。实际上,资本增值的目的只有通过资本的流动才能实现,因此,资本的流动性是资本的特性。况且,传统的计划经济滞存了大量的资源“误配置”问题,导致存量配置绩效不理想,追求存量优化配置的努力,必然会促成存量资本的重组。而社会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也要求对既有的国有资本存量的配置加以重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亦与资本重组相联系。正是这样,资本重组还是企业家创新才能施展的重要途径。可见,资本流动、存量调整重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现代企业制度将作为企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就是要以出资主体的多元化,对国有企业加以改造,通过吸收非国有股东进入,用以牵制国有独资的资产管理行为,促成政府职能的转换,实现政资分离、政企分开,使国有资本配置运营转向“价值化管理、股权化配置、民营化运作、市场化流动”的轨道。在多元产权主体的联合投资过程中,以股权化方式配置国有资本,通过“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充分调度非国有的其他社会资源,达到以较少的资本调度和运用社会资本的目的,在动态的经济运行中有选择地运用“进入”、“退出”机制,保持国有资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国家作为社会再生产经济活动的出资者,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制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宏观经济加以管理,对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企业加以调节引导;另一方面,还可考虑通过直接投资扶植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借助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的吞吐流通,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生产力进步。企业重组,从而产生国有资本的流动,必然要求形成相应的“游戏规则”。在资本的定价方式、评估原则、确认登记以及其他各项条件等方面提出配套要求,对此必须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更好地处理国有资本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防止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失”,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指出,国有资本“流动”和“流失”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流动”是必然的,而“流失”是可防止的。我们可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招标、竞价、拍卖来杜绝资本流动中的舞弊行为,防止资本在流动中流失。总之,认真总结国有资本存量调整、流动重组中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国有资本管理,努力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运营效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本书的结构与内容基于上述主要思想,本书从以下八章加以展开。第一章,国有资本存量配置方式的演变轨迹。从国有资本配置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体制选择的演变加以考察。特别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进行了认真总结探讨,围绕国有资本的商品性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新的思考,为全书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形成及变动的实证分析。从我国国有资本存量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改革前后国有资本结构变动加以考察,从中得出若干经验性的认识。第三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分析。从国有资本的整体绩效、若干行业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绩效、规模结构和组织结构绩效以及地区绩效加以实证分析,引进配置效率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本存量调整和流动重组的必要性、调整途径、调整方向的理论说明。第四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产权基础。对国有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产权关系实现形式加以讨论,力图回答国有制从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运行机理,从而在动态的经济运行中形成国有资本存量调整重组的“再配置”机制,以寻求不断优化、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的途径。第五章,国有资本存量优化配置的理想模式。提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资本“价值化管理、股权化配置、民营化运作、市场化流动”的目标模式。通过理顺国有资本管理体系,做好塑造国有资本运营体系这一基础性工作,明确资本运营责任主题,以股权化形式配置国有资本,通过国家出资持股,放大国有资本的控制主导能力,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质量。第六章,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与银企关系的重新构造。着重讨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结构调整和银企关系的重新构造问题,以此作为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并主张以此为契机,调整国有金融企业的资本结构,构造新的银企关系,为国有资本的全面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和严格的债权约束条件。第七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在对国外出现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浪潮”加以分析借鉴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三种不同手段——完全行政性调整、行政模拟市场(不完全行政调整)和完全市场导向的调整——及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的条件加以讨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国有资本存量的主要结构关系调整的方向。第八章,存量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及其基础工作。着重讨论资本存量调整在所有权关系变化或不变条件下可选择的多种具体方式及实现这些调整方式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以明确具体的调整存量配置结构,提高配置效率的对策办法。最后,收录了两篇专题讨论西方国家(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和日本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论文,作为本书论述中心内容的必要补充,以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围绕存量调整重组的讨论,通常人们较多提存量资产概念,然而,根据财务核算原理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资产不同于资本。国有资本指的是国家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而国有企业的资产则包括了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尽管存量调整工作包含了存量资本和存量资产两个层次,我们的讨论在行文中基本都采用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提法,以表明作者更注重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国有资本关系的调整和国有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这种对概念范畴的处理,是否妥当,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中国企业自我保护方略葛玉莹,房文翠主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