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解读与重构: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

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解读与重构: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

作者:胡毅 张京祥

出版社:暂缺

出版时间:2015-04-01

ISBN:9787112177011

定价:¥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中国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住区更新运动愈演愈烈,也是社会冲突与矛盾最为激烈之时。层出不穷的更新问题和矛盾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时不曾遇到或不曾出现。加之,中国这么庞大的住区更新规模,其本身就构成世界更新理论的重要部分,没有“中国元素”的理论是残缺的。因此在理论意义上,本书试图通过对空间生产理论的深入挖掘,如对空间生产理论本身的不同流派的侧重点进行总结;对空间三元辩证进行深入探讨;引入索亚的最新理论“空间正义”,从而用理论检视中国的住区更新,以期为理论加入中国元素。另一方面作为实行马克思主义路线,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本身就是反馈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最好的实践场所。因此本书的实践意义在于结合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辩证法与空间生产理论,尝试提出城市更新实践的对策建议,进而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动力机制的路径选择及规划方案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板。读者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工作者、学生和从事相关研究工作者。
作者简介
  胡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南京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住房政策、城市社会空间。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区域发展及规划理论,城市地理与空间结构。
目录
第1章 城市住区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1.1 中国当代住区更新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中国当代住区更新的背景与特征
  1.1.2 研究意义
 1.2 城市住区更新理论研究进展
  1.2.1 原因:对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理论的探讨
  1.2.2 过程:对角色关系的模式探讨
  1.2.3 结果:对社会空间变化的理论探讨
  1.2.4 评判标准:对城市住区更新的衡量
 1.3 西方城市住区更新实践进展
  1.3.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的住区更新:社会住房建设占据主导
  1.3.2 市场导向的住区更新与住房私有化(Right-to-Buy)
  1.3.3 邻里复兴:由“量”过渡到“质”
  1.3.4 当代西方住区更新的主题:住房混合和社会融合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2 三个实证案例的选择与调查基本情况 第2章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住区更新解析
 2.1 空间的再定义: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2.1.1 从福柯的权力空间谈起
  2.1.2 列斐伏尔关于社会关系空间的阐释
  2.1.3 哈维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的逻辑
  2.1.4 新马洛杉矶学派的文化间生产
 2.2 对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的理解
  2.2.1 列斐伏尔的元理论
  2.2.2 哈维对空间三元辩证的定义与再定义
  2.2.3 索亚对空间二元对立的破除
 2.3 对住区更新的解读: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2.3.1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住区更新
  2.3.2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住区更新 第3章 中国城市住区更新历程的回顾
 3.1 计划经济体制中为生产型城市服务的住区更新(1949~1978年)
  3.1.1 短缺经济下的住房建设
  3.1.2 国家权力下的单位社会:集体化的生产空间
  3.1.3 以产权更新为主的住区更新方式
 3.2 改革开放初期向生产领域转变的住区更新(1978~1998年)
  3.2.1 住房建设由消费领域转变为生产领域
  3.2.2 住区空间商品化的萌芽
  3.2.3 更新领域逐步向私人资本开放
 3.3 市场建构时期资本价值导向的住区更新(1998~2010年)
  3.3.1 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3.3.2 积累空间由单位完全转变为城市
  3.3.3 以住区更新为手段的资本逐利
 3.4 价值转向:效率与公平的新均衡(2010年至今) 第4章 文化的空间生产——内城住区更新的实证
 4.1 南京老城南的前世今生
  4.1.1 抹不去的历史空间:一度的繁华
  4.1.2 跟不上的城市步伐:南京市老城南更新改造的“语境”(discourse)
  4.1.3 更新前的社区现状:物质空间衰退与社会空间多样
 4.2 正在进行时:住区更新面临的资本摧毁
  4.2.1 地方政府的更新困境:资金就地平衡之困
  4.2.2 国有资本的介入:受限制的资本开发
  4.2.3 专家、本地精英和中央政府的多次阻断依旧无法阻止大规模拆迁
  4.2.4 居民的集体反抗
  4.2.5 协调指挥部门的成立
 4.3 参与主体的空间生产关系转变
  4.3.1 地方政府:从城市福利的提供者到空间生产的操纵者
  4.3.2 开发企业(国有企业):从政府的分支到开发商
  4.3.3 居民:从更新的合作者到空间生产的抵抗者
  4.3.4 住区本身:功能不断置换以适应资本持续发展
  4.3.5 非物的行动者(Non-material):各类政策文件、精英网络(network)和专家 知识
 4.4 双城记:老城南南捕厅里的“熙南里”(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的思考)
  4.4.1 原有空间实践的消亡——被拼贴复制的“熙南里”
  4.4.2 空间的表征——文化的符号化
  4.4.3 再现的空间——全球化都市的塑造 第5章 资本的空间生产——城中村住区更新的实证
 5.1 城市空间的不平衡发展(Uneven Development)
  5.1.1 马克思对资本的空间不平衡发展阐述
  5.1.2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城市空间的不平衡发展
  5.1.3 城乡的不平衡发展
 5.2 南京江东村的空间更新
  5.2.1 村落空间的发展历程
  5.2.2 江东村的社会空间生产
  5.2.3 住区空间更新:空间生产下推进主体改变
 5.3 城乡不平衡的空间生产
  5.3.1 资本的不平衡
  5.3.2 制度的不平衡
  5.3.3 社会空间的不平衡
 5.4 新空间的诞生:中产阶层社区
  5.4.1 对生产、消费和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生产
  5.4.2 资本的回流
  5.4.3 新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空间界限
 5.5 小结:中国城市资本不平衡发展的特有属性 第6章 边缘空间的生产——四个保障性安置住区的实证
 6.1 保障性安置住区:再建的边缘空间
  6.1.1 安置区从何而来?
  6.1.2 四个安置住区:被边缘化的空间
  6.1.3 安置住区的社会空间:群体贫困的地域性集中
 6.2 日常生活的再生产
  6.2.1 就业环境的变化
  6.2.2 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
  6.2.3 难以建立的领里归属感
  6.2.4 心理空间的变化
 6.3 日常生活的重建个案
  6.3.1 为了户口
  6.3.2 更新到来的那一刻
  6.3.3 何处是我家?
  6.3.4 “忍受”新的生活
 6.4 边缘空间的生产
  6.4.1 住区空间的分化与碎化
  6.4.2 贫困的极化与再生产 第7章 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性危机——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透视
 7.1 中国住区更新的空间正文性危机:资本、权力控制的日常生活
  7.1.1 利益参与主体权力的非均衡
  7.1.2 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空间生产成果
  7.1.3 居民日常生活的被剥夺
 7.2 空间正义缺失的内在机制
  7.2.1 转型初期经济目标导向下社会正义价值观的缺失
  7.2.2 制度结构对资本自由市场的强化
  7.2.3 受限的权利表达途径
  7.2.4 缺少可以沟通平衡的力量:NGO组织 第8章 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建立一个正义价值观的住区更新
 8.1 中国当前社会发展转型与走向的研判
  8.1.1 全球新自由主义空间生产的广泛影响
  8.1.2 城市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空间
  8.1.3 空间生产的价值日益凸显
  8.1.4 城市发展的转型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的调整
 8.2 空间正义的理论架构
  8.2.1 正义的价值论
  8.2.2 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
  8.2.3 空间的正义理论小结
  8.2.4 对空间正义的实践探索
 8.3 空间正义之于当代中国城市住区更新
  8.3.1 空间正义之于城市住区更新
  8.3.2 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如何实现
  8.3.3 中国住区更新的路径选择:渐进的改革
 8.4 重构城市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
  8.4.1 空间正义的前提:更新主体力量的均衡
  8.4.2 空间程序正义:公正、独立、执行有效的制度政策
  8.4.3 空间结果正义:利益再分配的调节
  8.4.4 城市规划:技术工具向利益分配的公共政策转变
  8.4.5 寻求住区更新空间正义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