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
货币银行学蒋先玲 编著《货币银行学》是21世纪高等院校金融学系列教材,该书包括十三章,在介绍货币、金融概览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两大类银行机构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三种不同性质的金融市场进行了介绍。进而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监管等金融基本理论和现象做了阐述。该书结构完整,表述流畅,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是一本富有时效性与全面性的货币银行学教材。
-
双重职能下汇率确定及稳定机制研究韩振国 著汇率问题是国际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双重职能下汇率确定及稳定机制研究》主要对双重职能下汇率决定、汇率政策工具目标、合意汇率确定以及汇率稳定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扩展了相关理论结果。《双重职能下汇率确定及稳定机制研究》着重研究了双重职能下一国确定合意汇率的原因和确定合意汇率的一般原则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研究了汇率确定、调整和稳定机制问题。在研究合意汇率确定的原因中,发展了汇率决定理论。通过分析具有双重属性商品的价格特征,首次揭示了具有双重职能商品的价格具有多重均衡的性质;通过汇率决定理论及制度变迁的研究,揭示了外币已经从普通商品逐渐过渡到具有双重属性的商品,首次提出了汇率双重职能的理论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汇率双重职能理论揭示了现实的汇率是汇率实体经济职能与汇率虚拟经济职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均衡汇率是多重的,同时提出了汇率难题,即不存在能够同时满足实体经济效率和虚拟经济效率要求的均衡汇率。汇率双重职能理论为宏观政策管理者提供了选择汇率的空间。在对合意汇率确定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目标的分析,认为盯住可调整汇率制度是比较合适的汇率制度,盯住汇率水平确定的原则是满足该国的人力资本最优转换。结合当前各国确定汇率的实践,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不同方式下确定出的汇率水平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汇率水平调整问题。在分析合意汇率变化导致汇率水平调整,进而引发货币危机的问题时,认为货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币的资产功能在发生作用,在于汇率双重职能的矛盾;在对危机的解释中,从IS-LM曲线出发,构造了一个解释货币危机的宏观数理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控制对防止货币危机的意义,并给出了控制数量的临界值,发展了货币危机理论。
-
2009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编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经济增速逐季度加快。居民消费价格(CPI)下降0.7%,年末出现上升。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总体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十分重视信贷平稳可持续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经过努力,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信贷增长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节奏更趋平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2009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上年高10.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高23.3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不断增强。存款增长较快,活期化态势明显。贷款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为40.0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增速比上年高13.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先降后升,12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5%,比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9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问价为6.8282元。2010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但也面临国内外复杂局面的挑战。一方面,尽管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但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尚不明朗,主要经济体继续加大刺激政策的空间有限,贸易摩擦加剧和刺激政策退出等不确定因素也会对国际经济和我国外部发展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
安徽银行业实践与探索余龙武 主编《安徽银行业实践与探索》收录了安徽银监局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2008~2009年被新华社、《人民日报》、《金融时报》等全国主流媒体采用的百余篇优秀调研信息稿件。这些调研报告是安徽银行业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成果;是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重要成果;是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重要成果;是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全书按不同内容分为“发展篇”、“回顾篇”、“思考篇”、“探索篇”、“借鉴篇”五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关于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金融服务民生》、《危机时代区域经济的基本研判及银行经营战略的方向选择》、《重塑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存在“三缺乏四障碍”现象》等。
-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转变研究刘莉亚 著尽管我国连续多年的外汇储备令人瞩目的持续增长强有力证明了我国的贸易竞争优势与经济增长潜力,但表面的数字增长背后所蕴含的“有偏”的贸易政策、偏离的一汇率制度、短期的投机资本,以及不利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部意味着繁荣景象背后所隐藏的隐患。与此同时,与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相背离的是,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在过去十年却基本保持不变:“稳定的币种结构、单一的政府债券投向、偏低的投资收益率、缺乏市场化的政府管理行为”几乎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定式,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问题,研究如何通过优化币种结构与资产配置来提高收益率,如何通过借鉴其他同样拥有较多外汇储备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来转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对于应对上述诸多隐患,真正发挥外汇储备在抵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维持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政策指导意义。
-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吴少新 等著《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在我国渐进式转轨进程中,农业部门不仅为国有经济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剩余,而且为其他经济成分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与其他资源,为我国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农业部门并未获得与其贡献相应的投入,特别是金融资源的投入,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却是: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农村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一方面农村资金“颈瓶”严重,农村经济发展失血;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却源源不断外流,出现“系统性负投资”。据统计,1994年以来,由农村向城市的资金净流出平均每年高达568.2 亿元。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1)的测算,1979-2000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为10334亿元。因此资金净流出的“虹吸”效应,恶化了本已十分严重的农村资金紧张局面,使农村地区出现了融资真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从而影响了中国总体经济的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从2005到2008年连续四年发布四个一号文.件,主题都是农村金融体制建设;2007年1月19日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指出,今后金融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接着又在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再次提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为2007年六项任务之一。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2007年3月1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金城镇开业。村镇银行的设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举措,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由以前的体制内的修修补补转移到寻求体制外的突破。
-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结构优化张正荣,顾国达 著人民币汇率变动在我国贸易结构变迁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是否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汇率变动对我国的外贸地理空间分布有何影响?未来应如何选择升值路径,以减少升值的负面影响?本书通过研究汇率变动的贸易结构效应,尝试建立解答系列问题的实证与情景分析体系。 本书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结构效应。
-
中国国债市场风险溢价研究张雪莹 著《中国国债市场风险溢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 1.在对国债风险溢价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为样本,利用VBA计算机程序,在每个月末将样本国债动态地分成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券三类并计算出每个月各期限国债组合的风险溢价,结果发现:我国中长期国债现券月度风险溢价的均值显著为正,风险溢价月度序列的变化接近于正态分布,且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现象。这些都与国外大多数成熟市场的国债风险溢价研究结果相似。 2.在对我国交易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长短期利差或者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因子和曲度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国债风险溢价月度序列的变化。而通过对某些常用随机利率模型下的国债风险溢价公式及所反映的风险溢价变化性质进行系统的梳理,并重点利用卡尔曼滤波的方法,检验三因素广义高斯仿射模型对我国交易所国债风险溢价变化情况的解释效果,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条件下,尚不适合用由随机利率模型推导而来的债券风险溢价公式来解释和预测我国国债风险溢价的实际变化。 3.本书讨论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一金融研究方法以及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国债风险溢价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并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我国的宏观数据,考察了真实经济产出、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票据利率以及债券市场资金供求变化等因素对交易所各期限国债风险溢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本书选择的宏观经济指标对交易所国债月度风险溢价的变化没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因而可只以利率期限结构信息为解释变量建立国债风险溢价变化的预测模型。 4.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书将整个样本期动态地分为估计期和检验期,通过估计期和检验期的不断滚动,对以利率期限结构信息为解释变量建立的国债风险溢价预测模型进行样本外检验,发现模型所体现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预测效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为此,本书以中期国债为对象,根据风险溢价预测模型,设计动态交易策略并将其与静态持债策略、债券指数以及债券型基金等进行投资绩效的比较,并探讨国债风险溢价预测模型在国债回购放大套利中的应用。
-
人民币升值与贸易收支平衡张正荣,顾国达 著汇率是国际贸易的相对价格,是国际经济危机传递的“调节阀”。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信心,是我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危机中汇率政策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汇率应当稳定在一个“平衡、合理的水平”上。汇率也是我国经济的国内部分和国际部分的“连接点”。汇率的水平和波动将作用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未来我国更加倚重“扩大内需”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发展战略,逐步降低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依赖,在某些方面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逐步升值相契合。
-
元代至正年铸币罗卫 著长期游牧而又善于在马上作战的蒙古族,他们先是打败了西辽、西夏和金朝,然后打败赵宋皇朝,中国历史再一次改朝换代。历史的改朝换代,死亡的是朝廷,而不是文明。朝廷存在的方式是更替型的,而文明的存在方式是积累的,并且能长期延续。我们的一些历史学者,总喜欢用情绪化的黑白思维来谈论元代,认为元代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非“正统”,是游牧世家,没有文化。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审视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元代的一些皇帝是优秀的,他们使中国又一次真正地回归于统一,而且是一种更加扩大、更加有效、更不封闭式的统一。自公元1206年,蒙古族乞颜部首领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之源建立蒙古汗国之后,公元1234年灭金,明年定都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哈尔和林)。公元1260年忽必烈嗣位,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公元1279年灭南宋,改都大都(今北京),统一全国。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入北京,元朝亡。自成吉思汗至元代灭亡,共有十五个皇帝,历经一百六十三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至元亡,共有十一个皇帝,历经九十八年。元代最后一任皇帝为顺帝惠宗,其执政三十九年,年号为元统,计二年;至元,六年;至正(1341~1370年),三十年。钱币不仅仅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同时也反映其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