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诱发及传染机制研究吴成颂,倪清 著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诱发及传染机制研究》通过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新特点,对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新特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的诱发机制,为利率市场化对系统性风险的诱发机制分析提供了完整而又清晰的思路。此外,该书首次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路径及其差异,深入讨论了利率市场化通过银行业网络对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影响。通过构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该书也为防控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
中国货币简史孟建华 著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之一,纵观中国的货币发展历史,因社会变革与朝代更迭,先后铸造、印制的货币品种堪称世界之最。本书从中国货币的起源开始,按照中国历史纪年顺序,分别介绍古代各朝代主要的经济与社会基本情况,铸造发行的货币、货币制度的变革、货币流通的结果。对主要流通的货币材质、版别、钱文进行分别介绍,对货币流通的范围、社会历史作用进行分析。着重从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去了解货币铸造发行的原因与结果,把握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存在的必然关系。全面系统而简要的提供中国货币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展示博大精深且内容丰富的中国货币文化。
-
支付业务季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 编本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编写,对全国2021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准确的统计与报导。报告共由六部分组成:银行账户、非现金支付业务、支付系统、证券结算、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和国际支付体系发展概况。同时,包含四个附录:支付业务统计指标历史数据表、支付业务报表、支付业务地域分布状况、支付业务行别排名状况。与过去的支付业务季报相比,改版后的季报内容更加充实、全面,可读性和知识性进一步增强。
-
商业银行公司存款与结算业务唐敏,马丽斌 编本教材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课程知识目标”的设计思路,以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岗位的业务流程为线索来设计,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突出应用,加强实践,以案说法、以案示警,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课程结构综合化、模块化、案例化、场景化。
-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阻滞研究李雪 著《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阻滞研究:供给侧价格粘性视角》在提出货币政策传导阻滞问题的研究背景之后,对部门价格粘性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响应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搭建出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基础。随后,对我国货币金融环境和货币信贷政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承担着既要兼顾总量,又要进行结构调控的重任,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难度较高。在实证研究中,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我国行业价格粘性进行了测度。其中,有效性的判断侧重于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调控功能和长短期利率之间的传导效率。然而价格粘性则着眼于中观层面,分类测算了不同行业的价格粘性指标,判断了行业价格粘性高低所依赖的制度条件与行业特征,并对行业价格粘性与总量价格粘性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然后,构建价格粘性与货币政策存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货币传导机制有效运行所依赖的条件着手,运用行业证据进行实证设计来检验行业价格粘性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程度,并提出价格粘性是货币政策短期非中性的内生变量,也是外生冲击导致名义扭曲的关键原因。从中观层面探索货币政策供给效应中调控行业结构的重要功能,为货币政策结构性转型提供新的依据。
-
晚清财政困局下的货币思想研究王海龙 著本书对晚清财政困局形成过程中货币思想的社会基础进行分析,在历史的动态发展中进行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把握中国近代货币思想发展的脉络。全书围绕“晚清财政困局下的货币思想”发展演变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整体框架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从文章选题、文献评述、研究方法等多个角度,阐述本书研究的可行性;二是对本书研究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如书中相关概念的界定、晚清时期的货币基础、财政与货币的相关关系等,总结晚清社会时期财政与货币发展中的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规律,为文章的深入分析奠定理论基础;三是从晚清社会时期财政困局与货币思想发展的现实背景、社会动因及货币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等不同层面,逐步、渐进地论述货币思想的近代化发展;四是从晚清政府的两次币制改革实践出发,对晚清币制思想进行比较,进而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角度,对晚清财政困局下货币思想的近代化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近代货币思想的发展规律。
-
互联网、经济转型与货币变革周耿,张宸 著本书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经济的声誉理论、网络效应理论、长尾理论、个体与群体选择理论四大理论基础。随后,以零售市场、新农村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揭示互联网对经济转型的进作用。最后,沿着这个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从金融科技的视角对未来货币变革进行分析和展望。
-
货币、利息与价格[以色列] 唐·帕廷金 著,陈代云 译帕廷金,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早年曾作为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任教。现为希伯莱大学埃利泽·卡普兰经济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并担任以色列摩里斯?福克经济研究所所长。1956年帕廷金发表了其的代表作《货币、利息与价格》,在该书中,他根据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财富存量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际余额效应为核心,对货币在所谓静态与动态一般均衡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凯恩斯效应和皮古效应,建立了一个所谓反映“货币经济”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帕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60年代前后,围绕着帕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西方经济学界曾展开过的“帕廷金论战”,争论新古典的两分法是否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帕廷金关于货币中性分析的条件问题。尽管对帕廷金一般均衡学说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西方经济学家大都认为,帕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对货币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温特罗勃甚至提出,50年代宏观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在帕廷金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中达到了顶点”。
-
国际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与监管研究贾君怡 著本书研究梳理了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在金融监管体制和重点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方面提出的改革方案,并对照解构我国金融监管系统变革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建议,希望对政策制定有启示意义。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论述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历程。第二部分比较研究国际影子银行与国内影子银行表现、发展与监管。
-
金融发展、金融发展距离与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张永山 著基于较为严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金融发展、金融发展距离与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得到以下主要观点:(1)人民币跨境使用与各国金融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典型性特征。(2)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自由贸易协定会影响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效率,且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效率分布呈现左偏和地区差异特征。(3)目前中国金融发展并未有效促进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结算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并且主要体现为结算国或地区金融发展广度对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的积极影响,而结算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深度、金融发展效率并未促进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4)中国与结算国或地区金融发展距离不利于促进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主要体现在我国企业偏好于与金融发展水平高于我国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业务。当结算国或地区的投资自由度低于中国时,中国与结算国或地区金融发展距离越不利于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为了丰富和拓展现有关于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研究,该书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到有所创新:(1)研究视角聚焦于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尝试构建国际直接投资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分析框架。不同于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美元等货币的跨境计价结算职能,以及探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职能,该书聚焦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职能。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兼具国际直接投资和货币跨境计价结算属性,反映了市场主体的跨境货币支付和跨境直接投资行为,但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系统的国际直接投资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该书整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尝试构建国际直接投资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分析框架,为我国探索扩大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提供理论参考。(2)创新性地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和比较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效率。该书从结算效率和结算规模两个角度探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其中尝试构建了基于引力模型的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来实证考察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效率,并且比较了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效率的经济发展、区域分布等异质性特征,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3)创新性地考察了金融发展对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一,从多个维度刻画金融发展,识别金融发展对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在金融发展的衡量上,不同于以往文献仅仅局限于金融规模指标,而是拓展到金融广度、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等多个维度的指标测度。二,引入金融发展距离,考察我国与结算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对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三,考虑在中国与结算国或地区的投资管理制度约束下的金融发展对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