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
牛津通识读本[英] 约翰•戈达德,约翰•O. S. 威尔逊 著,李瑶光 译众所周知,银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资金配置、竞争力和金融稳定一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放松金融管制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银行业投资在21世纪初期使国家经济增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但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充分暴露了银行业的致命弱点,而其给世界金融体系带来的剧烈动荡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并开始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规模、范围、治理、绩效、安全和稳定性进行根本性重估。在本书中,约翰??戈达德和约翰??威尔逊不仅探讨了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中央银行在国家和全球经济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世界各国对银行业不断加强的监管;还深入细致地思考了全球银行业改革的建议,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银行和主权债务危机解决方案;☆后,对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货币常识李义奇 著从神明信物、国家权威到数字货币,货币既不圣洁也不低俗。本书以货币形态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了货币的历史与逻辑,对当今社会主要的货币问题,如通货膨胀、主权货币、数字货币、比特币、货币伦理以及负利率等,给出了逻辑与经验相统一的解答。对读者掌握货币常识、增强辨别能力、掌握真实财富具有启发意义。
-
中央银行纸币张峰 著《中央银行纸币》(第贰卷)约20万字,收录高清纸币图片近900张。 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为统一全国财政而设立国家银行,史称“上海中央银行”。本书收录上海中央银行自1928年11月1日成立至1935年11月4日法币制度改革期间,发行的国币兑换券及四川兑换券900余张,结合档案文献解说国民政府进行废两改元、货币集权于中央、统一四川财政的这一过程。中央银行的这一系列举措为之后的法币制度改革和抗战的货币战奠定了经济基础。本书首先是本实用的纸币收藏鉴赏工具书,但它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纸币鉴赏图录。上海中央银行的完整档案,随着1949年太平轮的沉没而消失,为还原这段历史,作者孜孜硁硁,历时20余年,跑遍了国内相关的档案馆,拾遗钩沉,拼接出这一段完整的金融史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填补了出版空白。
-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研究徐涛 著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研究》归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运用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研究框架,研究产业结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研究》共包括七章。首章和第二章分别是绪论和文献综述。第三章对经济新常态的背景避行分析,并梳理产业结构影响汇率的主要机制。第四章在局部均衡视角下,考察产业结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第五章研究汇率对产业结构的反作用机制,为一般均衡分析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第六章在一般均衡视角下研究了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复杂影响。第七章是对策分析。
-
抵押、保证等方式下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比较研究王淅勤 著《抵押、保证等方式下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比较研究》将围绕着信息结构、风险要素结构两个核心,对抵质押、担保方式下信贷风险控制比较研究,旨在从商业可持续的视角寻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破解之道。主要:小微企业贷款方式的事实性统计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深度解析;运用风险问题分类对信贷风险控制策略理论解析;抵质押、担保方式下的风险要素结构特征、对风险控制的影响以及实际的化解之策;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和传染病模型的基本思路分析问题,对风险源与流进行了梳理,深度解释其发生与传递,运用传染病模型理论解析了风险应对策略;对风险控制中的动态观与权变思维进行了理论归纳。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信贷模式在信息获取、风险控制中各自的优势,主张银行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及可能的合作借鉴引入不同模式的互联网金融。
-
中央银行学王广谦 著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也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以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与金融体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为出发点,以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的内部运作方式和对金融及经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产生的客观影响为主要线索,从宏观视角研究经济与金融运行及发展的规律,重点围绕中央银行所承担的三大基本职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维护金融稳定、组织与管理支付清算,进行详尽阐述。 本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本理论分析,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手段和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方法,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深入浅出,既可作为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金融专业研究生以及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
货币金字塔尼克·巴蒂亚(Nik Bhatia) 著,孟庆江 译世界变化越剧烈,越需要稳定的坐标系。在这个黄金、纸币、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并存的世界里,能够有预见性地驾驭货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作者尼克?巴蒂亚用“分层”的框架和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追踪货币体系的演变,解释人类为什么用信用货币体系代替金属货币,揭示不同层级货币隐藏的秘密,条分缕析地将迷人而复杂的货币历史呈现给读者。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未来走向,清楚自己的资产位于货币的哪一层,从而在各层货币之间游刃有余地配置资产。
-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研究史燕丽 著我国银行业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学术界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系统研究尚付阙如,现有的少量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流动性风险的评价及其度量等方面。本书选取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与银行绩效为研究视角,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定性与定量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水平对银行绩效及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构建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指数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水平,进而研究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水平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机制的监管措施。(2)研究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效应,利用局部调整模型对比分析《巴塞尔协议III》的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和传统的衡量银行资产负债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贷款与核心存款比率LTCD的调整速度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指出两个指标在概念构成与理念上具有相似之处,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后对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有限,整体上不会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产生太大影响,是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流动性风险监管手段之一。(3)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银行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三者之间形成一个闭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进而有利于银行绩效的提高。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性地提出了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水平的概念,并且基于银行绩效视角为研究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与银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检验的新思路。(2)首次采用局部调整模型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相关指标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即通过构建局部调整模型来估算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的调整速度和贷款与核心存款比率LTCD的调整速度的对比研究,揭示出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后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的影响效应。(3)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验证了实施《巴塞尔协议III》时,可根据银行资产规模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的监管标准,即对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
-
国际组织志曹慧 著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在欧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它成立于1991年4月14日,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冷战后中东欧国家的重建与复兴,支持其向市场经济转型。2016年1月,中国正式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第67位股东成员。本书系统介绍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行动领域、与中国的关系及其前景与展望等,对读者了解该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著《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的主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本报告系统阐述了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突破口,总结了双循环支持货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并深入探讨了以贸易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以离岸场促进双循环及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内循环是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外循环则是货币国际化的实现手段。应构建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循环,并在建设国内消费市场、掌握关键技术、本币优先、提升政治影响力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进而充分发挥双循环新格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