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作者:王永贵,李栗燕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01
ISBN:9787030420336
定价:¥5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意识形态领域若干重点难点问题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主题展开研究,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新媒体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管理创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九○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建构等问题,这对推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暂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和新特点1
(一)中国化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生命力1
(二)先进文化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带动大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4
(三)各阶层思想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不断提升7
(四)认真谋划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1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1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和认识的新跃迁14
(二)“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指向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思考21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23
(一)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3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26
第二章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1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视角分析31
(一)历史考察:文化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心理基础32
(二)现实分析:多元文化并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的文化境遇34
(三)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35
二?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37
(一)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37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41
三?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44
(一)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44
(二)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48
(三)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51
四?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举措53
(一)把握原则:坚持指导思想一元与价值思想多元并存53
(二)树立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生活化与传播方式通俗化相结合55
(三)抓住重点: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传播的应用性难题57
(四)找准依托:利用多种文化形态多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59
第三章网络新媒体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62
一?网络新媒体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联系阐释62
(一)网络媒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契合性62
(二)网络媒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67
二?网络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态势70
(一)网络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带来的外部挑战70
(二)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内部问题73
三?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78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网络阵地78
(二)构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民意反馈机制83
(三)科学掌控网络舆论导向85
(四)增强青年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87
(五)营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良好网络媒体环境91
第四章意识形态管理创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4
一?意识形态管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关系阐释94
(一)意识形态管理的基本理论阐释94
(二)意识形态管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必有之义99
二?意识形态管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6
(一)意识形态管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106
(二)意识形态管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面临的挑战112
三?在创新意识形态管理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15
(一)创新理念,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代化115
(二)把握原则,张弛有度,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化117
(三)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118
(四)创新方法,科学统筹,全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121
第五章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新特点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23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新特点123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积极方面124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125
(三)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127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29
(一)自由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0
(二)功利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2
(三)消费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3
(四)享乐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5
(五)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6
(六)意识形态终结论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8
三?根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139
(一)在高校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39
(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吸收内化某些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141
(三)以马克思主义抵制和清除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142
四?具体路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144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渠道传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144
(二)以学生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主要平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46
(三)以多元校园文化为主要奠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发展147
(四)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主要推手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148
第六章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51
一?中国梦:蕴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特质151
(一)中国梦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旗帜151
(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53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58
(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159
(二)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现阶段加强党风建设的锐利武器160
(三)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关键环节162
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整治党内不良风气及其路径思考163
(一)整治不良风气是现实考量的必然选择164
(二)党内不良风气的生成机理透视165
(三)整治党的不良风气的路径思考167
第七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及推进机制171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构建对话平台的关系阐释171
(一)构建对话平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171
(二)构建对话平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173
二?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大众化对话平台所面临的挑战175
(一)全球化进程冲击了传统对话平台中的主流意识形态175
(二)市场经济促使传统对话主体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178
(三)当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改变了传统对话平台的主体构成181
(四)新媒体运动革新了传统对话平台的运作载体182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的实践基础183
(一)改善民生以巩固对话平台的物质基础184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营造对话平台的民主政治环境186
(三)加强社会各阶层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提高对话平台的参与力度187
(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供对话平台的智力支持190
四?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的具体形式193
(一)主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193
(二)关键环节:民间协会和民间组织195
(三)新兴势力: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196
主要参考文献199
附录203
后记207
前言
第一章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和新特点1
(一)中国化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生命力1
(二)先进文化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带动大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4
(三)各阶层思想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不断提升7
(四)认真谋划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1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1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和认识的新跃迁14
(二)“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指向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思考21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23
(一)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3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26
第二章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1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视角分析31
(一)历史考察:文化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心理基础32
(二)现实分析:多元文化并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的文化境遇34
(三)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35
二?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37
(一)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37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41
三?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44
(一)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44
(二)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48
(三)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51
四?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举措53
(一)把握原则:坚持指导思想一元与价值思想多元并存53
(二)树立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生活化与传播方式通俗化相结合55
(三)抓住重点: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传播的应用性难题57
(四)找准依托:利用多种文化形态多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59
第三章网络新媒体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62
一?网络新媒体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联系阐释62
(一)网络媒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契合性62
(二)网络媒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67
二?网络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态势70
(一)网络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带来的外部挑战70
(二)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内部问题73
三?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78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网络阵地78
(二)构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民意反馈机制83
(三)科学掌控网络舆论导向85
(四)增强青年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87
(五)营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良好网络媒体环境91
第四章意识形态管理创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4
一?意识形态管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关系阐释94
(一)意识形态管理的基本理论阐释94
(二)意识形态管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必有之义99
二?意识形态管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6
(一)意识形态管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106
(二)意识形态管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面临的挑战112
三?在创新意识形态管理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15
(一)创新理念,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代化115
(二)把握原则,张弛有度,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化117
(三)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118
(四)创新方法,科学统筹,全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121
第五章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新特点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23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新特点123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积极方面124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125
(三)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127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29
(一)自由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0
(二)功利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2
(三)消费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3
(四)享乐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5
(五)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6
(六)意识形态终结论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38
三?根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139
(一)在高校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39
(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吸收内化某些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141
(三)以马克思主义抵制和清除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142
四?具体路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144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渠道传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144
(二)以学生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主要平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46
(三)以多元校园文化为主要奠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发展147
(四)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主要推手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148
第六章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51
一?中国梦:蕴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特质151
(一)中国梦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旗帜151
(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53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58
(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159
(二)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现阶段加强党风建设的锐利武器160
(三)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关键环节162
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整治党内不良风气及其路径思考163
(一)整治不良风气是现实考量的必然选择164
(二)党内不良风气的生成机理透视165
(三)整治党的不良风气的路径思考167
第七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及推进机制171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构建对话平台的关系阐释171
(一)构建对话平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171
(二)构建对话平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173
二?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大众化对话平台所面临的挑战175
(一)全球化进程冲击了传统对话平台中的主流意识形态175
(二)市场经济促使传统对话主体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178
(三)当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改变了传统对话平台的主体构成181
(四)新媒体运动革新了传统对话平台的运作载体182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的实践基础183
(一)改善民生以巩固对话平台的物质基础184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营造对话平台的民主政治环境186
(三)加强社会各阶层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提高对话平台的参与力度187
(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供对话平台的智力支持190
四?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的具体形式193
(一)主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193
(二)关键环节:民间协会和民间组织195
(三)新兴势力: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196
主要参考文献199
附录203
后记20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