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核心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PA)
作者: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01
ISBN:9787300198057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由竺乾威、陈振明、王浦劬、唐任伍、姜明安、王名、张康之、孙涛、徐晓林、赵国俊等10位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主编的MPA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用以指导和规范全国MPA院校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宪法与行政法、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伦理、社会研究方法、电子政务、公文写作等10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每门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均由以下12个部分组成:(1)课程基本信息;(2)课程基本性质;(3)课程地位与作用;(4)课程教学目标;(5)课程预备知识 ;(6)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7)课程教学方式;(8)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9)课程参考文献;(10)课程要求配套设施;(11)课程评估;(12)课程教学团队 。其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是每个纲要最重要的内容,系统阐述了每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另外,本书还附有《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关于若干问题的说明》两份关于MPA教学的权威性指导文件。对于MPA核心课程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而言,该书是一部权威的课程教学指南,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厘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为MPA教学单位编写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时提供参考,提升其教学大纲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其MPA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MPA学生而言,本书是一部优秀的MPA核心课程内容简明读本,它可以帮助MPA学生迅速了解MPA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也可当作相关课程内容的复习指南。
作者简介
本书由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10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分别由相关领域的10位知名学者担任主编。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人事部的领导下,指导、协调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组织。10位主编分别是:“公共管理”教学指导纲要,主编竺乾威(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指导纲要,主编陈振明(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政治学”教学指导纲要,主编王浦劬(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公共经济学”教学指导纲要,主编唐任伍(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宪法与行政法”教学指导纲要,主编姜明安(北京大学教授)。“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主编王名(清华大学教授)。“公共伦理”教学指导纲要,主编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指导纲要,主编孙涛(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教授)。“电子政务”教学指导纲要,主编徐晓林(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公文写作”教学指导纲要,主编赵国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目录
“公共管理”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政治学”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共经济学”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方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宪法与行政法”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共伦理”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电子政务”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文写作”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附录1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附录2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
后记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政治学”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共经济学”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方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宪法与行政法”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共伦理”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电子政务”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公文写作”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基本性质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四、课程教学目标
五、课程预备知识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七、课程教学方式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九、课程参考文献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十一、课程评估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附录1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附录2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