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
-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法律路径研究向雅萍 著《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法律路径研究》研究了中国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法律路径。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流变、主要特征和法律缺陷,并评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针对上述特征和缺陷改革国际货币体制的各项方案。在深入分析了现行体系的主要缺陷和对各项方案去芜存菁后,勾画出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推动国际货币体制充分发挥其监督和贷款功能以及完善IMF的治理改革等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国际法路线图。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新时代背景、诉求和总体思路,并论证了在遵循上述国际法路线图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在明确了中国参与改革的具体法律路径后,《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法律路径研究》详细探讨了储备货币体制改革、国际货币体制功能改革和IMF治理改革的制度建设,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遭遇的挫折,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三个方面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法治进路。
-
货币稳定与经济增长罗伯特·A.蒙代尔,保罗·J.扎克 著本文集是博洛尼亚-克莱蒙特国际货币会议讨论内容的记录,不仅报告了货币管理 (管理不善)的历史,而且可以让读者从历史中吸取相关的重要政策教训。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货币稳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哪些货币制度***或最不容易受到危机的影响,各国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货币稳定,什么时候需要货币联盟,哪些货币稳定的锚可能最有效,欧元的出现将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欧元能否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是否应该管理三大货币集团之间的汇率,国际货币改革是否可能以及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等。
-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银行庄子罐,陈思翀 著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经历30多年的发展,每一次取得的重大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是经过长期的准备、斡旋和谈判才逐步达成的。每一次气候大会的召开、重要文件的签订、减排目标的制定、评估报告的发布、工作组的设立等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都反映了每个谈判国家的利益诉求,体现了各方谈判力量的形成和变化,暗含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争夺,甚至也包含了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参与和努力。因此,详细梳理和分析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会议和事件对研究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演进和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
极简央行课[美] 王造(Joseph Wang) 著,李卓楚 译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央行是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个宏大的交响乐的指挥,决定着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货币和信用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实施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进而影响你我的?理解以美联储为核心的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将为我们打开这个黑匣子,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世界。 本书作者为我们打开了这个黑匣子,他曾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实施的第一线——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做交易员,“卧底”深耕多年。从这个独特的视角,作者切身观察到美联储和各国央行的运作方式,以及金融体系是如何真正运行的。阅读本书后,读者会理解央行“指挥”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交响乐是如何演奏的:货币和信用是如何被创造的,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实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是如何反应的。
-
证券投资精进杨润曦 著本书是针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熟悉和了解证券市场的普通读者以及新入市投资者编写的,以突出对基本制度的理解,强化对市场规则的应用,培育理性投资理念为目的,是注重投资实操性的通俗读物。学习本书知识内容,可以加深读者对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和规则的理解,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正确把握理性投资和树立价值投资理念,科学防范投资风险。
-
股市财务自由之路董建锋 著《股市财务自由之路》由三部分共六章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介绍资金积累阶段的四个操作体系;第二部分讲解滚动操作的本质逻辑、三类买点和三类卖点;第三部分讲解大资金的运作方式。全书语言简单直接,易学易用。核心亮点如下:1 建立适合不同资金积累方式的四个操作体系,通过分时级别的短线操作,使资金快速增值。2 将资金与各操作级别合理匹配,按照“先大后小,精准买卖;降低成本,滚动操作”十六字方针,最终实现财务自由。3 分析滚动操作的本质逻辑,强调“股价走势终将完整”,并通过实例说明滚动操作才是财务自由的真谛。4 解析从月线级别到1分钟级别,将资金合理匹配,在各级别上利用买卖点操作匹配资金,完成资金管理。5 以5日均线和10日均线为核心,建立起三类买点和三类卖点,一法通则万法通,在各操作级别上统一使用。
-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市场学院 著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行业在过去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取得了长足发展,行业总资产、盈利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风险管理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但我们需要看到,证券行业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随着百余家证券公司的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涌现,风险也会随之积聚。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熟悉全面风险管理操作、执行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证券公司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具备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机制的证券公司,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为方便证券公司及时、全面、精准把握监管政策,推动证券公司接纳并贯彻“全覆盖、强穿透”的风险管理思维,更好地适应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各项要求,资本市场学院编写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本书对现行风险管理监管制度、自律规则进行系统性梳理和阐释,介绍证券行业领先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推动行业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本书站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涵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五大风险类型,紧扣证券公司各业务种类、管理环节易出现的风险问题,结合常用的风险指标,从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出发,形成有针对性、有事实依据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
金融科技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普惠能力研究陈铯,李明贤 著《金融科技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普惠能力研究》以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为契机,找准长期以来农村商业银行为“三农”、小微经济主体提供信贷等融资服务的能力不足而导致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突破农村商业银行基于传统信贷技术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局限,对金融科技能否和如何释放农村商业银行为“三农”和小微经济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为“三农”和小微经济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自生能力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网络经济定律、长尾理论等理论基础的阐述,并提炼出农村商业银行“普惠能力”的概念。随后描述并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沿革和现状,并探讨了农村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风险可控、成本降低、收益增长、支农支小覆盖面扩大、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普惠能力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科技缓解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单位成本高,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优惠”的融资服务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探讨了金融科技解决农村商业银行对“三农”和“小微”等长尾客户服务数量不足,从而提升对长尾客户服务的“普及”度的问题。农商行增加金融科技投入,能更好地助其规避风险,形成的线上网络能够降低前台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运作成本等,从而提供更“优惠”的产品,满足更多“三农”和“小微”这类目标客户的需求。农商行的前端IT技术与中端和后端的技术支持能够精准识别和挖掘需要“普及”的“三农”和“小微”潜在客户,同时可保证已放贷客户的还款能力,有效拓宽对目标客户的服务覆盖面,从而形成“风险可控、成本降低、服务覆盖面扩大”的普惠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最后,结合对金融科技在创新实践中遇见的金融科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科技相关人才储备不足、“三农”和“小微”客户难以接受和掌握数字金融产品、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风险可能放大、客户利益易受侵犯等隐患,以及对金融科技提升农商行普惠能力的机理和实证效果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金融科技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循环可持续地提升普惠能力的对策建议。
-
敏捷银行的实践赵志宏 著本书从实践的角度,阐发了商业银行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商业银行如何与不断演进的现代科技创新实现互动,如何在保留金融中介本质的前提下实现自身进化,如何走向未来?本书揭示了驱动银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因,并用真实案例演示了敏捷银行进化的图景。敏捷银行的实践,表观的体现是建设从项目级、企业级、平台级到生态级的敏捷能力体系;其内在是以数字化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协同、进化的数字化敏捷创新架构为支撑,在坚持金融中介本质的同时,紧随科技生产力变革趋势,以风险管理的创新实践为主线,在形态上向生态银行乃至数字化银行敏捷进化,在业务模式上探索和实践全能银行;敏捷银行的实践以人才为资源,在内部持续推进业技融合,持续创新产品、渠道和客户服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的新一代开放式金融数字系统”,提升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提质增效。
-
数字化浪潮与金融业变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编为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落实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加强金融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中国金融》杂志社联合开展了“金融数字化转型”征文活动。本书将专家匿名评审产生的81篇优秀征文进行了汇编,内容主要涵盖金融数字化转型整体战略与实施、金融业务数字化运营、金融数字化风控与合规管理、数字普惠金融实践、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金融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编入本书的优秀征文内容详实、观点明确,兼具理论性、实务性和研究性,可供相关监管部门、从业机构、高校智库和社会公众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