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经济
-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摘要1996年农业发展状况1.1996年是我国执行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199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农产品获得丰收,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较好地实现了“九五”第一年要“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2.农业产出。1996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3550亿元,比上年增长5.1%,是1991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种植业产品除棉花、油料和麻类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外,其他主要产品均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50454万吨,增长13.4%,再创历史新纪录;棉花总产量420万吨,减产11.8%;油料总产量2211万吨,减产1.8%,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糖料总产量8360万吨,增长5.3%;烤烟总产量295万吨,增长42%;水果总产量4653万吨,增长10.4%。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全年肉类总产达到5915万吨,增长12.5%。水产品总产量(按原标准统计,下同)2813万吨,增长11.8%。3.农村产业结构。1996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从各产业产值结构看,第一产业占26.4%,所占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61.6%,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2.0%,上升0.3个百分点。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农业产值增长7.8%,林业增长5.7%,畜牧业增长11.4%,渔业增长14.0%。从农作物种植结构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较多,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下降0.9个百分点;蔬菜和瓜类等上升0.4个百分点。畜牧业中的草食家畜和家禽增长速度快于生猪,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生猪比重下降。渔业中的优质水产品所占比重也有所提高。此外,199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非农行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只上升0.6个百分点,比上年升幅低0.8个百分点。4.农村收益分配与乡村集体经济。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净收入平稳增长,农村经济总费用的增长略高于总收入的增长。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73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5%(末扣除物价因素,下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达到20835.8亿元,增长22%;农村经济总费用为57834.7亿元,增长21%。1996年全国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年末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总规模达9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村均集体收入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分别为57万元和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和10%。同时,乡村集体经济法规制度建设也取得新进展,有9个省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或审计条例。5.农户经营与收入、消费、储蓄。据抽样调查,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有常住人口4.42人,整、半劳动力2.84个,人均经营耕地面积0.15公顷,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3605.1元,比上年增长29.9%。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增幅高于上年3.7个百分点,创“八五”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1362元,占70.7%,且其增加额占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67.9%。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的增加额为199元,占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57%。来自粮食的纯收入增加额人均77元,对纯收入的贡献超过1/5。1996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72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5%,增幅比上年高4.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85元,实际增长8.4%。食物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降至56.58%,比上年下降2.05个百分点。其他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6年末农户储蓄存款余额达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当年新增存款1475亿元,增长6.3%,增幅回落5.5个百分点。农村集体(含乡镇企业)年末存款余额为1725亿元,增长13%;当年新增存款198亿元,增长30%左右,增速明显加快。6.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农业的总支出(执行数)为7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完成当年预算的90.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9.34%,比上年下降1.57个百分点。中央计划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92.60亿元,比上年增加47.54亿元,增长32.77%,比同期中央整个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增幅高10.4个百分点;占中央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为5.58%,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1996年农林牧渔水利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包括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为336亿元,比上年增加72.5亿元,增长27.5%,高出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幅9.3个百分点。中国农业银行全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含乡镇企业贷款)3572.4亿元,净投放农业贷款4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高出全行各项贷款增幅2.2个百分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年各项贷款余额为6251.64亿元,其中累计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3823.5亿元。国家银行安排的一些农业专项贷款的资金发放进度和资金到位率好于往年。1996年农村集体农业投资和农民生产性投入均有增加,但农村集体农业投资比重继续下降。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年末达到15245.96亿元,比上年增加3456.63亿元,增幅为29.3%。其中,村组集体所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4187.23亿元,比上年增加740.57亿元,增幅为21.49%,所占比重降至27.4%,下滑1.8个百分点;农民家庭自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355.14亿元,比上年增加1375.41亿元,增幅为34.56%,所占比重升至35.1%,提高1.4个百分点。1996年农用工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状况也得到改善,有力地支撑了全年的农业丰收。化肥总产量达到2835.7万吨(按折纯量计算),比上年增长9.61%;农药增产2.4%;农膜增产13.71%。大中型拖拉机总产8.5万台,增长31.8%;小型拖拉机总产量194.1万台,增长0.3%。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机总动力达到3.8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7.5%;拖拉机拥有量986万台,增长6.0%。1996年是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一年。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82亿个,投入资金300亿元,完成土石方100多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62千公顷。7.价格与市场。1996年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平稳,涨幅在上年回落的基础上继续较大幅度回落。全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104.2%,涨幅较上年回落15.7个百分点。粮食收购价格上涨5.8%,比上年下降23.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类收购价格上涨5.7%,下降16.8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食品价格上涨7.6%,涨幅回落15.3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5%,涨幅回落30.3个百分点。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回落,定购价与市场价的价差明显缩小,年末玉米的市场价低于定购价。199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4%,涨幅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化肥上涨10.8%,涨幅回落24.6个百分点。1996年农村市场在上年升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势头。全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92.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2%,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持平。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3397亿元,增长22.2%。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活跃,全年实现销售额1534.8亿元,增长7.1%。农村集贸市场达到64559个,比上年增加1559个。1996年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的最低点。8.农产品进出口。199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38.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8%。其中进口95亿美元,下降10.8%,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实现贸易顺差4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1%,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农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为9.4%,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产品进口占全部进口的份额为6.8%,下降1.3个百分点。农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均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6%和2.2%;加工贸易进口下降22.2%,出口增长29.4%。1996年粮食出口143万吨,比上年增长42.2%;进口1200万吨,下降42%。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的进口均有不同程度减少。1996年农业政策执行评价9.1996年我国粮食及农业获得丰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有力的政策措施,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全国上下加大了抓农业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1996年我国农业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0.土地制度。据农业部调查,到1996年底,全国已有60%的村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从不同地区的进展看,中部地区有65%的村完成了这项工作,完成比例比东部地区高15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5个百分点。但是,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并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地方不多。调查显示,在已经延长承包期的村中,真正落实承包期30年不变的不足20%,明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村更是少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就全国而言尚处于探索总结阶段,各地流转的土地面积和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不稳定,一些省份出现下降或增长势头减缓。1996年耕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据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西藏)统计,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88000千公顷。11.粮棉价格与购销。1996年国家在粮食价格与购销政策上主要是改进粮食定购价格的管理办法,由国家下达粮食定购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具体价格由省级政府制定;提高粮食定购价格,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种粮食加权平均的基准收购价格全国平均为每50公斤67元,上浮幅度不超过10%;继续允许地方实行价外补贴。在棉花价格与购销上,稳定收购价格,继续坚持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经营,提倡和推广棉肥挂钩,改进棉花供应办法和供应价格管理形式,暂缓执行省际棉花调拨奖励金。1996年粮食价格与购销政策的执行情况较好,粮食定购价与市场粮价的价差明显缩小,多数省份继续实行粮肥挂钩和价外补贴,粮食收购总量增加、销售价格平稳、库存创历史最高纪录。但也存在仓容不足、资金紧张、调销不畅等问题。棉花的价格和购销政策也基本得到执行,部分省实行了棉肥挂钩,但1996年棉花生产滑坡,收购量也下降。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流通。199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流通政策重点是加大现有政策落实力度和进一步完善政策,突出做好化肥的价格控制并保证数量供应。从执行情况看,政策落实是比较好的。全年农业生产资料货源比较充足,化肥的季节性、区域性及品种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各省普遍加大落实化肥省长负责制的力度,化肥等农资的市场流通秩序也有定程度的改善;农资价格涨幅有较大回落,化肥价格上涨过猛的势头得到抑制。1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到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工作全部完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工作完成计划数的80%以上。中国农业银行加快了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有关部门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和农村保险改革等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并开始制定实施方案。14.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目前,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总体上处于试点阶段,但在许多地方已形成大范围试点和局部地区推广的态势。具体改制形式主要有企业集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兼并和拍卖等。企业改制后大都收到了较好效果。如乡村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后,形成了新的财产关系,初步建立了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既盘活了存量资产,也增大了企业资本金,上缴税金和以工补农资金也有较大幅度增长。15.农业产业化经营。1996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出现了中央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性高涨的良好态势。多数地方政府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在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16.减轻农民负担。1996年中央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力度都是近年来最大的。主要政策要点是:实行提留统筹资金统一管理,健全分工协作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丰收之年加重农民负担,减轻灾区、贫困地区农民的负担等。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承担村提留、乡统筹费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6%,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23.6个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管理农民负担的地方性法规。17.扶贫。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和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扶贫攻坚进度的重大决策和具体政策措施。诸如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今后五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以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扶贫攻坚要到村到户,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增加扶贫资金和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等。1996年全国贫困人口减少700万。18.农业法制建设。1996年中央和地方普遍加大了农业立法工作力度。国家出台了《乡镇企业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各地共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近60件。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为契机,通过抓农业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全面启动“三五”普法工作。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19.1996年的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表明,我国政府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正确的,不仅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而且也进一步改善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1996年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20.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1996年在新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新增的农业增加值占16.71%;农业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中的份额占1.62个百分点。农产品在满足农村居民自身消费的同时,也向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活消费所需的食品,并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1996年农民向非农业居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比上年增长22.2%,全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2%,全国批发零售贸易业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增长7.1%。21.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其中二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国二三产业合计增加值的31.92%。1996年末农村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8.92%。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为40.03%。22.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1996年我国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进入合理区间。当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降低,而农业增加值增长高于上年,工农业发展比例降至2.5:1。但今后持续保持这种适宜的关系难度很大。主要是农业发展中的诸如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等深层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多年来实行的“重工轻农”发展战略难以在短期得到彻底纠正等。23.农业与国民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农民从农业取得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快。1996年农业为农民提供的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8.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15.2%,提高0.2个百分点。在再次分配过程中,农业投资积累额有较大幅度增加。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投资增长35.4%,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7.2个百分点,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1.75%,提高0.23个百分点。1996年国民收入分配继续朝着有利于农业的方向变化但并未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仍然太少。24.城乡居民收入差异。199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继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差由上年的后者快于前者0.4个百分点扩大到5.7个百分点,相对差距由2.47:1缩小为2.27:1。但差距的绝对额还在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315元增加到2451元。此外,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是实物收入的增加,这部分收入的很大一块当年并未转化为货币收入。25.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1996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在总体上出现缩小的态势。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之比由上年的2.30:1缩小到2.13:1,城乡人均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6%和56.6%。1996年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额之比为1:1.2,占各自食品支出的14.3%和35.1%;人均粮食消费量之比由上年的1:2.66升至1:2.71。城乡居民人均肉禽类消费量之比为1.9:1。26.区域经济发展差异。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增加值之比为2.49:1.92:1,与上年相比,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差距有所缩小,中部与西部差距有所扩大;三大地区乡村企业增加值之比为9.78:2.67:1,与上年相比,东部与中部差距有所缩小,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差距有所扩大。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00:1.32:1,首次出现90年代以来的东部与西部农民收入差距缩小。1997年农业发展趋势27.199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48000万吨,棉花425万吨,油料2250万吨,糖料8600万吨,肉类6200万吨,水产品3100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左右。实现上述目标有利条件不少,但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从有利条件看,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不利条件看,市场粮价下跌较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加大;气候、病虫害等条件可能差于上年。28.1997年种植业总体上不会发生大的波动,粮食生产呈平产略减的态势,棉花总产可能略有下降。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草食动物增速可能减缓。渔业生产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且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农民增收因素减少,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仍会有所增长。农村市场的供给形势明显改善,物价涨幅将稳中有降,市场趋于繁荣。
-
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编著内容提要本书分上、下两卷,是由我国一批纺织史学家和纺织专家协作完成的一部史籍。上卷包括总论篇、专论篇、地区篇和人物篇,书末附有部分历史资料照片。本书作者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详尽地阐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多年间我国纺织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本书供纺织行业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及技术人员,纺织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各界史学工作者阅读、参考。
-
新编工业企业财务管理虞觉翔主编本教材从原来的九章,增加到十二章。其中一至十一章是严格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的体系编写的。另外增写《工商税收》一章,这是由于从1994年起,国家对工商税收作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改革,特别是工业企业普遍地实行了增值税,这一税制与财务处理手关系颇为密切;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还规定了“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税收规定不一致时,税和机关应当进行调整。”这一规定,目的在于明确企业按有关财务会计规定计算的利润,要按税法规定进行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税。为此,广大财会人员、在校有关财经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的同时,需要学习一些税法。出于这企考虑,作者增编了《工商税收》一章,共12章。另外,根据不少院校反映,原教材复习计算题的最终答案,最好作为附录供读者参阅。所以,本书除了包括《财政部关于工交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和《常用财会数学用表》作为附录外,还将本书各章计算习题的最终答案作为附录,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书可供财经类院校有关专业应用,也可作为在职财会人员自学之用。
-
汽车运输企业管理马天山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一、《中国乡镇企业年鉴》是一部综合反映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进程和成就的资料性工具书。二、年鉴的文章主要是由业务主管部门和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统计资料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司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有关部门提供,并经审核。三、本书选自有关报刊的文章,编委会按统一体例进行了删节。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行政区划顺序排列。五、各类资料数据均未包括台湾省。
-
滁县地区交通志滁县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 编《滁县地区交通志》记载了过去,未来新的篇章有待后人继续谱写,作为现任,深感任重道远。当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交通运输共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吾辈继往开来,进一步发展滁县地区的交通运输事业,必须具备超前意识,艰苦奋斗,加倍努力。当前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修建一批重点骨干工程,力争做出更大的成绩,谱写滁县地区交通志的新续篇。
-
中国乡村城市化概论赵秀玲,剧〓文著暂缺简介...
-
江西陶瓷史余家栋著三、樟树筑卫城下层出土的陶器此处所出土的陶器同山背下层相类似,以夹砂红陶为主。下层纹饰盛行刻划工艺,有复线斜格纹、人字形纹、指甲纹等,但已出现少量漩涡纹、圆圈纹和方格纹等属于几何形的拍印纹样。筑卫城中层文化中,以夹砂灰陶为多。但这层中还发现有少量火候较高的硬陶片和少量釉陶片,这均属名符其实的硬陶或几何印纹硬陶。中层所见几何形拍印纹样,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种类也增多,如方格纹、编织纹、漩涡纹、叶脉纹、云雷纹、圆圈纹和网结纹等。印痕较深且清晰,由杂乱重叠变得较为规整,这说明拍印技术也有提高。属于划压的纹样也有增加,如锥刺篦点纹、凹点附加堆纹、弦纹、短线与点纹,以及直线纹等。拍印与刻划方法同时并用于一件器物之上,呈现出组合的复合纹饰,这些都是修水山背和营盘里等下层所没有的。筑卫城中层是几何印纹陶相对增多的文化遗存,表明它为江西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又一发展阶段。其年代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四、樟树营盘里遗址第一、第三土城出土的陶器此处所出陶器最为丰富。陶质可以分为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或夹砂黄灰陶、黑陶等五类。以夹砂红陶为主。其中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或黄(灰)陶大部分均饰几何印纹。纹饰的装饰手法有拍印、划压、镂孔等,尤以拍印纹最普遍。印纹软陶上的纹饰有绳纹、绳纹附加堆纹、曲折纹、方格纹、回字纹、编织纹、叶脉纹、圆圈纹与S形纹等。软陶上划压的纹样有指甲纹、凹点附加堆纹、短线与点纹、圆圈并直线纹等。硬质陶上拍印的纹饰有方格纹、回字纹、曲折纹、绳纹、纹、羽状纹、云雷纹、编织纹和圆圈纹等,并见有复合花城下层大体一致,同属于以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原始文化。二者的年代稍晚于修水山背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五、樟树樊城堆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此处所出土的各类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刻划纹、篮纹、绳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圆窝纹、圆圈纹、漩涡纹、大型圈点或重圈带点纹、弦纹、篦点纹、锥刺纹、镂孔,以及彩绘等。彩绘陶有盆、壶、罐等,均绘红彩,图案简洁,多由平行横线与斜线组合等。樊城堆几何印纹装饰手法,出现于下文化层,这与筑卫城、营盘里下层文化一样,其产生年代约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六、永丰尹家坪遗址此处遗址从第②层直到③B层,无早晚区分,文化面貌比较单一,均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所出陶器以素面泥质红、灰软陶和夹砂红、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纹饰有拍印的篮纹、绳纹、交错绳纹、漩涡纹等。属于压印或戮印的有附加堆纹上压印指窝纹、指甲纹、圆窝纹、圆圈纹和宽带纹上压印斜格纹等。属于刻划的有线纹、大云雷纹、重圈与单圈组合纹、连弧六角形纹、粗刻叶咏纹、粗刻人字纹与线纹等。剔雕的有弧形窝纹、斜窝纹、三角窝纹、椭圆窝纹和剔刺篦点纹等。其中刻划人字形、叶脉纹和剔雕纹均装饰于浅盘的鼎腿上。镂孔、扁长椭圆孔,则装饰于豆座或盘的三足或圈足之上。其他还有凹弦纹和凸棱纹等。根据上述印纹陶的形制与纹饰分析,与筑卫城下层、樊城堆下层所出属于同一类型文化遗存。它的产生年代当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七、新余拾年山遗址此处遗址的三期文化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中第一期文化陶器纹饰以拍印几何形纹为主,一般多拍印在泥质红衣红陶钵的口沿,主要有凸形纹、折角纹和波浪纹等,印痕深且规整,有浮雕感。刻划纹多见于红衣红陶罐口沿,以连续倒三角为母题加点或填线。大折角纹等与湖南境内大溪文化纹饰类似。拾年山第二期文化中,陶器仍以夹砂红陶、灰陶为主。陶器纹饰以刻划、戮刺、压印为主,拍印少见。鼎足纹饰较多以凹窝、刻槽、圆圈与凹点纹等组合。这类纹饰与安徽潜山薛家岗三期类同。拾年山第三期文化中,陶器仍以夹砂红陶、灰陶为主。陶器纹饰仍较为简单,拍印几何形纹少见,刻划和锥刺法仍流行,装饰仍注重在鼎足之上,多见V形纹、凹窝纹和叶脉纹等。在陶豆上还见有圆圈、指甲形纹。罐多见绳纹、弦纹,个别壶底刻划多角形符号。第三期各种纹饰既与广东曲江石峡文化有关,又与本省樟树筑卫城下层、樊城堆下层和永丰尹家坪下层有联系。拾年山第三期文化年代与修水山背遗址年代接近,而第一、二期文化正好填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万年仙人洞文化和新石器晚期以修水山背文化之间的一段空白。八、广丰社山头遗址此处遗址下层新石器晚期文化,一期陶器表面以素面为主,纹饰多见刻划、戮刺、拍印和镂孔等手法,常见有方格纹、曲折纹、水波纹、三角形、圆形镂孔、圆圈纹、曲折纹、S形纹、重圈纹和平行弦纹等。二期仍以素面为主,常见纹饰有绳纹、漩涡纹、方格纹、曲折纹和叶脉纹等。三期纹饰种类新增加有檐纹和编织纹,但仍以绳纹和篮纹为多。从纹饰与器形分析,社山头下层文化与樟树筑卫城、樊城堆文化不相上下,从文化属性上看,它们均属该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新余拾年山、永丰尹家坪等在陶质、陶色和纹饰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同一性。九、靖安郑家坳新石器晚期墓葬此处墓葬一、二、三期文化中,陶器纹饰明显增多,不仅有圆形、三角形镂孔,新出现月牙形镂孔、戮点纹、指甲形锥刺纹、规整组合纺织刻划纹和压印圆圈纹组合等。上述各种几何形印纹图案其具体年代早于樟树樊城堆和筑卫城下层,当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综上所述,江西几何印纹陶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万年仙人洞陶质全为夹粗砂红陶,烧造技术相当原始。下层陶器纹饰以绳纹居多,有的在绳纹之上刻划大小格纹。表现在装饰艺术上,主要流行刻划和戮手法。下层已开始出现拍印技术的萌芽,纹样仅有绳纹和网结纹。发展到上层则增加有篮纹、圆窝纹等。拾年山第一、二期文化早于修水山背文化下层,正好填补上新石器早期仙人洞到修水山背新石器晚期之间这段空白。拾年山第一期纹饰以拍印几何形纹为主。主要有凸形纹、折角纹、波浪纹,印纹深且规整。二期以刻划戮压印为主。拾年山第三期与山背下层接近,与筑卫城、樊城堆和尹家坪等遗址的下层有密切联系。主要流行刻划和锥刺等技法,拍印几何形纹较少见。纹样装饰注重在各式鼎足之上,多见凹窝纹、叶脉纹、V形纹、圆圈纹、指甲纹、绳纹、弦纹或多角形刻划纹。筑卫城中层迭压在以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之上,它的年代无疑要比筑卫城下层和修水山背下层为晚,应该说中层文化距阶级社会门槛已经不远了,很可能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的一种文化。这段时期制陶技术,从淘洗、揉泥、制坯、修削到火候的掌握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几何形拍印纹样,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种类也增多,如方格纹、编织纹、漩涡纹、叶脉纹、云雷纹、圆圈纹等。拍印技术也不象下层显得粗浅,印纹变得深沉清晰,由杂乱重叠变得稍微规整。四、广丰社山头遗址上层商周文化遗存属于商代陶器的有钵、罐、尊等器形。陶质多为泥质灰陶,次为泥质红硬陶。纹饰有方格纹和凸弦纹。其中一件折肩罐沿内有一刻划符号“I”。从上层所出罐类器的形制及其制作工艺分析,与江西万年类型商文化有密切联系,它应是万年类型商文化大量使用罐类器之先导。五、德安石灰山商代遗存此遗址位于德安县城西部聂桥乡聂桥村境内石灰山西南一侧。1982年秋,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过试掘,地层堆积较为单纯,几乎全为商文化遗存。根据出土遗物分析,可分为一、二两期文化。第一期文化所出陶器均为生活用器。主要器形有鬲、豆、钵、罐、盆、尊、器盖和甎形器等。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且多挂黑衣,或打磨光亮,次为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印纹硬陶、釉陶和原始瓷出土甚少。纹饰主要盛行绳纹和堆纹,还有檐纹、云雷纹、锯齿状堆纹、篦纹、篦点纹、叶脉纹、曲折纹、菱形纹、方格纹、凸方点纹、S形纹和波浪形刻划纹等。第二期文化所出陶器,就陶系而言,与第一期文化基本一致,就器形来说,其形制有所变化。就纹样装饰看,主要流行绳纹,但纹路较纤细,云雷纹和叶脉纹变得工整规范,旁纹较粗。偶见篮纹、剔刺纹和方格凸点纹等。主要器形有鬲、豆、罐、盆、器盖、鼎等。其中鬲的形制是高、宽基本相等。从出土陶器特征分析,它与樟树樊城堆文化相类似。两遗址均使用半地穴式房基。就陶系而言,均以灰色陶为主,但石灰山挂黑衣或打磨光亮者比例较吴城为多,而印纹陶、釉陶和原始瓷等,石灰山则远不及吴城发达。两遗址鬲类器出土特别多,但石灰山较多地保留早期因素,目前尚少见颈腹分明、弧裆或分裆的晚期鬲。据此分析,石灰山遗址一期文化要略早于吴城一期文化,约当于商代中期偏早。二期文化也相对早于吴城二期文化,约当于商代中期偏晚阶段。六、九江龙王岭遗址位于九江县马回岭乡东南约2公里的山岗上,北距仓房村约300米。1990年9至10月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作了首次试掘。该遗址按地层叠压关系及遗物特征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文化主要是陶器。质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硬陶较少。还有较多的挂黑衣或黑皮磨光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还有少量弦纹、附加堆纹、方格纹、错乱云雷纹和叶脉纹等。器形有鬲、罐、盆、盘、鼎、学等。鬲的出土数量较多,一般为翻缘、尖圆唇,束颈,高分裆,尖锥状实足。缘面和颈、腹间各有二周弦纹,腹、足饰直条细绳纹。第二期文化所出陶器,质料仍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红陶与泥质红陶较少,硬陶比例较一期有所增加。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菱形纹次之,方格纹、窄条附加堆纹、刻划纹、篦点纹、云雷纹、凸方点纹和错乱云雷纹、叶脉纹较少。器形以鬲为主,豆、罐、尊、鼎、戏形器和盆等较少。其中鬲口沿特征与第一期所出相类似,多尖锥状实足。第三期文化陶器仍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余为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硬陶比例与二期相当,黑衣陶或黑皮磨光陶数量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新出现乳丁纹、田字纹和菱形回字纹等,主要器形有鬲、盆、尊和罐等。器物形制有所变化。其中鬲流行窄翻缘,颈、腹间分界较明显,新出现不接尖锥状实足的鬲足,前期盛行的尖锥状实足变矮,实足根与袋状足之间的曲线分界不显。盆的颈腹间夹角变大。从上述资料分析,属于第一期文化的翻缘鬲、折腹罐、高圈足盘、鼎、深腹盆以及曲腹盆等,与郑州二里岗下层同类器相近似,属于早商时期。它同时具有中原商文化之吴城类型以及江西土著万年类型商文化因素。第二、三期文化所出陶器约为商代中、晚期烧制。……
-
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编著本书分上、下两卷,是由我国一批纺织史学家和纺织专家协作完成的一部史籍。下卷包括行业篇、企业篇和附录。附录汇编了中国近代纺织大事记、主要纺织企业名录和各种统计数表。书末附有若干历史资料照片。本书作者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详尽地阐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多年间我国纺织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本书供纺织行业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及技术人员,纺织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各界史学工作者阅读、参考。
-
教你创业吴光伟,程俐〓,孙豪展主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