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经济
-
国民收入分周慧《国民收入分:理论溯源与实践发展》对古典经济学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变迁予以系统梳理,同时结合资金流量表等宏观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各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宏观走向和发展趋势,包括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趋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和国际比较、国民收入分配与有效税率、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消费效应,最后从再分配的视角对各国政府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功能和效果予以解读。国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发展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客观把握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理论走向,是新时代创新和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原则。古典经济学创立以来,对国民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历经多重讨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古典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框架。工资和利润的边际生产力是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实现生产与分配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现代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基于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状态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和理论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在顺应经济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将在不断深化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认识中实现新突破。针对国民收入分配相关实证研究近年来依旧有着新的发现。21世纪初,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引发持续关注,而自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份额持续上升,增长幅度超过3个百分点,表明全社会要素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有所下降,并且以三个数据来源估算的劳动份额变动趋势基本一致。针对劳动份额的变动,按行业的分解结果表明,行业内劳动份额上升的组内效应大大抵消了增加值结构变动的组间效应,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份额的上升直接促进了全国劳动份额的提高。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增加值结构和行业内劳动份额的双重下降值得重视。按机构部门的分解结果同样表明,非金融部门的劳动份额上升是整体劳动份额上升的原因。针对住户、企业和政府的部门收入分配格局发现,2005年以来的十余年间,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份额下降明显,而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收入份额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与OECD国家相比,我国住户部门收入份额仍然偏低且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份额偏高,考虑国有企业的影响,进一步降低政府部门的生产税税负是未来提升住户部门收入份额的关键。
-
能源资本化及其市场支撑体系建设研究冯涛本书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产权理论为切入点,以资产定价理论为主线,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深入挖掘能源资本化的内部价值,完善能源资本化的定价方法,设计能源资本化及其衍生品的实现途径,并构建相应的市场支撑体系,为中国能源资源及其他资源资本化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操作依据。
-
珠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报告陈明祥,扎西顿珠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生态优先原则,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定日县独特的大生态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助推定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本书围绕加快高质量打造“珠峰”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借该品牌让更多游客走进定日。定日县将文旅产业作为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富民兴县的主导产业,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定日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珠峰”品牌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珠峰,从而走进珠峰,走进定日。本书编撰背景为,定日县是上海松江对口支援县,在定日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松江区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全县聚焦县委“1234总体发展思路”和“1 6经济总体布局”,定日县乡亲们捧起了生态“金饭碗”,吃上了文旅“珠峰宴”。2022年第十批上海援藏定日小组和广大定日干部群众一起,继续全力整合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激活定日文旅资源,开发新产品、打造新线路、拓展新市场,积极助力珠峰景区高水平建设。具体来说,本书分为总报告及珠峰文化旅游现状、珠峰文化旅游市场、珠峰文化旅游治理、珠峰文化旅游发展五部分。总报告对近年来我国珠峰文化旅游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主要立足定日县独特的大生态资源,探讨如何积极探索出一条珠峰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文化旅游现状部分,主要探讨了文创视角下珠峰旅游产业融合及开发、环珠峰地区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等内容。文化旅游市场部分,从旅游网络关注度、旅游市场调查与消费倾向、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网络文本研究、目的地品牌综合评价与提升等维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化旅游治理部分,从文化旅游体验模型建构、旅游安全预警信息系统设计与构建、景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交媒体与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化旅游发展部分,主要研究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短视频赋能旅游文化发展、区域产业多维发展等内容。本书通过学者们从多角度关注珠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珠峰生态和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更大产业价值,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
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罗浩轩本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转型实践,在理论上构建了观察中国农业转型总体性视域,从四个维度理解中国农业转型:一是中国农业要素市场化转型,即从过去对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计划约束到市场化解放的转型;二是中国农业工业化转型,即从过去劳动密集型的内卷化生产经营方式向土地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主产方式的转型;三是中国农业国际化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的农业产业向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四是强调当代中国农业转型始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书尝试回答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理论逻辑是什么、当代中国农业转型呈现哪些基本特征、未来中国农业转型前景如何、当代中国农业转型面临怎样的外部条件等关于中国农业转型的重大理论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胡林 编著本书共分十章,主要介绍了农业信息技术基础、农业信息GPS技术应用、农业空间信息基础、农业信息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工程、农业信息系统开发等内容。本书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征地补偿及收益分配制度研究陈莹本书首先介绍了我国征地补偿及收益分配政策演变,对全国31个城市2010~2016年征地过程中增值收益分配情况进行公平性分析。其次,测算不同区位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了解农户的受偿意愿,按照损失与补偿相一致,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确定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然后,从各主体意愿期望、土地增值收益贡献及风险分担额度,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再次,以罗尔斯正义论为指导,分析征地对弱势和非弱势群体的权益影响,同时结合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提出差异化的农户权益保护政策。最后,以分配纠纷诉讼案例为基础,分析征地补偿款集体内部分配问题。
-
都市农业学科群建设丛书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陈阜,王强 编著本书是编著者在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研究》项目,以及完成几个地方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项目基础上完成的。全书从四个方面阐述:一是从科技园区产生与发展着手,评价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背景、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并简要总结了园区建设的经验与模式;三是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能力建设与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四是介绍了云南红河、河南许昌、山西榆次几个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实例。本书可供从事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管理等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中药材种业发展与产业化实践黄璐琦,王继永 等本书共15章,系统阐述了中药材种业的技术现状、产业现状、产业化实践。第1章简述了中药材种业基本现状;第2章至第7章介绍了中药材种业技术现状,包括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中药材品种选育、登记与新品种保护,中药材种质鉴定技术,中药材种子加工技术,中药材种子贮藏技术,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第8章至第11章概述了中药材种业产业现状,包括中药材种业政策法规现状、中药材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情况、中药材良种繁育情况、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第12章至第15章阐述了中药材种业产业化实践,包括中药材种业企业发展现状与实例、现代中药材种业发展的产业需求和技术需求分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要求、中药材种业的品牌建设。
-
以虚拟的国家南国为案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编著;卢文林 等译“南国案例研究”是为那些农业政策课程学习中的参与者提供一个机会来培训他们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国家,这个国家存在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个国家的现实信息的基础,本书为参与者提供一组不同来源的文件和统计表格,要求参与者列出这个国家目前所存在的关键的政策和制度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任务是从利益共享咨询组中取得关键的投资建议,利益共享咨询组将会讨论南国减缓贫困战略文件中涉及农业的那部分。随着虚拟国“南国”按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设计的案例学习也在不断地改进。书中的材料包括培训者的注释,课程参与者要完成的工作的任务大纲,这个国家当前形势的背景注释,国家情况的一些列介绍,对这个国家的各种调查和研究结果的摘要,家庭预算,南国的主要公共机构的描述和自独立以来这个国家的历史。为了方便案例学习的使用者,书的县后怀附卜了终济和售制度术语的术语表。
-
本土全球化现象赵明德 编现今绝大部分关于创意工业的研究,皆集中于英国和美国的案例,但若只拿英美案例作研究对象,则没法了解其它地区创意工业的情况,原因是英美皆属于全球少数的文化中心,而其它地区大都处于非中心或边缘地位。处于文化的中心还是边缘,对该地的创意工业发展有极大影响。至于为什么有此影响及如何影响,则为本文的议题。本文集中揭示及界定一种在文化边缘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本土-全球化」,及分析此现象对创意工业的负面影响。研究的实证资料主要取材自当代中国的「傍名牌」男装。在过去15年,有关文化全球化的讨论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之中重要的论述之一。虽然这些讨论为我们认识全球文化现象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是仍未能全面解释文化边缘地区的复杂文化现象。这些讨论只是集中在五个全球文化现象之上,包括〈一〉全球化、〈二〉 本土化及「混杂」、〈三〉「全球-本土化」、〈四〉 跨本土及跨国界,以及〈五〉 超真实主义,而忽略了其它现象。本文讨论的文化现象-「本土-全球化」,亦被主流讨论所忽略。本文分析及界定「本土-全球化」的特色,会从五个我们已熟识的全球文化现象理论说起,笔者会把「本土-全球化」的现象从现有的五个理论概念中分辨出来、此等现象虽有表面的相似性,但「本土-全球化」不仅与该五个文化现象有基本上的分别,亦各有迥异的影响。「本土-全球化」的过程虽然包含该五个文化现象的部分特色,却并不会带来现有理论中所假设的对文化生产或创意工业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