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华尔街的污点(美)查尔斯·加斯帕里诺《华尔街的污点:华尔街股票分析师欺骗一代投资者的惊人内幕》记录了华尔街历史上最阴暗与肮脏的一幕丑剧,这桩美国金融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交易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股市繁荣时期,著名的股票分析师利用自己在中小投资者心中的权威地位通过发布虚假的股票等级评定和不负责任的分析报告,非法获利达数亿美元。而那些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 ——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却在纵容这些欺诈行为,为股市泡沫推波助澜,从而助长了那场影响波及数百万人一生积蓄的金融灾难。这桩公案得以昭显于世人,与《华尔街的污点:华尔街股票分析师欺骗一代投资者的惊人内幕》作者多年来对华尔街几个重要分析师的跟踪调查关系密切,正是该作者在《华尔街日报》头版的报道中首先公开了自己的调查结论,提出对几大顶级商业银行冲突性分析的置疑,从而震惊全美,并引至纽约州总检察长着手进行正式调查,最终使这桩历史上最大的诈财骗局大白于天下。现在,作者通过前所未有的近距离接触那些从未发表过的证词和文件以及对业内知情者的采访,将本案的更多细节公之于众,带读者走进华尔街高级投资公司的幕后,帮助投资者彻底了解那些所谓金融权威——“电信调查之王”、所罗门美邦公司的杰克·格鲁布曼,“网络女皇”、摩根斯坦利的玛丽·米克,以及“亨利国王”、美林公司的亨利·布洛杰特——欺世盗名的行径,揭示出这一惊人骗局的内幕以及华尔街的贪婪、狂妄和腐败。作者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并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提名。《华尔街的污点:华尔街股票分析师欺骗一代投资者的惊人内幕》的叙述打破常规,情节扣人心弦,视角独特犀利,是描写那场震惊世人的股灾的权威之作。
-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林文勋 等著本书名为《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撰著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目的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富民”阶层是在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它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长期以来,对于这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学术界一直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我认为,“富民”阶层是重新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关键性钥匙,应花大力气开展对它的研究。本书试图在挖掘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富民”阶层置于唐宋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唐代至清王朝这一历史阶段“富民”阶层的基本状况、“富民”阶层与基层控制、“富民”阶层与国家的关系、“富民”阶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透视这一阶层的成长壮大、社会活动,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个目的,是探索如何开展研讨式教学。英国教育家阿什比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商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
-
金融视角下的“康乾盛世”李强 著“康乾盛世”与以往的“盛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所谓“盛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封建“盛世”之中,正在孕育和成长着机器工业时代的各种因素。而与此同时,脱胎于旧的机体,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在地球的西半部蓬勃发展,生机盎然,它使得以往令人瞩目的中国封建“盛世”的辉煌黯然失色。我们今天研究“康乾盛世”,并非对其进行简单注解,或夸耀褒扬,而是通过被称为“盛世”的各种表象,深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清代康雍乾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盛世”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如前所述,“康乾盛世”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及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学术积淀深厚,研究领域广阔,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因此已经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的学术领域。关于“康乾盛世”及其时代的考察是本研究专题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我们仅能够在某些问题上展开讨论。李强《金融视角下的“康乾盛世”——以制钱体系为核心》一书,通过对制钱的流通、供应和管理状况的分析,阐述和描绘了货币在康雍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尹树国《盛衰之界——康雍乾时期国家行政效率研究》一书,则从国家行政的角度,探讨康雍乾社会的政治体制及其运作,进而揭示“康乾盛世”时期的某些基本特征。陈桦主编的《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以“康乾盛世”所处的康雍乾社会为重点,从更广阔的领域,以多维的角度,通过不同的侧面,考察和描述该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演变,其研究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基层社会等诸多领域。
-
第六帝国(克罗地亚)艾根·凯撒·科迪 著;曹泽枝、唐薇、才常慧、李志立 译十九世纪,欧洲有六大势力,大英帝国、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法兰西、奥匈帝国、俄国……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家族还有另一个显赫的外号,就是“第六帝国”。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二十世纪二战前的美国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应该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8世纪中期,其创始人是梅耶·阿姆斯洛·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后更名为梅耶·阿姆斯洛·罗斯柴尔德。他和他的5个儿子阿姆斯洛·罗斯柴尔德、所罗门·罗斯柴尔德、内森·罗斯柴尔德、詹姆斯·罗斯柴尔德、卡尔·罗斯柴尔德(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他们与当时欧洲各国的王室合作,大量运用政治权利攫取利益。通过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更是控制了多个国家的金融业。当时,欧洲大陆上的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都有罗斯柴尔德家族活动的影子。许多国家几乎都要依靠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合作,才能维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这个神秘的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对这个家族的成功评说不一,有人把它看作是犹太人智慧、财富、影响以及慈善事业的象征,也有人把它作为犹太人企业用金钱征服世界的一个活样板。本书作者根据历史史实,向世人还原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原貌,以“经济史”的叙述风格,混以政治和外交的史实,讲叙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崛起的过程,让人读来妙趣横生。
-
奥地利学派项后军《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考察了奥地利企业理论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它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具体从哪些方面推动了企业理论的研究等等,指出了它存在的某些缺陷和问题,初步研判了这一研究的发展趋势。并认为纳入了奥地利经济学精神的企业理论,对企业动态行为的某些特点可能会有更好一些的解释能力。更重要的是,《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不仅仅只是研究了“基于奥地利视角的企业理论”,而是分析了这一研究对奥地利经济学本身的某些推进,更从这一研究中发现了奥地利学派中此前未曾出现的一些冲突和悖论现象。据此,《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进一步地分析了这些文献本身所未能完全意识到某些深层次的问题,并通过经济思想史的比较考察,认为有些问题触及到了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因此,《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认为,一个力图“嵌入了”企业理论的奥地利经济学,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并需要更多地创新。《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的研究思路是,将目前这些庞杂的文献按其大致的研究方向加以分类,并从各个研究方向中遴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解读,然后再将这些研究方向体系化,理出一个整体上有着内在联系的逻辑进路,并在最后从既有的企业理论、奥地利经济学以及经济思想史三个方面来对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进行全面地比较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的结构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从当前企业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分析了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缘起和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然后分析了奥地利经济学与企业理论内在的理论渊源。最后则讨论了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及其理论基础以及《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第二章则是从奥地利的秩序与规则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理论。首先简单地介绍了经济组织的哈耶克秩序理论基础,研究了组织秩序和市场秩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不同秩序的规则的起源、演化和转化问题。其次,从秩序与规则演化的角度试图构建一个打破企业——市场两分法的企业理论,将企业从均衡的结果转化为一系列互相作用的过程。并研究了企业形成秩序(惯例)的过程,讨论了企业是否会因此而丧失其组织特征这一问题。接下来,讨论了朗洛依斯和卡尼夭等人基于秩序观对企业理论的研究。最后,则介绍了卡帕斯对奥地利秩序与规则理论的批判和反思,以及他据此提出的新的企业理论研究思路。第三章研究奥地利知识理论对企业理论以及对奥地利经济学本身的启示。在前面的几节中,分别简要介绍了近似于奥地利知识传统几种企业理论以及由奥地利传统引发出来但却是从主流理论角度对企业理论所做的某些研究。在第四节中,介绍了明科勒对不对称信息模型理论的批评以及对分散性知识的强调,以及分散性知识问题对企业理论以及奥地利经济学的挑战。第五节介绍了福斯对知识经济时代分散性知识对权威的挑战这一论断的反驳,以及福斯利用米塞斯的比较经济体制理论对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权威机制所做的辩护,以及对企业中导入价格作用等混合协调机制的批判。接下来,则通过对分散式知识和分布式知识的区分,进一步地深化了上面的论证。并认为这将不仅对企业理论而且将引发对奥地利经济学本身的一些定论的质疑。第四章讨论了企业的试验本质,因为,无论是第二章的扩展秩序还是第三章的知识理论,其实质都是在刻画一个不断探索的适应(试验)过程。因此,我们首先分析了当前奥地利企业理论对试验过程的研究意味着奥地利经济学对经济试验研究对象的转换。其次,比较分析了经济试验的定义和作用,并将组织经济试验与企业理论联系在一起。再次,我们提炼出了奥地利组织试验的产权理论基础。接下来,则研究了福斯为奥地利资本异质性理论建立的一个微观的基于动态的产权观的分析框架,以及它对企业理论的试验本质的关键作用。随即我们还讨论了企业的生产协调和组织创新的试验本质,并论证了企业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企业比起市场能更好地从事这样的试验活动。最后,我们将所有这些研究的j出发点或者说企业试验的出发点归结为企业家的判断作用,并论证了企业家判断仍然具有试验的本质,企业就是能更好地组织并实现企业家判断的试验主体。第五章中,我们论证前面的几章,其实都可以纳入到一个更为基本的市场过程——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理论背景中。首先,我们论述了市场过程中的企业家精神与组织理论的关系。然后,我们研究了在非均衡框架中,零交易成本假设下企业是否能够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奥地利的企业家理论需要一个企业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接下来,我们介绍了一个试图通过以市场过程理论为基础来整合现存的企业契约理论和企业能力(演化)理论的研究。最后则论及了一些其他的观点。第六章则是对奥地利经济学中一些无法归纳到前面的逻辑主线中的其他论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是米塞斯的人类行动学理论、奥地利的认知理论以及米塞斯在社会主义计算辩论中的观点(市场的参照系问题)以及拉赫曼的生产理论等。随后,我们研究了华人经济学家托尼·俞基于米塞斯的人类行动学和拉赫曼生产协调问题对企业协调(认知)理论的研究。接下来,我们研究了福斯对企业作为一种认知实体的研究。最后,则基于米塞斯的市场参照系理论对企业的限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第七章中,我们着重对奥地利学派的企业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性回顾,特别是对这一研究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较为深入客观的评价,分析了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中的某些特有的优势和局限性;第八章则从现有奥地利学派对企业理论的研究工作出发,反过来对奥地利经济学本身进行了重新思考,不仅讨论了企业理论研究对奥地利经济学的正面推动,而且还讨论了这一研究中出现的某些彼此矛盾之处以及部分文献在研究过程中与奥地利经济学某些定论产生的冲突,并研究了某些文献一边坚持其方法论立场,一边又对主流经济学做出令人意外的妥协、让步甚至“辩护”等在以往的奥地利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几乎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当前,现代企业理论经过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经过了交易成本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以及能力理论、知识理论等之后,现在正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和创新?而奥地利经济学经过了兴起、成熟、沉寂和再度的复兴之后,现在也面临着如何才能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初看起来,这几乎是两个毫无关联的领域,但正是这两个领域的结合,现在已成为奥地利经济学中近十年来最重要的进展和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较快,许多文献目前都还处于工作论文(WorkingPaper)的状态,涉及面既广且杂,很多研究思路彼此之间毫无关联性,所以至今这一领域尚没有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合以及脉络上梳理并能对其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客观评价与反思的文献。《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正是针对上述问题所进行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
经济思想史张林 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思想史》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经济思想史的内容,不仅阐述了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发展史,也囊括了两方正统经济学在各个时期的反对者,同时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思想史》注重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发展史,同时也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制度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激进政治经济学等当代两方非正统经济学发展史进行了梳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思想史》配备多媒体课件,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及有关专科院校经济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作为从事经济工作人士的参考用书。
-
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汪崇筼 著《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主要内容包括:徽州人迁徙两淮的年代可溯至宋代、科举业绩是有力的依据、对嘉庆《两淮盐法志》科第记录按语的理解、对《盐法志》科第记录的可靠性分析、以嘉庆《两淮盐法志》为基础的对比、徽商应是明前叶的淮商主体、徽商在淮盐经营中的角色定位和以明前叶事实为基础的讨论等。
-
宋史食货志补正梁太济,包伟民 著《宋志》就是这样以它记事的全面和富于史料价值,勾引起笔者把它作为宋代经济财政史的基本资料加以整理的兴趣。依据《宋志》记事的特点,笔者选择传统的笺证体裁用作整理的具体办法。整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笺其所出,即找出其史源。这也是《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宋史食货志补正(全2册)》主要用力所在。前已说明,《宋志》的直接史源是历朝《国史志》,凡有线索可寻者,《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宋史食货志补正(全2册)》也绝不放过指出其所据的这一蓝本的机会。但绝不局限于此。因为无论《国史志》还是《宋志》,究属三手以下资料,真正的史源乃史实本身,对史实的初次记载才是第一手资料。此等第一手资料,除了《宋会要》中也许有少量存留以外,今天已经很难搜寻了。《长编》、《要录》所载以及《宋会要》中的多数内容,虽然都不是第一手资料,但却远较《宋志》、《国史志》原始(部分以《国史志》修入者例外)。其所保留的第一手资料的面目,相对来说也就较多。因此,笺其所出云者,乃尽量找出《宋志》,进而找出《国史志》所据之较原始资料之谓也。一般的,通过注出其事发生的具体年月指明其出处所在;稍重要的,则节录关键数语以资比较。经此一番搜索,《宋志》中诸事的价值高下谅亦可以自见。在这方面,笔者虽不敢自诩业已穷尽,却的确已经竭力而为。二是正其错误。凡是依据较原始的资料,证明《宋志》确实错误的,一一予以纠正。于此,笔者尽量以实事求是的慎重态度自律,绝不敢以抉剔《宋志》错误的众多自期。若遇较原始资料与《宋志》存有差异,一般都首先从《志》文体例的要求,编纂者行文的习惯,以及语言、风习的变迁等方面,设身处地为之寻求合理解释,而不忙于轻率地辄下断语。在这方面,《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宋史食货志补正(全2册)》仅提出疑点和线索而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部分,就远较断言其误的部分为多。三是补其疏漏。仅限于《宋志》已经言及的史实而记述欠完备者,或相应的较原始资料中曾连类而书者。至于作为旧史体裁之一的纪传体史书中的食货一志,尚有哪些内容必须包括在内,或者作为食货志的某一分门或某一细目,尚有哪些史实必须予以概括,则一概没有列入“补”的范围。因为笔者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只是通过本《志》向读者提供有关宋代经济财政状况的可信史料或史料线索,而不是修订本《志》或向死者指点应当如何修订。何况今人的研究历史和古人的所谓修史,似也不是等同的概念。因此,不避所补未免挂一漏万之讥,谨为自己画地为牢如上。
-
自强之路叶宝园 著本书以江南造船厂140多年来历经的沧桑巨变为主线,试图把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兴衰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较完整的呈现了江南厂及船舶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常国良 编本书是一部全面透视上海近代商业教育发展史的学术著作。首先,它论述了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的萌芽过程,从教育史的角度印证了经济史学界关于“买办是中国第一代新式商人”的最新研究结论。其次,本书详细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近代商业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商业学校教育的特点、经验教训及其与上海商业近代化之间的互动。最后,本书以会计教育为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上海近代商业教育在全国的“领头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