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田培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收文章,皆为明朝经济史中的重要问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多年以来明史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问题,至今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只是着眼于参予,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二是明史范围内,人们尚未涉及,或者很少注意的一些领域,本人只是先走一步,作些尝试性的探索。
-
另眼看经典庞毅本书是《另眼看经典》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和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的界定,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的纲领、品性、基石,对中国古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巨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中国古代经济经典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同时也对中国市场经济之路如何健康运行进行了讨论。
-
两汉经济史科论丛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是陈直先生著作集《摹庐丛著》之一种,全书收有《两汉屯戍研究》、《关于两汉的手工业》、《两汉工人的类别》、《两汉工人题名表》、《盐铁及其他采矿》、《关于两汉的徒》、《汉代的米谷价及内郡边郡物价情况》等六文一表。此书对史籍很少记载的两汉下层民众和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与工作,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做了极有价值的探索。本书是秦汉手工业研究的基础性著作,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研究成果,在今天犹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
中国商业革命唐文基 编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商业革命,其体现是国内大宗商品原距离贸易发展导致国内市场最终形成,以及海外贸易的张。其时商业革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不过这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之所以未能完成,一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二是封建政权对商业的摧残压制,三是商业资本控制生产路经狭窄,四是没有发生资本原始积累。商业革命未能完成,不能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不过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非中国独有,荷兰也是如此。
-
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李德甫《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主题是明代人口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试图从人口截面,分析其数量、结构、地理分布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种人口变动因素引起的经济后果。认识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统一。因此,《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并非纯粹的人口史,而是有关明代的经济史。《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明代人口数量的历史演变。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明代各时期的人口数量。先讨论明代人口统计的对象、范围和方法。然后对明代官方文献中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根据上述讨论,进一步具体估计明代的人口数量、增长率、峰值及年代,展示明代人口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二章,明代人口的非稳定性结构。主要分析明代人口的性比例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些结构都表现出非稳定特征,这些非稳定结构都制约着明代人口的发展和生产发展。性比例的失衡,既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的结果,又是原因,而形成人口与经济的恶性循环:性比例失衡斗早婚、不婚→体质差→生产率低→收入少→生产、生活恶化→性比例失衡这样无尽头的过程。职业结构的非稳定性,表现为籍定军、民、匠等人户而使职业固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造成人口择业的困难,也使男耕女织基本结构难于解体。明代人口社会结构的非均衡性,表现为上层人口(非生产性人口)急剧膨胀,消耗国家财富;中间层(地主、商人等)群体的收缩,没有积累生产和经营资金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底层人口过大。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非稳定人口结构,从而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第三章,明代人口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明初、中、晚人口地理分布,是一种非均衡的人口分布状态,这种状态反映了生产、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非均衡性。迁都北平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错位,导致南北供求矛盾,北方政治中心的物资供应仰赖于南方经济中心的供输,造成持续的财政危机和江南重赋。长期的人口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对明代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第四章,明代人口地理与资源限制。这里,研究人口数量与资源(主要是土地)数量的关系,以及明代城镇、交通运输和商业在空间上聚散人口和资源的能力。首先,分析明代不同地区的户均土地和人均土地的变动,进行南、北对比和沿海、内陆省区对比,揭示人口与土地、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表明地狭人稠和地广人稀,都造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地狭人稠地区,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相对集中,家庭手工业得以发展,且作为缓解农业重赋的弥补手段产生,决定了其生产规模的狭小;地广人稀地区,家庭手工业发展受到生产率水平的限制。其次,分析明代城镇布点在空间上的密集程度与人口、物资流动性大小的关系。在局部区域如江南城镇相对集中,城镇之间的物资流动较快,形成空间上互为供求、相互交换的经济圈;但大部分地区,城镇布点稀疏,相互间的交换很困难。最后,分析明代交通运输在空间上转移物资的能力。明代以运河运输为主,海运、陆运为次的格局,是服务于官方需要、商业运输不发达的格局,运输工具和装载能力,如船,经历了逐步下降过程,物资在空间上的转移日益困难。山南向北的运河运输线犹如一条吸管,政治中心抽干了经济中心的血液,使明代经济不断收缩、萎靡不前。第五章,明代人口的非流动性与经济结构的封闭性。明代,在大部分区域,形成交通不便、剩余产品极少,与外界很少发生人口和物资流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单元。其内部的各种活动非常缓慢,表现出低效、慢速的特点,不能阻止劳动边际物质产品递减的作用。在江南形成连续的生产单元。赋役征银以后,促使农村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生产,但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所需要的经营规模、资金积累等条件不具备,在国家重赋和商业资本控制的双重夹击下,不断收缩;城镇手工业也由于同样原因,经营艰难,从业者少,难以吸收农村手工业者。这样,不能打破自然经济结构。政府施行不断加重的赋役政策,破坏了生产和经济基础,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曰益狭窄和艰难,他们的选择行为已日趋困难;政府的惟一选择,就是不断加重赋役,结果又进一步破坏生产,经济不断收缩,也造成人民生活、生产、税收不断恶化的循环。通过上述分析,结论是:明代人口的发展影响明代经济发展;明代失衡的人口结构制约着人口数量增加;自然灾害也制约着人口数量增长;明代城镇、交通和商业集散物资的能力减弱;明代所形成的与外界缺乏交换的牛产单元,其造血功能低下:政府制度、政策的缺陷,使得经济每况愈下;自然经济结构不易打破,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受不住外来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等的打击,十分脆弱。
-
宋代经济史讲演录葛金芳本书为唐宋经济史专家葛金芳教授讲授宋代经济史的课堂实录,全方位介绍了宋代经济的各种体制,旁涉唐宋社会情况。作者以自己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的研究成果为主讲内容,尽可能地保持了知识方面的前沿性和观点方面的创新性。
-
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的论文集。论文按中国民族资本航运业、外国在华航运业、轮船航运业的经营管理、轮船招商局和轮船与近代中国经济等五类内容收录。通过收录的15篇论文,重点体现作为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轮船航运业在近代中国出现后的发展演变状况,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些探讨,对于深化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实践与理论鲁鹏本书是关于研究“制度变迁主要流派”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改革的方式方法、新制度政治学、公共事物治理理论、关于渐进变迁、自生自发论、政治体制改革、十月革命理论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就业、利息的货币通论(英)凯恩斯 著;房树人、黄海明 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巨著。它问世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以其独到的“有效需求理论”与“乘数理论”,解释了生产水平倒退及失业率骤增等等传统经济学无力解答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每个人的资产甚至命运依然会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涨跌,通胀率、利息、央行货币政策中的任何一项不仅会影响我们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也将影响持有者选择投资时机的策略。而《通论》所论述的正是这些现代人不可不知的经济知识。
-
经济思想史(美)斯坦利·L.布鲁 等著,邸晓燕 等译典型、重大、知名的刑事疑难案件及其诉讼过程,能够从多方面折射出犯罪人的个体问题、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本书精选典型、疑难而为法律人和社会民众所共同关注的刑事要案名案进行研究,既具有专业的学术价值,也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数位作者从案情出发归纳和发掘问题,但在问题研究上又不完全拘泥于案情和案件问题,而是旁征博引,生发开去,深入问题,升华法理,从而使案例研究既有实践意义,又有学术价值。并且在案例研究之后,尽可能地附有案件的判决书、裁定书等司法文书,以备读者查阅和进一步探索有关问题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