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西方经济学朱明暂缺简介...
-
千里史学文存李伯重著《当代学术文库:千里史学文存》中文章的排列,大体依照文章所涉及的时代先后,同时也兼顾了所论的内容。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史(第1-4篇)、经济史(第5-9篇)、文化史(第10篇)、人口史(第11篇),此外是对经济史研究(第12篇)和妇女史研究(第13篇)情况的评论。不过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类”是非常粗略的,并非现行的狭义的学科领域。注意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详细讨论技术问题的第5、6篇论文会被归到“经济史”类中,而用了很大分量对唐代法律进行分析的第2篇论文则被算到“社会史”类中。
-
微观经济学批判余斌著凡是接触地一点西方经济学的人都听说过主流经济学这个名词,但是谁也没有听过主流数学、主流物理学,甚至主流历史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彻底成为了神学,而且还不仅仅是市场神学,应当称为现代庸俗经济神学。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读者可以找到“儿童读物”一词,它指的就是庸俗经济学。本书的结构是根据平新乔和哈尔·瓦里安的上述两本教材综合而成的。为了系统地批判现代庸俗微观经济神学,本书大量引用了这两本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批判的对象。而用来批判的利器,则是笔者曾经公开发表的并在本书中进一步明确的划分经济科学与经济学的三个逻辑标准,即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本书可以作为正反两方面的教材。一方面,可以使读者系统地了解现代庸俗微观经济神学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批判;另一方面则可以使读者系统地了解如何利用三个逻辑来鉴别庸俗的经济神学理论,如何科学地从事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而这一点正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大量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供的资料。
-
新编西方经济学周平海,王雷主编本书是根据应用经济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需要,同时也顾及到一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的需要而编写的。本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本书的体系结构较为完整,内容较紧凑,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部分则以《国际经济学》单独编写。在微观经济部分主要围绕着厂商如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和利益机制驱动下,进行资源配置这一中心展开分析,从中阐述了市场的供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等。2、在分析方法上,根据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在定性的分析上适当增长分析的内容,在阐述各种经济变量关系时,较多地采用一些数学模型和图形的文献,使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3、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本书适当增加了一些对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分析和评价。
-
西方经济学案例金雪军主编本书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介绍西方经济学。具体包括:微观经济学案例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供给理论、市场与价格理论等;宏观济学案例中的国民收入核算、总需求与总供给、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周期、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等内容。
-
执中鉴西的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苏中立,苏晖著片断:一经世思潮:曲折发展“经世”一词,首见于道家《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根据该书注疏的解释,经世是“典漠”、“典浩”、规则的意思。《后汉书·西羌传》中说:有人“计日用之权宜,妄经世之远略”。此处的“经世”,则有“经世致用”一词中的经世之含义,指出经世者不仅要考虑眼前的“权宜”之计,而且要有深远的谋略。祁隽藻在1859年为“有心经世者”张穆的《蒙古游牧记》所写的《序言》中说:“陈古文之书则贵乎实事求是,论今事之书则贵乎经世致用,二者不可得兼,而张子石州《蒙古游牧记》独能兼之。”“读史者得实事求是之资,临政者收经世之益”。这里将“经世”与“经世致用”并提,二者是指论今事之书,是就政治方面而言的。梁启超曾在一些论著中反复谈及经世和经世致用。他说:“所谓‘经世致用’之一学派,其根本观念,传自孔孟,历代多倡导之,而清代之启蒙派晚出派,益扩张其范围。”他既概述了经世致用观念之沿革,又说明了它的内涵在不断扩大。事实正是这样。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最早提倡经世致用的学者之一。他在世时,既将经世思想注人儒家经典,又周游列国,企望说服列国之公卿士大夫等上层人士按照《周礼》的模式去经世、救世。战国中期的孟子,表示要继承孔子、周公和大禹三位圣人的经世之业。《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载:“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虽为道家《庄子·天下》篇中所最先提出,但它更适合表达儒家的经世思想。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作《礼记》一书中的《大学》篇,提出了三个纲要、八个条目,就是宣传“内圣外王”的思想。三个纲要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内圣的功夫,即把人们自己内在的明德阐发出来;“亲民”则是外王的事业,即将明德推己及人,达到新民的目的;“止于至善”是说达到至善为止,也就是理想的最终实现与完成。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项属内,是教育人们做内圣的功夫;后三项属外,是推己及人,成就外王的事业。内圣外王、三纲八目,可以说是历代儒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其终极目标在外王经世。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从西周开始,官学中开创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办学传统;春秋中后期兴起的私学,也是“学而优则仕”,为社会培养参政的人才,即使是不能参政的平民百姓,也要学习政务的管理,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以天下为己任,目的都是为了天下。所以当时还没有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避世情况②。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主张经世,诸子百家也都主张经世。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在《墨子》一书的《尚贤》和《兼爱》篇中把尚贤、兼爱与政事、治乱、贫富联系起来说:“尚贤”为“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兼爱”为“天下之治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道家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愿过问政事,实际不然,在《庄子·天下》篇中,不仅主张明发“内圣外王之道”,而且力图“周行天下,上说下教”,“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以达到“救民”、“救世”之目的。经世致用思想虽然在上古时期就产生了,而且一直延续不断,...本书前言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走出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变,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转变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在这由旧到新的转变过渡时期,充满着旧学与新学的冲突和擅变,而由旧学走向新学,即由固有的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转变为在会通中西之学的基础上创造的近代新学,其中介和桥梁则是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用?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学术思想的方法和学风,有的说是一种崇实学风和价值取向,有的说是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有的说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有的说是入世价值取向和治体或治道以及治术等等。实际上,经世致用是指面对现实,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运用古今中外之学为当前现实服务,力求实事求是的一种人文精神和学风。它具有时间上的当代性、内容上的实用性、学术上的综合性、致用上的广泛性等特点。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古代形成的,初与天文相对而言。《周易·贵卦·象辞》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文即指自然,特别是观察天象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又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即指文明,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变化,为天下创造人文文化。人文与天文是紧密联系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并不断延伸,经世致用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经世致用,不仅可以完整地理解中华人文精神,而且可以使其发扬光大。经世致用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却在明清两朝,并且经历了一个“之”字形即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它在明末清初兴起,在清乾隆、嘉庆时沉寂,又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开始复兴。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和复兴,表现在诸多领域,主要是经学的经世致用、史学的经世致用和经世文编之风。经世致用在传统旧学与近代新学之间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并成为人们追求和实现近代化的内在动力。这是由经世致用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国处在由中世纪走向近代的社会转型这一根本条件所决定的。由于经世致用的需要,不断吸收和扩大西方的近代文化,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模式,从而出现了旧瓶装新酒的中国早期新学。20世纪初,经世致用思想仍在延续。之后,逐渐低落下去,但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却继续遗存,并得以弘扬。它的入世精神、爱国精神、求实精神、开放精神和革新精神,转换成近代的人文精神,使其具有时代特色,保持其青春活力,成为我们今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动力。
-
解读诺贝尔经济学大师陈桂玲,娄岩著现代经管系列。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为纪念一代科学宗师诺贝尔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36年,共有55位经济浓大师获奖。2004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又把这项殊荣授予了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Finn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
海上山东张彩霞 著山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自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山东沿海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传统。自清代以来,山东沿海地区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中心,不断引领山东全省向海洋时代迈进。本书通过考察山东历史上的海洋社会经济传统,探讨山东沿海早期现代化的内在动力。纵观明代以后山东沿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主导趋势是从陆地走向海洋,从传统走向现代。这种本土海洋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结合,对于理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
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何信全著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为西方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论述之一。哈耶克溯源于古典自由主义之自由概念,并根据现代知识发展,重建自由主义理论,进而据为评估当代人在之政治生活。此一自由论述尽管受到经济学上市场机能概念之启示,然而哈耶克并不局限于人类经济生活领域,而是以全幅关照人生价值之开阔视野,来思考人类的自由前途。他根据哲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广泛的知识向度,透视当代人类自由问题,形成独创性的自由理论。哈耶克的自由理论,特别强调人类社会内在自发形成的秩序,足以使自由、法治、市场机能在社会均衡之中不断创新,不断演展绵延,形成最能孕育深刻人文之长远的自由文明传统。此一自由论述,颇多精彩深邃之处。本书作者何信全,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长期研究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并进一步探索自由主义与东亚儒学传统之间复杂的理论关联,有相关论述发表。
-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缪代文等编本书为配套辅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