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明清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王瑞平 著明清五百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从昌盛到苦难的时代,既有大明帝国的辉煌,也有清朝康雍乾三代的盛世,中华民族在闭关锁国的时代里完善着自己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小农经济,中国的传统农业两千年来几乎以一个模式重复着,从史书记载和考古情况来看,中国社会的制度模式、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多大转变。《明清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现代社会发展的线索,探究明清兴衰的原因,总结历代改革的经验教训,以期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张侃 著本书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制度要素为焦点,利用晚清民国的官方债务档案、报刊资料、各国外交档案,梳理外债制度谈判、签订、偿还各个实务性环节具体内容,结合近代社会转型的复杂演变,分析外债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晚清财政危机与外债出现,洋务与外债制度的初步形成,外债合同的规范化与债务抵押体系的形成,国际格局巨变之下的外债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外债整理和外债管理制度的近代化,近代外债制度的终结。将这些演变趋势与中国近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相联系,讨论分外债制度与民族-国家的建设、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
中国古代城市产业发展思想研究柴毅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城市产业的发展也较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当前城市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较多关注现代化而很少关注城市产业的历史演化脉络。这是本书的写作初衷。城市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代表,城市产业又是城市经济的代表。城市产业始于“工商食官”的破产,沿着三条路径演化:1.传统三大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内生演化,通过产业内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产业组织“市场化”,通过意识内省,在朝廷的行政约束下处理政府和产业主体的关系。3.产业政策的“服务化”,通过政策理论化,处理政府行为和经济思想的关系。城市基础产业的内生发展带动城市空间的扩大和人口的集聚,衍生出多样化的产业格局,产生“资源导向式”“政策拉动式”“市场推进式”“引致需求式”的发展路径。
-
1919年的中国梦孙中山本选题采用本社新版《孙中山全集》所录为底本。全书正文前有《导读》长文一篇,文字篇幅几乎与《实业计划》正文相当。《导读》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本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孙中山创作本书的思想根源,概述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价值,揭示了孙先生的远见卓识与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以及本书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对现实的启示等,并附有大量插图资料。《实业计划》正文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自序讲作者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篇首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第1计划至第3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且以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四计划是铁路计划。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由于当时作者和译者使用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注释者对正文加以注释,消除了语言上的疑问和障碍,方便了普通读者的阅读。
-
长芦盐业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海盐博物馆为推动长芦盐业历史文化研究,扩大对相关研究成果和长芦盐业历史文化的宣传,由河北海盐博物馆举办的“长芦(沧州)盐业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25日至27日在长芦盐发源地河北省黄骅市举行。本书筛选与会专家学者论文及相关文章20余篇结集出版。其内容主要包括长芦盐业文化演进史、长芦盐场迁移合并及长芦盐业文书考据等方面。这些研究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学术界对长芦盐业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内容和新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赵秀山暂缺简介...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魏宏运 著晋察冀边区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建立的早期一块根据地,一直享有模范根据地的荣誉。从它建立伊始,许多学者就研究它,近年来,愈受史学界的重视。本书是专门探讨晋察冀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问题的,在时间上,叙述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本书是在财政部科研所组织、指导下完成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使撰写建立在坚实内容的基础上,使读者清晰地领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发展的路程和来龙去脉。
-
历史上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金融现代化刘志英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为日军所占领,中国金融业*集中的东中部地区大部分沦陷,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随着国民政府西迁与抗日根据地陆续建立,中国现代化金融业从东部转向了西部地区,开启了中国西部金融业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本书从现代化视角入手,展现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及抗日根据地金融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试图探寻中国西部和抗日根据地金融业在逆境中如何趋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轨迹,探讨国民政府与根据地政府金融改革的举措得失,以及金融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金融管理等寻求历史的启迪。
-
日元的诞生(日)三上隆三 著日本自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加入国际社会以来,货币制度一直是以日元为基本单位。日元,诞生于大约一百多年前的明治四年(1871年),除了具有日本国内货币这样的性质之外,同时还兼具有国际货币的性质。因此就产生了与其他国家货币间的比价,而比价是一个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资格证书,是与国际社会进行交往的重要条件。自日元诞生以来,不仅在日本国内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变迁,在国外作为加入国际社会的资格证书也经历有不同的比价变化。因此,对一百多年前的日元的诞生过程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日本近代货币体系的建立过程,而且也有助于认识当今的日元是如何迎合世界经济金融的变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