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 著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书记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
-
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陈锋,魏文享,倪玉平《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财政转型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研究”“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近代中国工商税收研究”三个课题组的中期成果,由第一届财税史论坛论文结集而成。《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共包括财政转型、税收变革、财政与社会三个方面27篇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中国近年财政史研究的新成果,值得关注。
-
港口 城市 腹地与山东区域经济转型研究陈为忠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本书系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港口—腹地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丛书之一。主要研究近代山东港口腹地的演变情形及区域经济转型过程,重点把握烟台、青岛、威海、济南、潍县、周村、龙口等商埠的开放过程及工业结构转型进程。
-
经济区的形成与绩效方书生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既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从空间的视角可以观察到时间维度上被平均以至于忽略不见的地方性差异以及其背后的空间资源配置形式与内容。本著尝试从近代中国最为活跃的二大经济区的形成与绩效的角度,从空间力量的层面来考察、比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空间资源配置的进程与特征,并进一步讨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空间经济秩序及其效应与机制。在当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历史上所形成的,尤其是近代时期所形成的经济空间不平衡,探究这一空间属性因素的起源与演化,是理解中国特色经济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助于从时间维度上拓展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
-
改造与拓展徐智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本书以相关典籍史料、档案史料等为基础,论述了1927—1937年南京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史有据,充分运用图表等阐述史实,条理清晰,论述合理,有利于读者了解1927—1937年南京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
天津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研究樊如森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本书全面考察了北方首城天津的区域经济定位问题。发现1860年的口岸开放与此后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互动网络体系的建立,在天津经济的全方位崛起历程中,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它不仅奠定了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龙头的坚实物质与社会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和西北东部地区,由传统农、牧业经济向市场化工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而1960年之后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大陆的全面实施,则严重禁锢了天津与腹地经济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应有活力。进入新时代,切实科学定位和充分发挥港口城市天津在华北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真正疏解和中国北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张珊珊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本书以1862—1936年作为研究的时间断限,在港口—腹地研究框架中,探讨沿江口岸在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中的独特作用,结合茶叶、桐油等详实的海关统计数据,分析汉口在对近代中国中西部广大地区所产生的重大经济影响。
-
口岸—腹地张永帅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对外贸易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重要因素,作为边疆省区的云南亦是如此。《口岸—腹地:对外贸易与近代云南经济变迁(1840—1945)》一书以“口岸—腹地”的视角,描述蒙自、思茅、腾越等口岸开放后云南经济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与对外贸易的互动关系。本书认为近代云南经济变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是近代“沿边型”现代化模式的典型区域,走的是一条资源主导型的现代经济成长之路;对外贸易促进了近代云南经济的发展,“口岸—腹地”是影响对外贸易与近代云南经济变迁的空间机制。本书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港口—腹地与近代经济转型研究丛书”之一种。
-
保险的起源与繁盛易行健(沈健) 著本书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及不失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叙述中国保险的历史。全书总体上用编年体的体例、以时间和年份为主要叙事轴,用素描笔画勾勒历史的框架线条,充实以事件、人物的场景描绘,以现有史料中有关保险的记载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境况为背景做横向延展,努力使保险历史呈现出透视立体成像,数码镜头扫描式记录和展显保险的历史过程。行文力求精准而通达易解,保险专业的读者可以作为正式的参考书,保险的从业者可以作为掌握了解行业历史的参考资料,业外读者可以作为具有故事性的历史读本在枕边或旅途中阅读,分享讲述者的历史解读和世界认知,在宽松的聊天式文字交流中,把严谨的历史认真地学了。
-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马德斌 著,徐毅,袁为鹏,乔士容 译《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内容分为五篇,共计九章,另加导言与结语。第一篇包括四章,旨在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分流问题作一个长时段的分析与诠释。第一章探讨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与朝代更替的历史演变,第二章分析清代的财政体系与国家能力的关系;第三章探讨中国传统的法律与政治体系及对中国传统商业与金融组织的影响;第四章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检讨19世纪至20世纪间中国货币体系的特征。第二篇共有两章内容,是对大分流问题的实证分析,这两章内容都是根据实际工资、身高、计算能力以及识字率等众多指标及数据,运用计量方法,系统比较中国、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活水平。此两章均与多位学者合作,在此致谢。第三篇则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个案,转而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化问题。本篇从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估算出发,然后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20世纪初现代上海成功崛起的制度因素。第四篇的两章内容集中探讨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与日本在养蚕业与缫丝业方面的不同发展历程,以此透射中日两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命运。第五篇收入我的两篇书评,分别评论了两本有关大分流论述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