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民国时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颜昌盛,汪睿 著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发行的《乡村建设》,集合了民国时期学术界对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观点,是民国时期专门研究乡村治理问题的一本刊物。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创新,运用史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回顾、分析、解剖并评价了《乡村建设》所反映的乡村治理思想,以期对当代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思想借鉴和启示。
-
维新中国王曙光,王丹莉 著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三部曲系列著作(包括《维新中国》、《计划中国》、《复兴中国》)的第一部,其宗旨是从宏观的经济制度变迁史的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七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探索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梳理。本书以系列专题的形式,对新中国的经济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与演变、新中国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与结构演进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解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模式的内涵与争议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从“制度-目标-路径-文化”四维视角全面剖析了新中国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
回想十年[日] 吉田茂 著,徐英东,田葳 译本书为原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对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十年的记录。主要记录了日本战败后,从1946年5月到1954年12月,吉田五次组阁的近十年时间的历史事件。吉田政权,诞生于战后初期百废待兴的动荡年代。本书从吉田的个人角度,详尽地记录了他本人“躬逢其盛”,亲自参与并见证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对日本战后复兴道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但总体而言,由字里行间更多流露出的并非是文学上的趣味,而是政治家所独有的理性、坚忍、实干和勇气。
-
海南金融发展史本书编写组 编本书是一部系统讲述海南金融发展历史的著作,在海南金融历史研究中,将改革开放40年这一历史进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海南金融发展的六个阶段:改革开放:金融业恢复发展期(1978-1987年)、建省办特区:金融业发展亢奋期(1988-1992年)、宏观经济调控:金融业发展阵痛期(1993-1997年)、危机处置:金融业重建与再造期(1998-2003年)、进一步改革开放:金融业稳步上升期(2004-2009年)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金融业发展机遇期(2010-2017年)。2018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本书既是对过往经验与教训的思考、总结,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留存。
-
沙特公司[美]埃伦·R.沃尔德(Ellen R. Wald) 著经济发展和能源密不可分,在众多石油大国中,为何只有沙特阿拉伯如此富有?严格遵循文化传统的沙特阿拉伯如何解决现代与传统的碰撞问题?20世纪30年代,沙特阿拉伯人目睹美国石油商人“从天而降”,前来寻找工业世界中*具价值的商品。当时的沙特阿拉伯仍然保持着几百年来的固有的状态,然而,沙特人已经想好了策略,他们要用“上天赐予的礼物”将沙特王国逐渐转变为世界强国。在这些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它给这个国家的统治家族——沙特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成功与影响力。 一个多世纪以来,沙特家族通过精心制定的策略和有预见性的合作,持续追逐着利益与权力,从沙特王室卑微的开端和美国人从8 000英里之外冒险提议的*项石油企业计划开始,到今天沙特王国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面临全新的变革。《沙特公司》揭示了沙特王室权力交替、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深谋远虑,以及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全球扩张等重要历史事件背后未曾公开的细节。如今,沙特家族及其家族产业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正在筹备其*具野心的一次行动——将公司上市,一步步走向全球投资大国之路。
-
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安文华,罗哲 编《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9)/甘肃蓝皮书》深度分析了2018年甘肃经济运行情况,科学预测了2019年经济发展趋势,重点剖析了甘肃经济发展中的深层问题,认真提出了促进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对策建议。特别对新时期甘肃省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甘肃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甘肃工业竞争力以及重要主体功能区产业布局及变动等诸多战略问题、经济难点与热点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9)/甘肃蓝皮书》在内容结构、重要观点和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体现了专家视野,突出了应用价值,具有超前性、专业性和学术性,适宜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界人士阅读。
-
中国西南铜商经济纵横谈杨德昌 著《中国西南铜商经济纵横谈》包括铜业精粹、马帮运营、会馆兴衰、手工掇实、京运拓视五大板块的内容。首先从工艺技术的角度,深入探究清代在中国大西南滇川黔结合部的铜银产业带上铜料加工运作、生产制造的具体流程,力图提供较切实的历史信息,让人们更近距离地体验这些工艺技术的历史具像及其在铜商经济文化中的社会价值。其次还探讨了铜商经济的发展;从会馆的兴起与会馆的衰落两端入手,论述其人文际遇、潜在意识与社会存在等深层次原因,填补一些对我们生活的“会馆之城”认识与研究中的空白。
-
国家、经济与大分流[荷] 皮尔·弗里斯 著,郭金兴 译该书从全新的角度讨论了世界经济史上*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即历史上的欧亚经济大分流。 作者开篇率先梳理了历史学家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同意东西方相似论或亚洲优越论。对于近些年来引起众人颇多关注的加州学派,作者也持不同意见。在加州学派看来,西方率先开启现代经济增长进程是因为欧洲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资源,放宽了资源约束。与此相反,作者以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中国为例,从政府收支、财政和货币体系、官僚体制、军事与经济政策、国家的形成与建设等角度,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认为,清朝时期中国羸弱的国家能力和低效的财政货币制度及官僚体制等导致国家无力支持经济发展,这才是导致清朝无法开启现代经济增长历程、东西方经济大分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书对我们理解全球经济史,尤其是东西方大分流提供了重要启发。
-
购物凶猛孙骁骥 著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
15—19世纪中国货币流通变革研究张宁 著本书是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十六至十九世纪银、钱流通地位的演变”(批准号11YJC770083)结项报告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研究15—19世纪的中国货币流通问题,从银钱并用币制的形成与演变出发,探讨银两、铜钱两种货币流通地位的变迁,以及18世纪中叶以后机制银元和私票对银钱并用币制的影响。创新之处在于使用大量第一手货币史料,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这一时期货币流通的区域差异及变化,以及当时人使用货币的具体方式,对“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金融史成说提出质疑,并将银钱并用币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