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
-
现代增值税制度郑少华本书以提升地方政府财政回应性为解决思路,以地方居民的需求导向为视角,系统探讨了地方财政回应性基本范畴,深入论述了地区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等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并利用省级和地级财政数据对我国地方政府回应能力进行绩效评价,力求揭示影响财政回应性提升的因素和作用机理,以推动地方政府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供给,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熊曦本书为新发展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即站在新发展理念的新高度,深入分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与高质量城镇化的契合之处,剖析协同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的机制,借助时空分异分析的相关方法分别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生态环境、开放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与高质量城镇化存在的差距,剖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的协同推进策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科学建言。
-
技术集成能力作用机理及演化提升研究郭亮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高速发展,企业创新模式由以往对单一要素的识别依赖转向为对多元创新资源的整合匹配。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原有技术系统构架更新,完成整体性能系统化提升已成为当今企业克服资源稀缺障碍,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技术集成能力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技术资源的识别选择和整合运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满足企业技术系统需求的一种特殊的动态能力。虽然目前技术集成这一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并得到普遍认可,但相比日韩、欧美等国家在技术集成上所取得的实质性技术跨越,我国企业技术集成的整体效果并不显著。以往研究大多将技术集成能力视为集成创新内化能力而谈及,缺乏对其本质属性与理论机制的系统化研究,使技术集成能力的培育及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导致企业集成创新效果不显著,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驱动的实施。鉴于此,本研究以技术集成能力作用机理及演化提升为研究核心,全面构建技术集成能力理论研究框架,对技术集成能力的内涵、构成维度、作用机理、演化机理、评价及提升策略等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探索技术集成及其能力理论的内在规律,完善技术集成能力理论体系,丰富和拓展创新理论与方法;引入生命科学模型解析技术集成能力的形成“黑箱”,阐述生命各阶段的能力特征,分析能力的演化动因和演化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生物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内涵。同时,阐明技术集成能力对集成创新的作用路径和作用程度,揭示技术集成能力的演化过程及演化机制,提出技术集成能力的提升途径及对策建议,有助于企业识别关键创新驱动要素,突破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规范企业集成化管理流程,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对策。
-
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效果及其保障治理机制研究余军党的二十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高附加值、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增长方式。确保社会各阶层、群体能够均等地获得生产要素、公平地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进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目标。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金融市场能否服务于所有个体,是否设置了各种歧视性的门槛,决定了各层次群体是否具有均等的获得要素的机会。包容性经济增长倡导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发展普惠金融被认为是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此,本书首先对比了中美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普惠金融发展历程,总结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价值导向的制度差异。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考察了普惠金融发展在两国收入分配、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和就业三个包容性增长维度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普惠金融属于一种非均衡、高效率型包容增长模式,该模式导致金融泛化严重、社会与家庭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中国的普惠金融属于兼顾结构均衡的弱型包容增长模式,该模式经济效率偏低,但却是符合本土国情和长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最优选择。然后,本书深入探讨了两国普惠金融经济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体制原因,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最后,提出应巩固和改善我国的结构型普惠金融模式,就构建以支小支农为重点金融服务体系、开拓农民理财增收渠道、建设农村非财务征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总之,中美作为两个具有鲜明发展观的国家,有着各自发展普惠金融的出发点、运行手段和保障治理机制。通过对比研究可借此探讨“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大发展形态下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模式的运行差异,以及不同经济体制所构建的保障机制的异同,为世界上正在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的借鉴与参考。
-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22年第1期黄少安本书主要选取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杂志社主办、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承办的“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2019)”上的部分主体报告内容。《制度经济学研究》已经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中国台湾?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www.ceps.com.tw ),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收录来源书刊。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指南秦立建,廖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存在天然联系。公共部门是专业重要的就业领域,“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专业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本书试图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精神、国家情怀、法治意识以及公共伦理为目标,探讨专业基础以及核心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设计,突出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直面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国情教育。本书结合大量案例以及地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公共治理实践,为学生构建思考问题的情境,在讨论和矛盾中引出当代大学生所遭遇的认识误区、思想盲区,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胡安军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工业绿色转型在区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同时,也在大力倡导创新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本书以中国工业绿色转型为研究出发点,分析工业绿色转型的实现机制。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原理。研究发现:①中国工业结构绿色转型呈波动式上升趋势,阶段性和区域异质性特征显著;②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效率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区域技术创新强度和工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③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工业结构清洁化转型;④环境规制与工业结构高级化转型间存在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工业结构高级化转型。本书的研究对于中国区域制定、实施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政策,促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进而实现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
晚清《公司律》对中国早期工业化影响研究盛小芳已有研究对晚清《公司律》的实施效果褒贬不一,本书通过研究认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即《公司律》的实施效果存在地区差异性;少数地区的显著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不显著并存,导致平均效果式微。史料分析发现,在通商口岸地区,公司律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在其他地区则较微弱。这个研究推论得到实证检验支持。《公司律》在口岸地区效果明显的原因是因为口岸地区的非正式规则环境和活跃的国际贸易盈利机会促进了《公司律》发挥更积极的效力。本书的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公司律》的实施效果及背后的形成机制,同时也用中国案例回应了学界关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理论研究。
-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王海英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三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三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三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三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
-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徐赟 著书稿重点分析了中国关税水平和产业结构,贸易限制和关税有效保护程度,探讨了关税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本书共分为六部分,章关税综论;第二章中国关税政策现状;第三章关税与贸易限制理论;第四章关税与有效保护理论;第五章关税与收入分配理论;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书稿针对宏观和产业两个层面高质量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关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各指标间相互比较、相互印证,数据丰富详实,对关税体系给予更为全面的分析。从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从关税对消费者福利和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两个角度,实证分析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