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
-
研究生学术研究价值取向中的意识形态盲区研究毋改霞 著本书立足于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探索性地分析了研究生学术研究价值取向中的意识形态盲区问题,反映出当下部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方法论意识的薄弱与研究立场的不明,长此以往,会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与科学化发展,阻碍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繁荣。基于此,本书从教育学的角度重点分析了研究生学术研究价值取向出现意识形态盲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引导研究生学术研究走出意识形态盲区的策略。本书对研究生学术研究价值取向中的意识形态盲区问题的研究,其实质是在探究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旨在为高校德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马红梅著本书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聚焦新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问题,从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等内生资本角度考察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市民化能力,并从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提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与具体措施。以期提高转移人口自身综合能力,有效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稳定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
-
史志宏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组编本书共选编了12篇史志宏的中国经济史论文,基本可以代表作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风格。所选论文按内容区分包括五个研究主题。其一,清代摊丁入地问题的研究。其二,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研究。其三,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及调查数据的研究。其四,明及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研究。其五,财政史研究。
-
上财商学评论海派商学研究会本辑的主题是“城市美好”。全书四个板块:“海派观察”中,徐飞教授提出守正创新打造海派商学,吴志强院士阐述智能城市与美好生活的城市规划理念;“商学访谈”中,孙铮教授聊起商学院要培养一批士魂商才,凌云总经理谈论了云端书店的实力进击,范凌CEO介绍了特赞的成功跨界创业,刘涛馆长展望了中国城市博物馆的发展和未来,蒋烁淼创始人谈及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知行合一;“人文金融”中,朱浒和杨嘉熹论述了早期蒙元金银钱币与思路中外钱币恩华的交融,杜佳峰阐述了中世纪城市银行与国际政治金融学;“预想图”中,魏航教授受深度解读CHATGPT对未来教育和城市发展的颠覆力量,吴甘沙工程师已城市规划师的角度迎接无人驾驶时代,陶学臻老师解释了移动支付的商业化和生活化,王佳希回顾了近20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创新之路。
-
国际规则与国有企业改革 石颖 中国言实出版社石颖国际经贸规则正处于深刻变革与重构过程中,在美欧、OECD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下,有关国企条款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经贸规则当中的重要议题,并对我国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产生新的挑战,如何转危为机是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国际规则中的国企条款既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客观要求,更是未来中国以不同所有制公平竞争为政策重点的现实需要。本书立足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背景下,对管理学和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有关国际规则中的国企条款进行理论溯源,总结国际规则中国企条款的演进脉络,挖掘主要国际规则中国企条款的规范性要求和背后逻辑,基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的现实情况,展开中国国有企业在政府补贴、市场准入、融资优势、信息披露等方面与国企条款相容情况的客观评估,尝试提出符合“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国有企业应对国际规则中国企条款的政策选择。
-
劳动禀赋时空异质性与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吴方卫,康姣姣,闫周府劳动力转移和种植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这两个问题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业生产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轨迹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禀赋变化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逻辑,揭示要素替代如何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总结种植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律,借此判断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未来发展走势,探明结构调整的潜在空间和路径选择。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主要农产品生产向适宜地区集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政府强化涉农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杨斌 著本书通过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的研究,致力于探讨如何构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利率走廊系统。绪论从宏观经济背景出发,阐述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介绍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章介绍了利率走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回顾中国直接信贷控制和间接数量调控的发展历史,总结数量型调控框架的几个主要特征,说明数量型调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向新的调控框架转型;第三章探讨了国际货币政策实践经验借鉴,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特征,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利率走廊调控经验做法,总结顺利实施利率走廊调控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我国当前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具备的条件和存在的障碍因素;第五章从货币政策调控终目标的确定,基准利率和政策利率的选择,利率走廊区间的设定,准备金制度的选择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我国利率走廊调控的目标模式;第六章以我国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目标路径为基准,从利率走廊调控框架的利益诱导机制、预期引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个方面对构建有效的利率走廊调控提出对策建议;第七章对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
-
面向成员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王迪随着供应链中各成员能力优势的不断分化,具有资源和信息优势的企业逐渐转型成为服务集成商,擅长于从事基础服务的企业则成为功能型服务提供商,上下游协同努力实现价值创造,从而形成了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客户”。不同于传统的运作管理研究,从行为运作管理的角度来看,决策者会受到个人与社会偏好的影响,做出“满意”而非“”的决策。本书基于对服务供应链和行为运作管理领域的系统综述,通过构建确定需求下的服务供应链订单分配、不确定需求下的服务供应链订单分配、服务供应链中的数据价值转化以及服务供应链中的绩效管理等四种典型的决策场景,分析相应场景中关键行为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可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契约机制,终形成基于成员行为识别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方案与建议。
-
移动社会化网络中消费者圈子意识与信息搜寻行为研究金虹 著《移动社会化网络中消费者圈子意识与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基于社会影响理论,通过质化和量化研究的方法探究了消费者圈子的产生路径及圈子意识的结构维度,对移动社会化网络中的圈子意识和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揭示了移动社会网络中消费者圈子意识受何种影响并经由何种路径、如何影响信息搜寻行为的规律,挖掘了消费者圈子意识在信息搜寻行为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丰富了移动社会化网络中的圈子意识与信息搜寻行为理论,同时为企业有效开展移动网络营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对互联网治理提供了有益建议。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产能合作风险研究孙泽生等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成果,结项等第为“良好”,20余篇阶段性成果发表在《Resources Policy》《经济管理》《国际贸易问题》等学术期刊上。全书以“一带一路”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进入微观企业生产函数并显示为“优势”和竞争力为逻辑起点,以倡议关联的区域公共产品有效性风险,以及给定公共产品供给条件下企业的国际产能合作决策和风险防范为递进逻辑展开研究。通过区分包括运输成本、(政治)关系治理、投资信号等正向区域公共产品和域外竞争所对应的负向区域公共产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不同的区域公共产品对中国和沿线国经贸往来和企业倡议响应的差异化影响机制,把复杂的大国博弈和多层面的“一带一路”合作统一纳入到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效应的分析框架中,可以精准地捕捉现实中“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性风险问题提供了答案,对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面影响具有重要政策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因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个政府、产业和企业多维互动、要素互补嵌入、趋向互利共赢目标的新范畴、新实践,本书从理论上突破以企业所有权为聚焦的传统国际投资理论,全面考察在“一带一路”情境和外生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条件下,母国企业将其“优势”与东道国“资源”和“风险”进行适配、实现优化国际产能合作决策的机理。本书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工具并结合企业管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扎根于中国具备国际产能合作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全面地实证探索中国企业“优势”、沿线国“资源”、国家“风险”以及企业对“风险”的认知和反应机理,既为政府的政策优化和精准发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国际产能合作的主体——企业提供应对国际产能合作风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