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
今我宁夏李东东暂缺简介...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梅村小河五号墓地坐落在一座小山包上,墓地放置许多牛头、公羊角,墓内随葬公牛角和公羊角,有的墓多达26个,木棺用整张牛皮或羊皮覆盖,表明墓主人生前以畜牧业为生。墓地中心一座女性墓上构筑了原木结构的“享堂”,充分显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墓葬与克尔木齐墓地一样,分族而葬。每个家族墓群之间用木栏杆隔开,墓前立有与人等高的木雕人像,墓内随葬木俑,其功能分别相当于克尔木齐墓地的石板坟院、墓地石人和随葬石俑。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犍陀罗艺术在中亚本来是一种石刻艺术,传人新疆后却变成一种木雕或泥塑艺术。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新疆缺乏适合雕刻人像的优质石材。小河墓地中心有一个高达1.43米的大型生殖崇拜木雕,相当引人注目,使人联想起克尔木齐墓地那些性质不明的石条,不知是否为生殖崇拜对象?由于塔里木盆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小河墓地的古尸和服饰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样式和奇台采集的克尔木齐式石俑头上戴的尖帽完全相同。尽管小河墓地未见陶器,但是古墓沟人的尖底草篓与阿凡纳羡沃和克尔木齐的尖底陶器非常相似,而古墓沟人随葬的石俑或木俑,再次表明它们与克尔木齐文化的渊源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罗布泊以西70公里孔雀河北岸古墓沟墓地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楼兰远古文化的面貌。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沙丘上发现这个古代墓地,今称“古墓沟文化”。目前一共发掘了42座墓,墓葬形制可分两类:一类与小河墓地相同,另一类墓以木棺为中心环列7圈木桩,非常壮观。据碳14资料,第一类墓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800一前1700年,第二类墓有打破第一类墓的现象,说明小河墓地不晚于公元前1800年。古墓沟墓地延续时间较长,从公元前1800年直迄公元前1700年。第二类墓的主人皆为男性,说明当时男性已取代女性,开始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墓沟墓地随葬品组合主要为石俑或木俑、平纹毛织物、木器、零星铜器,但是不见陶器。正如发掘者王炳华指出的,古墓沟墓地无疑属于青铜时代,因为这片墓地中数以百计的木桩都有青铜斧砍凿痕迹。从伯格曼在罗布泊采集的人类学材料,人们开始了解到古代楼兰人属于印欧人种群。中国人类学家韩康信研究了古墓沟出土的人头骨,发现它们与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下游以及咸海沿岸青铜时代人类学材料存在许多共性,尤其与欧洲人种北欧类型(Nordic)相似,属于原始欧罗巴人……
-
中国新疆的建筑遗址(俄罗斯)杜丁 著,何文津,方久忠 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 编1914年5月,以奥登堡院士为首的俄国考察队沿中国新疆塔城、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到甘肃敦煌千佛洞,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临摹、绘画、测绘、考古发掘和记录工作。本书作者画家兼摄影师杜丁作为考察队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实地考察时的摄影与绘图工作。本书内容从1916年2月开始在俄国《建筑艺术刊》连载,后又汇印成少量单行本。书中叙述中国新疆焉耆、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址情况,分为七格星、吐鲁番州两部分,是研究西域文化遗存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当时所拍摄的照片及测绘图,包括绘制的洞窟平面图,剖面图,佛寺平面图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珍贵资料。本书为九十年来第一个中文译本。
-
西湖史话叶光庭本书内容包括:从潟湖到西湖、西湖开始扬名天下、西湖:战乱中的乐土、西湖的浚治与繁华等。
-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编写组 编写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辉煌灿烂,自然景观绚烂多姿。《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以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为主线,介绍当地的概况、主要城市、地理地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现状、旅游资源、气候变化、历史文化特点等情况,展现了每个地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演变历程,并加入神话传说、典型史料及名人诗句等,将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配以千余幅山水、园林、民俗、遗址类图片,旨在让读者基本了解祖国的河山和各地的特点,拓宽视野,愉悦性情。它是一本供热爱生活、喜爱地理的读者阅读的普及读本。
-
图解西藏生死书紫图 著《图解西藏生死书:认识生命轮回与解脱之道(2012全新图解版)》将为你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破解轮回与解脱的生命密码。生为何事来?死往何处去?生死的课题自古以来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神秘而悠远。关于生死学的研究在古老的西藏可谓源远流长。这部《西藏生死书》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死亡旅程的指引地图,堪称生死学研究的巨著。每个人迟早需要面对死亡。本书深入讨论了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及他(她)们忧心守护在旁的家属们。通过上师或协助诵读的方式使临终者宁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安然度过肉体崩解的恐怖境相。通过本书我们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是让亡者或临终者因为得到了提示而得以见到明光,超越生死轮回,把握死亡所提供的永恒契机,进入涅槃解脱的圆满境相。西藏最受尊崇的莲花生大师不传秘作1200年后全新解密,密教生死学的经典巨著配合400幅手绘插图图表教你轻松面对死亡掌握临终关怀的实用密法。
-
五岳游草.广志绎(明)王士性 著,周振鹤 点校王士性,字恒叔,号元白道人,浙江臨海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卒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性喜游历,为诸生时已游杭州及越中佳山水。万历五年(一五七七)登進士,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除福建以外,他的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游记与纪游诗,续集为五岳游草。晚年又地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思维,相继写出了广游志和广志译两部傑出的地理学著作。上述三书所体现出来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以及所保存下来的宝贵的地理资料,足使他躋身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地理学家之列而毫无愧色,遗憾的是他被冷落了将近四百年,尤其在清代中葉以后几不为人所知。本收的编辑目的就在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不但注意于王士性一个人,而且注意于明后期的地理学家群体,乃至于我国历史上的所有的地理学家。
-
帝都刘博/杨柳中华民族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安土恋乡的民族,但历史上的中国却是世界上建都最频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帝都最多的国家。这看起来非常矛盾。其实,顺着建都这条脉络看,就会解开这一谜团。中国历史上,有数以百计的城市做过某朝某代的都城,它们的建立过程有如下棋般极有章法,这些都城像一个个“棋子”,每一个棋子代表着一段特定时期的文明,而这些棋子落下的轨迹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这条轨迹横铺于华夏几百万平方公里大地之上,贯穿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之中。建立帝都的历程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它明确标示出中国历史上文明重心的迁移路径。同时,透过这条线索还可窥视出中国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隐秘:政治的波谲云诡,经济的起伏跌宕以及文化的瑰丽,社会的纷芸,人性的芜杂……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的一切都是围绕帝都来展开和建构的,帝都存在的长度就是国家存在的长度。因此,从了解建都,定都开始更容易清晰地认识历史。
-
近代上海罗苏文近百年来,上海租界区凭借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文化强势,迅速地由上海县境的一个异文化寄生体,引领上海迈出从传统商埠走向近代都市转轨的第一步,形成近代上海都市的核心区,也成为国内展示近代都市社会与生活的先行区。中西文化的共处、融合、提升、创新是近代上海城市最有魅力之处。近代上海塑造了一个开放而充满创造力的近代城市形象。它历史性地站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文化创新的宽阔视野,留下了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开启了一扇不可忽略的窗口。
-
城市的标志张红霞对那些伟大的城市来说,它可以不是政治中心,不是经济中心,但一定是文化的中心。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人文文化,如果没有独特的城市精神,绝对担当不起伟大二字。一座伟大的城市,它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绝对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而城市的标志恰恰就是一座城市文化和精髓的集中体现。大凡一座世界名城,都有一个使其声名远播的符号,我们称之为城市的标志。虽然每一座城市都有它在历史地理上的限定性,但是,追求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却是没有限定的。城市标志,可以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可以是一座雕塑,也可以是一座教堂或庙宇……它们大多会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创作、设置的时候,它们或许会有某时某地或某事件的因素制约,但它们总会以其人文价值观的内涵而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