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朱偰 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图片一0六张,这些图片的底片或照片。经过战争、“文革”之后,损毁不少。此次再版,找到有底片的图版共九十张。其馀图版,只能以原书扫描,原书纸张老化、图片模糊,影响了部分图片和效果,敬乞读者见谅。朱偰先生一直心系南京地区的文物出土和保护工作,关注六朝陵墓有关情况的进展,在《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出版后,又陆续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多篇。此次再版,我们除了改正原本刊误处,特别将朱偰先生五十年代写的《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和《修复南京六朝墓古迹中重要的发现》两篇重要文章,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出版,得到朱偰先生家人的鼎力支持,谨致谢忱。
-
伏藏崔憶 著,宁心 摄影“东方雪山顶上,彩云纷纷扬扬,那是大神小神,正在天上行走。”大昭寺,祖拉康,一个神圣的字眼,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崇奉的寺院。很多人认为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我心中一个秘密的所在。八角街这条古老的转经道,每天有无以计数的人按神指引的方向顺时针旋转着,簇拥着大昭寺这座神圣的殿堂。纵横交错的巷子里藏着古老的建筑,流传着美丽的传说,那一排排一座座藏式的院落如同堆砌着的音符,等待你灵巧的手指拨动。挖掘真实存在的圣物是伏藏,经过修行,在心里彻悟一个道理也是伏藏。人人都能成为掘藏大师,挖掘的是自己真实的心……藏巴嘉热法王说:以后有缘的人到这里,只要发愿就能实现。藏人不远千里寻求的“拉曲”,是一千两百年前莲花生大师用拐杖敲出的神泉。
-
老外的中国情结绿杨、等他们来自天涯海角,语言各异,文化不同;他们都在异国他乡,感受生活,品尝百味;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却始终缠绕着一种中国情结;走近他们,听他们首次讲述鲜为人知、曲折感人的故事……让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五味人生的感受。
-
大清一统志(清)穆彰阿 编《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清代编修《一统志》前后凡三次,第三修始于嘉庆十六年(1811),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名《嘉庆重修一统志》,穆彰阿等修,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2卷。《嘉庆重修一统志》进行了增补,不仅仅是嘉庆二十五年以前的清代地理总志,而且也包含了以往各代的地理志内容,它不仅为研究清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其价值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地理总志。兹将《大清一统志(共12册)》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
盛世版图周敬东 编著,龚裕琴,梁戟 绘图《盛世版图:六大王朝的疆域》以高度浓缩的笔触,概括介绍了中国历史上6个称得上盛世的朝代。秦虽不能称盛世,但秦统一了中国的版图、文字、车轨、度量衡、驰道、邮驿,为后来盛世的开创奠定了基础。汉、唐盛世至今为中国人引为骄傲;元一代,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融合,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朝代;明初,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论是在经济、军事等领域都堪称一流;清时的康乾盛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华民族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态形成,由此基本确定。《盛世版图:六大王朝的疆域》除以文字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各时期盛世外,并配以精美的手工绘制的仿古示意版图,与当今中国版图做一个有趣和有意义的比较。
-
长城从历史到神话(美国)阿瑟·沃尔德隆 著;石云龙、金鑫荣 译《长城从历史到神话》这部书有智慧、有耐性,还有信心,这些丰富了沃尔德隆书写历史的出色技巧。《长城从历史到神话》阐述了长城意义的转变过程,获到了普遍的好评,堪称长城研究的经典之作。
-
探访中国稀世民居刘志刚 著即将出版的这本《探访中国稀世民居——海草房》就是对海草房进行保护的一个具体环节。作者刘志刚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烟台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近年来,他开始关注民俗摄影,由摄影选点而走向对海草房的调研,再走向对历史文献的思考与研究,长达6年。他没有将文字与镜头仅仅定格于海草房的审美意趣,而是延伸到了对海草房历史成因的辨析,对海草房建筑样式、建房习俗的记录,对以海岸房为核心的胶东传统海洋文化的全面梳理,如渔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俗信、节令习俗、人生礼仪等。在这些记述中,他更没有忘记生活在海草房里的人,渔村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的生活及变迁勾勒出了胶东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最后,作者还针对海草房的现状提出了保护性的建议。这种研究与思考难能可贵,它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海草房文化的历史生态档案,为下一步当地海洋文化生态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海房分布在山东半岛东端荣成一带的沿海渔村,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样式。它以天然石块筑墙,墙体低矮;浅海生长的海苔草铺设屋顶,屋顶高耸,海草茂密厚实,层次多,屋面坡度陡,形如木船。了解海草房的人都知道,与黄土高坡上的窑洞一样,海草房与当地的地貌、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也是胶东半岛渔民们的一创举,是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典范。
-
蒙城尉迟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蒙城尉迟寺(第2部)》报道了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2001年春季至2003年秋季第二阶段发掘的全部资料,并公布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是尉迟寺遗址发掘和研究的第二部报告。经过第二阶段的四次大规模发掘,该遗址围壕内的红烧土建筑得到了全面揭露,完整地再现了尉迟寺聚落的整体建筑格局,其发掘成果在诸多方面填补了第一阶段九次发掘的空白,为研究大汶口文化、中国史前聚落文化、江淮地区史前文化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目前为止,尉迟寺聚落是我国所揭露的史前时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和格局独特的以烧烤房屋为特征的聚落遗存,对全面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同周边地区同类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蒙城尉迟寺(第2部)》适合于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人员及文物爱好者阅读、参考。
-
大故宫盛时泰六百年间,有多少人在这紫禁城演算勾结钻营,窃取皇权?又有多少冤魂浪荡于宫闱之间?有多少人在这古老殿堂里机关算尽,争宠涉政?又有多少帝后名妃在这里香消玉殒?年轻的明英宗与钱皇后,一个,度过了屈辱的阶下囚生活,风霜憔悴;另一个,花样年华却瞎一目瘸一腿,已不是昔日的花容月貌。夫妇重新相见,相拥而泣。 祖宗260年沉重的荣耀与辉煌把崇祯皇帝压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忍不住凄然狂笑,在城头敲响洪钟,那钟声在寂静的紫禁城上空回荡着,却久不见来者。 一百五十多年前,禁卫森严的紫禁城内,竟然有一个小贩在靠近皇帝起居的养心殿的隆宗门摆起摊点,开始叫卖馒头。 年少的宣统皇帝,虽万尊之躯,却戴着副西洋眼镜,骑着辆自行车在紫禁城里遛着弯儿……
-
大王陵王双本书将一层层地拨开笼罩在古代贵族陵墓上的历史疑云,从陵墓的主人的身世、墓址选择的方法,陵墓建造的过程、墓主下葬后陵墓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或美好或诡异的传说,向您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帝王以及贵族的陵墓,尽可能地为您提供现有的最全面的陵墓资料。比如出土了千年不腐女尸的马王堆汉墓有一层厚达1.3米的白膏泥,它可以从唐太宗时改成了因山为陵?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和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处吉壤,那是怎样一块风水宝地……在这些古代的陵墓中,有的深埋地下千百年后又轰动世间,有的则一直默默沉睡或者疑团重重甚至找不到遗迹,有的则一直默默沉睡或者疑团重重甚至找不到踪迹,有的陵墓依然保存完好没有被挖开过,有的却不止一次地遭到盗墓者的洗劫,还有的经过合法控掘与保护。那些被盗陵墓里埋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被合法挖掘的有什么惊世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