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王行国,夏培卓 编著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本卷选取隋、唐、五代时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王行国,夏培卓 编著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本卷选取隋、唐、五代时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
日落圆明园范伟、金铁木史诗电影《圆明园》导演再度奉献依据大批皇家密档,大量图片首度公开讲述电影之外未尽的圆明园建筑史、兴衰史概括说来,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圆明园建筑史和兴衰史。圆明园是本书的主角,也是我们所讲述故事的主要场景。我们并不打算在圆明园的园林艺术上花费太多的笔墨,我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那些居住在圆明园的人们身上。他们是圆明园真正的灵魂……本书中,我们用了较大的篇幅讨论这段历史,希望尽可能地弄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竟会使圆明园这座旷世园林,不可避免地毁在了来自万里之遥的外国人手里?!
-
中国老房子之谜聂鑫森《中国老房子之谜》引领读者走近传统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等经典形态,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建筑样式、对中国“老房子”得以全面领悟和认知;并向读者介绍全国许多历史文化重地的名人故居,探寻历代名人的文化传承、人生际遇及最终归宿,引用多方史料,加以评点臧否。作者不仅带读者以识了造型独特、风格各异的传统建筑,更吸引读者走进那些围绕老房子发生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
经典黄浦陈海汶黄浦区的历史建筑是最特殊的,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起始点,这里有着上海得以生存并成长的老城厢,那些留存至今的历经五六百年沧桑的城墙、建筑、园林、调宇和宅邸,这里既有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也有近代上海最辉煌的建筑。“经典”一词,最能概括其本质。黄浦的老建筑是经过历史的涤荡而遗存下来的。在同一片地块上,曾经有过多次的翻建和扩展,建筑领域的大浪淘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当是一种汰劣存优。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浦老建筑是精品,浓缩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是东西方各种异质文化的并存,是海派文化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的凝炼。在列入上海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史单的632处建筑中,黄浦区就占了146处,是上海各区县之最。这是历史的遗产,这是时代的结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处城区像这里那样密集地汇聚着色彩斑斓、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建筑群,就像是一部石头和砖头的史书,记载着上海,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这本书里展现的不仅是作为物质存在的历史建筑,同时也是人文历史和城市精神的传承。通过这本书的编撰,人们正在回忆、收集、研究、保护并发扬历史,为保护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开创城市未来经典,增添光辉的又一页。
-
泉州古城街坊摭谭黄梅雨《泉州古城街坊摭谭》从组织人员着手编写到今日付梓,前后历经八年。初衷是编一本《百年泉州》,在世纪之交,图说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和民风世俗的承继与嬗变。也许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国弱民贫的缘故罢,虽经报纸宣传,收集到的清末民初的照片竟非常之少。那时泉州即便是富裕人家也几乎都没有照相机这种舶来品。结果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着重写城市面貌的过去和现在了。古泉州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直到今天,人们还耳熟能详它是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城市。遗存和研究考证,说明这并非虚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郑重宣布,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布的24个城市中,泉州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后,位列第九。“老九”自不简单,据说专家在研究排名榜时,对泉州的评价有“出类拔萃,当之无愧”之语。这当然颇值得泉人自豪。同时,也使历届市委、市政府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己责,不仅制定了古城保护控制详规,而且成立了名城保护总指挥部,确定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和重点。上世纪泉州古城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第一次是拆毁城墙,陈万里1926年到泉州考古,看到古城还完整,只是南门已拆一角。到抗战时“坚壁清野”,就荡然无存了;第二次是从洲顶到顺济桥头辟建“大马路”,也即后来的中山路,其间为政局牵动,为豪强所阻,到四十年代才成街。始建时间在1923年。第三次是1925年开始的拓展东西向的两条街道,即涂门街、新门街(当时叫民国东路、民国西路)和东街、西街(称中华东路、中华西路)。这两条路大约一直建到30年代初。宋元时期的十字形街坊结构演变为一纵两横的城市格局,交通畅达,搭寮成市进化成以“五脚架”为建筑特色的商业街,只是子城肃清门、丽正门、行春门等著名建筑和不少明清时期的当街牌坊,也弃如瓦砾了。这当然是十分可惜的。我曾陪同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官员哈特考察南建筑博物馆,当他看到那些发黄的旧照片所显现的牌坊林立的景象时,十分惋惜地慨叹:如果保存至今,我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毫无疑义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令人庆幸的是,八十年后中山路成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修旧如旧的整治工作,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建国后,泉州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规划城西为工业区,1958年建了新华西路和北路。遗憾的是它从右侧与西塔擦肩而过,太逼近重要文物古迹开元寺,威胁到西塔的安全。1964年新建九一街,1984年再开辟东大路也即今日之温陵路,揭开了城市向东拓展的序幕,为老城压力的缓解创造了新的空间,这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手笔。这是第四次。实行改革开放后,泉州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上世纪90年代初,“大泉州”的规划构想开始浮现。那时全国有股“旧城改造”之风,泉州适逢其会。继1992年泉秀路西展对义全街的改造,1995年动迁涂门街,拓宽道路。1996年又拓改东街;1997年动新门街;1998年南俊路、2001年北门街、2002年五堡街,古城经历了阵痛和更新。主要街道除西街外都“旧貌换新颜”了。这些执行《泉州古城控规》所进行的“旧城保护与建设”,采取“一层皮”改造的方式,尽量地保存原来的城市肌理,体现“闽中红城”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延续历史文脉。尽管如此,由于理念的差异、规划的滞后、思想准备的不足和资金的匮缺,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教训。而人们在接受似曾相识的新的城市意象时,陌生和怀旧也与之俱来。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载体。记录历史、承载文化,有战乱的灼痛,有经济的辉煌,有家庭乃至一代人的悲欢离合,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信息。而泉州自唐宋开始,就有着梯山航海的传统,泉人足迹随着节令的季风,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台湾为泉州南安人氏郑成功收复和开发,入清后初属泉州府管辖,至今有九百万的台湾同胞祖籍泉州。先人墓庐所在,祖地的信息世世代代牵动着他们的心。当一条无名的小巷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当一座残破的小寺香火熄灭,当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为飘风所发,都会闪电般地从海峡西岸传到东岸,从大洋此岸传到彼岸,即使成了陈年记忆,故旧邂逅,班荆引觞,还时不时提及。便是一方被填掉的废塘,说不定也有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刻骨铭心的忆念呢。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记述了泉州古城街坊、山川、城郭、寺观等等的过去和现在,一册在手,上下千年,如在眼底。相信对于本乡本土的老大后生,对于祖籍泉州的游子,对于海峡彼岸的同胞,都足以作“枕友”而“备览”。黄梅雨同志文革前曾主持泉州报笔政,文革后撰写《话说泉州》连载于《泉州晚报》,颇受欢迎。我们请他主编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参撰人员也都是熟悉小城历史掌故的专家学者,有五个同志已经年逾古稀。老照片则经多方征集,一些上了岁数的人看了,无不觉得恍若隔世,顿发沧海桑田的慨叹。为系文而拍的城市各角落的照片,多出自青年摄影家之手,弓高趴低,早出晚归,其辛苦自不待言说。如果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能给亲爱的读者以愉悦、自豪和思考,从而更热爱我们的城市,珍惜文脉,保护风貌,那八年编撰过程的甘苦也都化为欣然一笑了。
-
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阎光亮本书主要介绍了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的历史。清代的内蒙古东三盟主要是指漠南蒙古(内蒙古)六盟中处于东部区域的三盟,即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东三盟地跨今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靠近满族的东北发祥地,在满族的所谓”开国立基”的创业阶段,便联合、投附满族.相互通婚,建立了较密近的关系。在满族统一东北、击溃察哈尔蒙古、征服朝鲜、出征明朝的诸次战役中,都是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发挥了较重要的军事作用。满族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以后,采取政治经济等措施继续巩固这种关系.巩固王朝统治。
-
古墙唐小明《古墙:中国长城与民族融合》以图文的形式讲述历代长城的修建与中华民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表明,长城内外文化同源、塞内塞外各兄弟民族血脉相连,无论长城何时修筑,也无论长城的修筑者动机如何,长城都没能阻隔大墙内外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及共同发展。作者四年考察,足迹遍布从敦煌以西的玉门关到山海关以东的虎山长城,沿着汉长城和明长城的主要路线,基本走到了万里长城的每一个主要地段。在与当地老百姓的接触和共同的生活中,考察、了解和体验了长城的历史及现实的风采,得到了大量第一手的长城资料,拍摄了无数的长城照片。
-
洞天福地张晓虹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即兼收并蓄的特点。具体的表现就是道教中有一个数量庞大而来源杂芜的神仙体系,而为了给这众多的神仙们找到安身立命的去处,道教理论家们特别为这些神仙们建构了一套神仙地理系统,并为之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洞天福地”。在道教中,号称有三山五岳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由此可见道教圣地数量确实不少。从另一方面讲,这遍布神州的无论是洞天,还是福地,其分布与形成都与中国历史、尤其是道教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本书即是从中国道教的历史入手,充分揭示道教营造下的宗教圣地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
-
崂山研究青岛市崂山文化研究会青岛崂山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方略青岛崂山风景区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和湿地风景可持续发展建议野生观赏木本植物大叶胡颓子驯化及开发利用研究试论崂山的山地类型崂山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及其价值崂山水风景和水资源保护崂山道教文化与青岛发展研究筑庐不其垂范千载——试论郑玄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丘处机与崂山道教文化考略南华拾贝——鲲鹏之我见法显求法崂山登岸琐考海岳真人孙玄清海印映月烁古今一一德清憨山法师崂山修持生活述评倓虚法师与湛山寺黄孝纾先生与崂山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考论《崂山志》文本构成及其价值《即墨县志》中《崂山志》未收诗历代崂山山志述评略论崂山沙子口的历史文化资源清静为天下正——论崂山蔚竹庵崂山人的狐图腾遗风神窟仙宅与养生漫谈试论崂山茶俗的培育、播扬和创新崂山道教与茶文化明清崂山村庄命名习俗——以崂山区四街办为例崂山民间谜语的起源、变革和发展山东妈祖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依托优势、抓住机遇、积极发掘崂山武术文化一个电视人心目中的崂山崂山题咏的巅峰之作——丘处机白龙洞刻石诗二十首疏解从狮身人面石看象形奇石的美学价值山海大地立虚空——谈丘处机崂山诗中的科学猜想蒲松龄崂山创作简论整合文化资源改进传播方式浅谈进一步开阔崂山人文游览视野崂山历史人物画创作随想试论20世纪30年代青岛崂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以科学的方法论看崂山旅游——试论崂山旅游定位流行性社会现象对崂山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崂山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崂山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创建国家海滨公园推动海滨生态旅游发展崂山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探析基于旅游环境容量控制的崂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崂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刍探青岛崂山沿海海岛旅游探析崂山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保护崂山乡村旅游开发初探从历史渊源看崂山人口发展“千难万难不离崂山”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