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
出差出国完全手册董慧等编版权页题:董慧等编著。本书以时代为背景,运用通俗的文字,全面讲述了出差常识,对国内各省市的出差进行指南,介绍出境知识,并介绍各国旅行常识等。
-
世界名胜词典新华社国际资料编辑组编暂缺简介...
-
诸蕃志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诸蕃志》是作者在任泉州地方长官时根据有关文献并与蕃客接触时所了解的海外材料编写而成,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与贸易、中外关系的重要著作。校释者在过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地名、物产等作了详细的注释。《职方外纪》,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也传入了西方文化。本书即为当时介绍西方地理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出现的世界地理的最早读物,对中国传统地理观念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考释都对书中的人名、地名都有解释,并附原名。本书为繁体横排版。
-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为唐李吉甫所撰。吉甫,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旧唐书·李吉甫传》说他“少好学,能属文”,“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时多称之”。著有《六代略》、《百司举要》、《元和十道图》、《删水经》和《元和郡县图志》等,但只有《元和郡县图志》流传下来,其余几种早已亡佚。 《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正处于藩镇割据的局面。按唐代政区来说,起初基本上实行的是州、县二级制。贞观年间分全国为10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到开元年间,又析关内道置京畿道,析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南三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和黔中道,这样就成了15道。但道只是监察区,并不构成一级政区。州的长官仍然听命于中央。而在安史之乱以后,一些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实际上形成州县以上的一级政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即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唐中叶以后,陇右道被吐蕃占去,但为了表示有志于“收复故土”,仍列于最后。又按照当时的情况,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每镇篇首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但到南宋以后图已亡佚,书名也就略称为《元和郡县志》了。 《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元和郡县图志》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一部讲述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首先对政区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较系统的叙述。 在每一州县下往往上溯到三代或《禹贡》所记载,下迄唐朝的沿革。其中特别是关于南北朝政区变迁的记载尤其可贵。记述南北朝时期的正史,除《宋书》、《南齐书》、《魏书》外,其他各史皆无地理志;《隋书·地理志》虽称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志,但隋以前的四个朝代较为简略;《水经注》虽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名著,但它毕竟是以记述水道为主,因而《元和郡县图志》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至关重要。《元和郡县图志》中在每一县下都简叙沿革及县治迁徙、著名古迹等,还作了一些必要的考证。如京兆府万年、长安、咸阳三县均有名叫细柳营的地方。《元和郡县图志》在“万年”县下注明: “细柳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云周亚夫屯军处。今按亚夫所屯,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又在“长安”县下载:“细柳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柳,非亚夫屯军之所”。在“长安”县下还有关于秦阿房宫、汉长乐宫、汉未央宫及秦始皇陵等遗址的记载。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区变化,考证一些名胜古迹遗址,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某些弄不清楚的问题,书中也并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抱着存疑的态度。如《元和郡县图志》卷2京兆府兴平县(今陕西兴平县)对马嵬故城的记载,就说:“马嵬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也。”又如,卷9申州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对平靖关城的记载,只是说:“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自然地理方面,资料也极其丰富。在每县下记载着附近山脉的走向、水道的经流、湖泊的分布等等。在这方面自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以来,历代正史地理志中大部分都有记述,但内容过于简略。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比较详备,可是自北魏至隋唐数百年中没有记载这方面的书籍保存下来。因此,《元和郡县图志》中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资料也非常可贵。全书记载到的水道有550余条,湖泽陂池130多处。 不仅记载了人所共知的大川大泽,也记载了一些小的河流和陂泽。如卷11密州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县)的夷安泽,“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苇”。又如卷18定州望都县(今河北望都县)的阳城淀,“周回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另外还有对各种地形特征的描述。如卷1京兆府万年、长安、三原等县均有关于西北黄土高原上所谓“原”的记载,如毕原、白鹿原、细柳原、孟侯原、丰原、天齐原等。卷4灵州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东北)有关于沙漠的记载,说“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卷30辰州卢溪县(今湖南沪溪县西南)又有对于喀斯特地形的记载,说“溪山高可万仞,山中有槃瓠石窟,可容数万人”。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研究历史上水道、湖泊的变迁,各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经济地理方面,每个府、州之后有“贡赋”一项,可以说是《元和郡县图志》一书所首创。贡品多数都是当地的土特产,包括著名的手工业产品及矿产、药材等;赋为绵、绢等物。如卷1京兆府下记载:“开元贡:葵草席、地骨白皮、酸枣仁;赋:绵、绢。”在县下又有对于当地水利设施、工矿业及其他经济资料的记载。如卷1京兆府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有关于郑、白渠灌溉情况的记载;卷16相州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有西门豹及史起引漳水灌田的记载;卷11密州辅唐县(今山东安丘县)有语水堰灌田的记载,并说“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卷3原州平高县(今宁夏固原县)有西北地区监牧场地、马匹数字的记载;卷4盐州有关于盐池的记载;卷3延州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和卷40肃州玉门县(今甘肃玉门市北)都有关于石油矿的记载;卷14蔚州飞狐县(今河北涞源县)有三河冶官营铸钱工业的记载,并描述了作者亲自主持恢复铜冶置炉铸钱的经过。至于一般铜矿、银矿、铁矿的记载就更多了。《元和郡县图志》对各地户口记载的一大特色是兼记不同时代的户口数。地理志对户口的记载始于《汉书·地理志》,但《汉志》对西汉一代的户口,只记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数字;《元和郡县图志》既记载开元年间的户数,也记载元和时的户数,为我们研究安史之乱前后各地户口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佐证。 当然,《元和郡县图志》也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如叙述某些州县沿革过于简略。由于资料不全,往往显得残缺、混乱,给人以拼凑起来的感觉。而且,《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他在宪宗时,两度被升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官居宰相要职。他编写《元和郡县图志》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如他在原序中所说: “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他精研地理,编写《元和郡县图志》的目的正是为皇帝便于周览全国形势,以达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但这书毕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在编写体例方面,对宋代乐史的《太平素宇记》,元、明、清各代的《一统志》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人们盛赞《元和郡县图志》开我国总地志的先河,这话也并非过誉。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陈宜瑜主编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再造,不容替代”的财富。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截至2003年7月,共有754项,其中我国有29项。今天,神州大地的壮丽山河已不能满足我们饕餮的目光。面对云游五洲来者的侃侃而谈,谁不羡慕?然则,走世界又谈何容易!打开这部书,省却那万里路。书中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将带你领略世界近600处旅游胜地的神采风貌。
-
利相斯基(俄)尤·利相斯基著;徐景学评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在组织和进行环球航行以及探测大洋地理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利相斯基是俄国海军军官,受沙竽派遣,从远洋开辟直航俄属北美殖民地的运输线,途经太平洋,在地理发现方面有突出贡献。他所指挥的“涅瓦”号海船还抵达中国广州港,记述了当时与中国清朝官吏打交道的一些情况。 本书尽展航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风土人还情,是研究和了解人类历史和地理发现方面的珍贵原始文献资料。
-
域外游记尧山壁著暂缺简介...
-
名城何群编著暂缺简介...
-
景观徐秀文,谭秀萍编著暂缺简介...
-
小脚板走天下金本主编;李景田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