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
洛阳王盛恩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地图为载体的索引。第二部分是古都、古城的历史变迁。第三部分是本书的主体,介绍洛阳的历史古迹和旅游景点。第四部分是作为附录的旅游咨询,包括民风、民俗、土特产品、风味小吃、旅游常识等。
-
21世纪上海纪事马学新本书由当代上海研究所组织编写,全面记叙上海新世纪的新面貌。全书分专题纪事和每日纪事两部分。专题纪事选取2001-2003年有较大影响的23个事件或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生动、详细而有深度的记述。每日纪事以精练的文笔按天记录了2001-2003年上海大事要事以及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变化。附录部分则收入了有关上海的一系列有用的资料。本书以资料性、平民视角和较强的可读性为特色,既可作为研究部门的参考书,也可供一般读者查阅。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春生2005年5月19~20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北京广州大厦成功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论坛”。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分别由黄天骥、叶春生、高小康、欧阳光、傅谨等教授支持。本专辑是根据各位领导、专家在本次论坛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并已经其本人审阅过;部分发言已由作者本人整理成论文形式,少数与会者未及时与编辑部联系,其发言未能发表,特此说明。
-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六朝是我国中古重要的历史时期,由于南北战乱,政治腐败,历史情况十分复杂,对其研究的难度颇大,而治疆域政区则首当其冲。本书作者立论有据,通过详立政区建置表及完备的资料,指出六朝疆域与政区的演变过程和原因,其分析、综合、结论令人信服。全书吸收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阐明了作者的研究心得,见解独到,对于初学者和研究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开封程遂营、金聚泰、桓战伟、张姗姗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地图为载体的索引。第二部分是古都、古城的历史变迁。第三部分是本书的主体,介绍开封的历史古迹和旅游景点。第四部分是作为附录的旅游咨询,包括民风、民俗、土特产品、风味小吃、旅游常识等。
-
皖省首府老安庆张健初本书为作者历时七年,精心创作的一部全面反映安徽老省城风貌的文史专著。全书图文并茂,书中所附300余幅老照片大多是首次发表,极具史料价值。 《皖省首府——老安庆》以通俗朴素的文字,从政治、经济、金融、军事、教育、文化、出版,以及宗教发展、戏剧演变、城市建设等角度,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全书通过旧时街巷的局部,构成全景式大整体,并加入作者现代意识的思考,展示了自1217年建城始,至上世纪末(侧重清咸丰至建国前)安庆特定的老省城文化。该书形式新颖,构思独特,具有一定历史高度。
-
潮州李清编暂缺简介...
-
隋唐两京丛考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民族长达四千多年的演变历史,上追“三皇五帝”,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隋唐两京丛考》分西京、东都上、下两篇,对长安与洛阳两个城市作了深入介绍。《隋唐两京丛考》内容包括:隋东西两京修建工程诸主事人、大兴外郭城筑成时间辨误、兴艺坊本名弘艺、敦化坊本名隆化等。
-
杭州运河历史研究陈述四、历史时期京杭大远河的衰落及新生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大力治理运河的同时,又大治黄河,黄、淮、运一 度相安于时。及至乾隆后期,尤其是嘉庆、道光以后,疏于河工,使运河艰 涩日甚一日。咸丰三年(1853)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冲垮张秋镇运堤,挟 汶水走大清河至利津人海,安山以北运河遂涸。同治(1862-1874)年间漕粮 改以海运为主,仅十分之一仍由河运。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粮全部改折 ,漕运停办,封建政府对于运河的投入和热情锐减,运河日趋残破。 民国初年,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河道犹存,但缺水断航,船舶早已绝 迹。 天津至临清的南运河,因有漳、卫二河在临清注入,尚无断流之虞,虽 有淤浅,尚可通行千担以下民船。 山东境内鲁运河,黄河以北一段,先前借黄济运,泥沙大量沉积,河床 早已淤塞;黄河以南一段,水源尚较充足,但闸坝多已废圮,调剂水源已有 困难,致使半数河道淤塞,剩下的另一半仅能勉强维持小型船只通航。 江苏台儿庄至淮阴的中运河,因有沂、泗、洳诸水作为水源,可通行民 船。但夏秋之际,如遇洪水暴涨,冲毁堤岸,则航行受阻。 淮阴至扬州的里运河,所经为平原地区,湖泊广布,河网密集,水源较 为稳定,千担以下民船自可畅通无阻,吃水较浅的汽船亦可往返行驶。 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除江苏镇江京口常受江潮冲击、浙江杭州钱塘江 岸常受海潮侵扰外,其余河段水源丰富,可以终年航行无阻。 浙东运河也始终保持着通航状态。 针对其时京杭大运河的现实和面临的种种困难,民国时期曾对运河进行 了一些局部的整治。如:河北境内,民国7年(1918)改建南运河,马厂减河 口滚水坝为减水闸。苏北地区除了多次浚深运河、修筑河堤以外,民国23年 至25年(1934-1936)期问又相继修建了邵伯船闸、高邮船闸、淮阴船闸、刘 老涧船闸。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沿途各地方当局也多次对河道、河堤进行了 浚治。 民国24年(1935),水利工作者曾提出治理运河方案,但民国政府鉴于各 方面的原因,无力付诸于实施。 解放以后,浙江、江苏、山东等京杭大运河沿线各省,竞相对辖内各段 运河进行了整治。1958年4月,国家批准了交通部提出的整治运河工程计划 。京杭大运河从此又获得新生。
-
中国大运河史陈璧显本书搜集和运用系统的中国大运河史料,以大运河经济带为重心,按时间顺序,分门别类地就运河流经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水利以及社会风俗等加以全面描述,深刻揭示敢中国大运河数千年中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史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运河兴衰的时代使命论。并且展示了大运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此外,本书在史意义上,不仅开拓了大运河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创新了编撰运河史的新体例。全书征引丰富,描述细腻,文笔流畅,并配有插图30余幅,对大中学校师生、水利航运人员以及研究工作都有一定的阅读参考价值,是一部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