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潮剧史(下编)
作者:林淳钧,吴国钦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ISBN:9787536077232
定价:¥6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潮剧史(下编)》上编论述潮剧从明代产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包括潮剧之诞生论及源流“第五声腔”、明代的七种戏文、剧本的来龙去脉,从明朝到清朝的舞台、演出变化。以详实的论据提出全新的看法,即潮剧距今已有580年历史,而非原来普遍认为的400年。明本潮州戏文七种的出现,为明代潮州地区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语言运用等提供了宝贵资料。《潮剧史(下编)》除了勾勒其发展的历史,“辨其讹谈,论其疑似”也是文章的精彩所在,这是功力使然,也是作者“治学惟劬,持论惟谨”的学术态度使然。
作者简介
林淳钧,1934年生,潮州市人。二级编剧,知名潮剧学者。1959年提前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到广东潮剧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潮剧院副院長等职。主要著作有《潮剧闻见录》(获首届潮学研究优秀奖)、《姚璇秋》《潮剧艺术欣赏》《岁月如歌一一潮剧百年图录》《二十世纪潮剧百戏图》、《潮剧剧目汇考》(与陈历明合作);参与《潮剧剧目纲要》《潮丑表演艺术》《潮剧花旦表演艺术》《中国戏曲志?广东卷》《潮剧志》等书的编写工作。吴国钦,1938年生,汕头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王季思教授门下攻读中国戏曲史研究生,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主要著述有《中国戏曲史漫话》《西厢记艺术谈》《关汉卿全集校注》《论中国戏曲及其他》,与人合作有《古曲观止》《元杂剧研究》,参与王季思主编项目《中国戏曲选》《全元戏曲》《元杂剧选》的编注等。有《潮剧溯源》等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改人改戏改制潮剧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舆论呼唤潮剧改革
第二节第一次潮剧座谈会的召开与潮剧改进会的成立
第三节 中央指导戏曲改革工作的“五五指示”
第四节 改革第一年,潮剧舞台上演一批新编古装剧目
第五节 《洪厝埔血案》《汕头老虎廖鹤洲》与一批服务政治运动的现代戏
第六节 废除封建班主制与艺人工管
第七节 废除童伶制始末
第八节 对传统剧目的再认识——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会演和1953年潮剧旧剧目会演
第九节 1953年和1954年广东戏曲汇演:老艺人谢大目、洪妙省城亮相,姚璇秋头角初崭
第十节 废除童伶制后小生唱声的困惑——一场关于男小生与女小生之争
第十一节 首个培训演员的机构——潮剧演员培训班
第二章 天时与人和十年的发展繁荣
第一节 吴南生广聚人才:广东省潮剧团与广东潮剧院成立
第二节 明代潮州戏文重放光彩:一批传统折子戏整理上演
第三节 潮汕各县市职业潮剧团的建立与遍布城乡的业余社团
第四节 潮音动宫墙南国鲜花京沪流芳
第五节 访问柬埔寨王国演出及1960年香港演出
第六节 现实生活与文艺思想的折光——盛极一时的现代戏
第七节 丑戏、旦戏汇演与行当表演艺术的整理研究
第八节 姚璇秋与“潮剧十二钗”
第九节 集四方人才的编剧队伍
第十节 潮剧“五大家”与潮剧编剧的艺术传统
第十一节 卢吟词、杨其国、郑一标、吴峰与潮剧导演制度的建立
第十二节 林如烈、黄玉斗、马飞、黄钦赐与潮剧新腔名曲
第十三节 谢良田、洪风、管善裕与潮剧舞台美术的革新
第十四节 汕头戏曲学校育一代新人
第十五节 潮剧上银幕:跨越时空传海外
第三章 严冬下的生存:“文革”时期的潮剧
第一节 潮剧之殇
第二节 汕头地区潮剧团的成立与移植样板戏
第三节 一次极“左”的唱腔音乐改革
第四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个创作剧目:《迎风山》与《风云篇》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的潮剧: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第一节 市县潮剧团建制的恢复与多种所有制剧团的出现
第二节 农村广场戏复兴
第三节 1983年相隔24载的上海演出
第四节 80年代以来潮剧四次上京演出与四个剧目
第五节 多渠道的海外演出市场
第六节 剧目创作的新收获:《东吴郡主》与一批得奖剧目
第七节 薪火传承新星闪亮——八十年代以来的演艺明星
第八节 陈学希与张怡凰
第九节 60年来潮剧研究的成果
第十节 国际潮剧节举行:四海潮音齐聚首
第五章 潮剧在东南亚以及香港、闽南
第一节 潮剧在泰国
第二节 潮剧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
第三节 潮剧在香港
第四节 潮剧在闽南
余章 本书要点回放——内容“压缩版”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节 舆论呼唤潮剧改革
第二节第一次潮剧座谈会的召开与潮剧改进会的成立
第三节 中央指导戏曲改革工作的“五五指示”
第四节 改革第一年,潮剧舞台上演一批新编古装剧目
第五节 《洪厝埔血案》《汕头老虎廖鹤洲》与一批服务政治运动的现代戏
第六节 废除封建班主制与艺人工管
第七节 废除童伶制始末
第八节 对传统剧目的再认识——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会演和1953年潮剧旧剧目会演
第九节 1953年和1954年广东戏曲汇演:老艺人谢大目、洪妙省城亮相,姚璇秋头角初崭
第十节 废除童伶制后小生唱声的困惑——一场关于男小生与女小生之争
第十一节 首个培训演员的机构——潮剧演员培训班
第二章 天时与人和十年的发展繁荣
第一节 吴南生广聚人才:广东省潮剧团与广东潮剧院成立
第二节 明代潮州戏文重放光彩:一批传统折子戏整理上演
第三节 潮汕各县市职业潮剧团的建立与遍布城乡的业余社团
第四节 潮音动宫墙南国鲜花京沪流芳
第五节 访问柬埔寨王国演出及1960年香港演出
第六节 现实生活与文艺思想的折光——盛极一时的现代戏
第七节 丑戏、旦戏汇演与行当表演艺术的整理研究
第八节 姚璇秋与“潮剧十二钗”
第九节 集四方人才的编剧队伍
第十节 潮剧“五大家”与潮剧编剧的艺术传统
第十一节 卢吟词、杨其国、郑一标、吴峰与潮剧导演制度的建立
第十二节 林如烈、黄玉斗、马飞、黄钦赐与潮剧新腔名曲
第十三节 谢良田、洪风、管善裕与潮剧舞台美术的革新
第十四节 汕头戏曲学校育一代新人
第十五节 潮剧上银幕:跨越时空传海外
第三章 严冬下的生存:“文革”时期的潮剧
第一节 潮剧之殇
第二节 汕头地区潮剧团的成立与移植样板戏
第三节 一次极“左”的唱腔音乐改革
第四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个创作剧目:《迎风山》与《风云篇》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的潮剧: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第一节 市县潮剧团建制的恢复与多种所有制剧团的出现
第二节 农村广场戏复兴
第三节 1983年相隔24载的上海演出
第四节 80年代以来潮剧四次上京演出与四个剧目
第五节 多渠道的海外演出市场
第六节 剧目创作的新收获:《东吴郡主》与一批得奖剧目
第七节 薪火传承新星闪亮——八十年代以来的演艺明星
第八节 陈学希与张怡凰
第九节 60年来潮剧研究的成果
第十节 国际潮剧节举行:四海潮音齐聚首
第五章 潮剧在东南亚以及香港、闽南
第一节 潮剧在泰国
第二节 潮剧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
第三节 潮剧在香港
第四节 潮剧在闽南
余章 本书要点回放——内容“压缩版”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