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十周年论文集吴卫民 编《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十周年论文集》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为应急救援回顾与展望,文章主要来自长期关心搜救中心成长的各位领导和系统内外专家,回顾了地震应急救援的发展历程,并探索了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篇为应急救援响应与处置,主要探讨了国内外应急救援处置的案例和经验。第三篇为应急理论与对策,反映了中心科技人员应急管理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第四篇为救援技术与实践,探讨了地震现场救援中的信息、技术、装备等。第五篇为监测预报与震害防御。
-
欧洲[美] Peterson J A,[俄] Nikishin A M,[俄] Metelkin D V 等 著;冯晓宏,孙佳珺,刘苍宇 等 译欧洲—北亚及北极地区是蕴藏丰富油气、煤、煤层气资源,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气、煤、煤层气产区,是全球重点大区石油地质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的主要对象,沉积盆地构造—古地理研究是石油地质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欧洲—北亚地区发育有古老的波罗的地盾和西伯利亚地台,其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记录了丰富的地球演化信息,因此,该译文集的出版也能为非能源矿产资源研究和地球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
中国东北兴蒙姜正龙,彭玉鲸,梁爽 等 著《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突出火山事件地层学的构造属性,紧密结合生物地层学生物化石的最新成果,重新对中国东北兴蒙一吉黑造山带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探讨沉积盆地的地层层序发育及岩相古地理的演变特征,初步实现该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划分与国内、外新方案的接轨。
《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可供从事东北地区早古生代油气勘探、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
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及其应用张树光,李永靖 著《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及其应用》针对高温矿井的工程实际,建立含水裂隙岩体的二维和三维传热模型,对裂隙岩体渗流一应力一温度三场耦合作用下的二维模型、渗流一温度耦合作用下的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计算和分析,获得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基于信息元数据模型,选取影响岩土体导热能力的物理参数作为信息元,单独分析孔隙率、裂隙、裂隙水流速和流体黏性作为信息元对岩土体传热的不同作用,得出信息元和等效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及对岩体温度场的影响,建立深部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理论,为矿井热害治理提供基础。
《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机理及其应用》可供矿井高温治理和工程热物理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与教学人员参考。 -
中国民族地理潘玉君,伊继东,孙俊 等 著《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民族地理》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运用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民族地理问题。《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民族地理》共8篇67章和附录.其中,整体的民族地理研究分布在第一、二两篇,论述了民族的人种及其地域结构、民族起源与演进的时空格局、民族演进的地理基础以及民族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56个民族地理的研究分布在第三至六篇,详细阐明了民族渊源的历史地理、体质人类学特征、社会文化地理(语言、文字、服饰、习俗、饮食、民居、信仰等)、人口地理等.跨地域的民族地理研究,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地理和跨界民族地理,分布在第七篇的两章中.回顾了华侨华人的形成及其现代分布,介绍了华侨华人聚落及其文化景观唐人街;跨界民族的形成历史,跨界民族结构及其跨界史等.民族地理分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分布在第八篇的两章中.给出了中国民族地理分区综合方案,详细分析了每个民族大区的民族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等;论述了民族地区的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应用多种指标测度了民族地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
青藏高原及邻区古生代构造计文化,陈守建,李荣社,王训练 等 著《青藏高原及邻区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综合研究》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青藏高原及邻区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综合研究》在全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不同比例尺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大量野外观察、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按照“一个古大洋和两个大陆边缘系统”的主导思路,全面厘定了古生代岩石地层系统,对沉积盆地、岩浆岛弧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构造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恢复了古构造环境,揭示了古大洋发生、发展、消亡和大陆裂离、拼合的过程。《青藏高原及邻区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综合研究》开创了复合造山带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先例,首次提出了“一个大洋和两个大陆边缘系统”这一全新的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深化模式,是一本优秀的地质图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古洋壳求索录王仁民 等 著25亿年前的太古宙究竟有没有板块活动,地学界国际会议上争论得面红耳赤。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王仁民教授及其课题小组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冀西北古缝合带保存完好,堪称国宝,将可争得我国一席发言之地。作者通过橄长岩、富铌玄武岩、纹层燧石岩和球颗大理岩等厘定了太古宙古洋壳的存在;并透过低铝TTG、富钾高铬花岗岩和各种赞岐岩等一系列与热俯冲有关的特殊的岩浆活动过程,论证了在新太古代现代样式的板块活动的确在我国已经开始运转,并具有热俯冲性质的新概念。《古洋壳求索录》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125号)结题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作者多年来在该领域的思考和总结。《古洋壳求索录》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思维新颖、资料翔实,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们研究参考。
-
基于GIS矢量单元法的城市地质综合评价原理及应用郑先昌,郑伟锋,刘伟 等 著结合各种因素的地质条件分析,得到深圳市宝安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的评估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评估区域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本次评估的范围是深圳市宝安区(不含光明新区),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未投入野外实物工作量,运用前文介绍的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计算和评估,得出了深圳市宝安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等级,并给出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图。
-
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王雪峰 著《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内容是关于地震与火山的孕育机制和预报方法的探讨,属于理论探讨的范畴。书中假设产生地震的最主要原因是地下深处的巨大裂缝与变形岩石体的弹性回跳的组合,列举了关于地层深处存在巨大裂缝假设的各种依据,探讨了地震与火山的内在关系,得到了地震与火山喷发的能量具有相同的来源的结论,仔细描述了地震与火山的孕育生成机制。在用地震孕育生成的原理解释地震和火山喷发现象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巨大裂缝假设进行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发生时间预测的方法。
-
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黄继红,马克平,陈彬 著《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以中国特有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文献数据的查阅和专家审核,确定了中国特有种子植物名录;分析了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组成特点、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特有种子植物为例,基于物种空间分布和进化历史信息,确定了中国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紧扣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首次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的资源现状和分布概况,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新的信息,也为相应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