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
-
书写·图像·景观汪涛本书《书写·景观·图像》是汪涛教授的考古学、古代史、艺术史研究论文集,收有相关论文20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商代甲骨文,包括甲骨文中反映的商人颜色观、求雨祭祀、西方汉学界的甲骨文研究等。第二部分以出土文献为中心,研究古代“书写”的意义,涉及甲骨刻辞、出土帛书、唐宋墓志碑刻、国外出土的印章等实物。第三部分讨论古代艺术中的“形”与“象”,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和纹饰、中国早期艺术中的怪异图案、考古发掘出土的面具等。第四部分探讨古代景观的构成,涉及古代“明堂”的考证、城市布局及建筑、园林造景等。
-
京津冀古地图集·国图卷唐晓峰本书是从国家图书馆地图专藏和书型古籍中遴选出的有关京津冀地区的古旧地图,以清代地图为主,辅以少量民国时期的地图,按成书(图)的时间先后编排而成,旨在通过地图展现古代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治理特征,直观展现了 京津冀地区的离宫、园囿、守备军营、水利、漕运的情况,并通过文字介绍相关背景,解读这些古旧地图背后的历史,为全方位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供地理学者、历史学者、地图史学者以及今天的规划学者研究参考。
-
梅州乡土地理罗迎新本书共十章,内容围绕梅州的区域环境与资源评价、民族构成与人口评价、农业生产与产业布局、工业生产与产业布局、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客家民俗风情与文化、客家山歌与客家童谣、客都名城与世界寿乡等方面展开。本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梅州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情况、民俗风情以及客家文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梅州市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客家文化的全面了解,有助于读者对社会经济、客家民俗风情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
岛屿巴里·史密斯 著这是一本关于岛屿的图书。岛屿为什么有吸引力?岛屿为什么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从金银岛到罗本岛,从托马斯·莫斯的“乌托邦”到拿破仑被囚的圣赫勒拿岛,岛屿自古以来就被证明是与人类的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巴里•史密斯探索了为什么岛屿深深吸引着我们,并探讨了与岛屿相关的人类经历和神奇故事。本书考虑到了岛上独特的地理、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探索了全球五十多万个岛屿中最迷人的故事。作者在文学、历史和哲学中探寻不同岛屿的独特之处,并且将神话和事实分离开来,揭示了众多岛屿的迷人魅力。
-
德国当代汉学视阈中的丝绸之路研究文献译介董悦,常璇璇本书是对当代德国汉学家丝绸之路研究的德语文献进行译介和分析,一方面有助于为国内学界打开新的思路与材料渠道,为国内学术界进行创造性转换提供一个重要参照系;另一方面,从不同视角研究丝绸之路更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考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文化战略提供全面的文献支持。
-
盆地与历史城市张妍本书以盆地地理区域作为城市研究的切入点,从区域层面深入分析了自然地理、政治军事、交通等因素对于晋中盆地历史城市选址的影响;从城市群层面揭示了城市布局的体系特点;从城市层面上建构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形态。并基于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对晋中盆地历史城市文化空间的认知和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当前 “万里茶路”节点城市的保护规划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
明清山东农业地理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为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历史农业地理学专著。其中盐碱地改良,农作物亩产、总产、结构与流通,种植制度演变等要素的研究,丰富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体系。此外,《明清山东农业地理》还利用农村基层访问调查资料与曲阜孔府档案材料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学术观点,比如清中期山东粮食亩产量的结论具体而细致,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地位不断调整变化,两年三熟制于明中后期形成等。
-
禹贡论校证(宋)程大昌 撰,徐新强 校证本书以宋代程大昌著《禹贡论》(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学刻本)为底本,首先,对《禹贡论》进行标点,并以四库本为参照进行对校,歧异处参核上下文、后世《禹贡》学文献如明《禹贡要注》、清《禹贡锥指》等加以判断取舍。其次,依据《禹贡论》所涉及的《禹贡》相关的山川、河流、水道、地望、贡赋、物产、荒服等问题,选取后世《禹贡》学文献中对相关问题有价值的考证,分析考证观点异同,利用史籍、地志、地理等文献进行印证,利用训诂学、地理学的方法进行考释,加以按语,给出结论。
-
政治、技术与环境王大学 著本书是“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在充分利用历史地理学、河口海岸动力学与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考察了两浙海塘技术与海塘型制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力,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海塘修筑与王朝统治、乾隆南巡等宏观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清代两浙鱼鳞大石塘的形成过程中政治运作、技术选择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复杂交织,展示了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学在水利史、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
明清黄河故道流路变迁研究孙涛 著本书主要讨论明清黄河故道流路变迁的过程及其影响,以河工地名信息记录较为丰富的黄河河工河道舆图为主线,结合《行水金鉴》与《续行水金鉴》等相关治河典籍中的内容,详细梳理各时期沿河地区地名目录及清代河道厅汛设置情况,并运用现代地名资料系统进行地名比对,对明清黄河故道的河流平面形态进行复原。在研究思路上,本书尝试从线状河道变迁研究深入到河道内部进行面上的流路变化研究,为历史河道变迁研究与河流动力地貌及河床演变研究的结合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尝试,也为今天的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