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
-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风沙入黄过程与防治技术尹瑞平 等 著《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风沙入黄过程与防治技术》围绕黄河上游宽谷河段入黄风沙运移机理、途径、量值及河道淤积成因存在的分歧与争议,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为典型研究区,在点、线、面尺度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分析黄河沿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河道边界界定标准的确立;揭示沿岸起沙风规律与沙丘蚀积趋势,明确不同下垫面风沙输移过程,阐述宽谷河段的淤积成因;以河道为风沙输入输出基准,在明晰沙尘水平与垂直输移过程及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入黄风沙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入黄沙量。同时,基于对不同固沙措施效益监测和分析,结合对传统风沙治理措施、材料、参数的系统梳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风沙入黄过程与防治技术》提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入黄风沙的防治技术与对策。
-
生灵奇境蔡珏 编内容推荐: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盐城黄海湿地,是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濒危鸟类的关键驿站,创造了全球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是19个“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塑造了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并进的“中国样本”。 为展示这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经验”,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携手专注野生动物摄制的猴扑工作室,隆重推出年度新作——《生灵·奇境——中国盐城黄海湿地》。 盐城黄海湿地位于中国经济命脉的长三角地区,央视自然纪录片制作人蔡珏多次深入盐城黄海湿地进行野外记录和采访,著名生态摄影师李东明等人数十年如一日蹲守拍摄,成就了这本独jia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普佳作。 本书结合野外观察笔记和精美珍稀照片,向读者展示了世界罕见的地貌,濒危鸟类如勺嘴鹬、丹顶鹤等不为人知的生存智慧,中国特有物种麋鹿从濒临灭绝、到种群繁盛、到成功野放的艰难过程,当地特色的底栖生物和盐碱植物的神奇,以及几代人为生态保护、物种保护所作出的努力、坚守和付出。 正如书名一样——讲述生灵的故事,领略湿地的奇境。本书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不仅讲好了中国的生态故事,也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全新的“中国经验”。
-
生态敏感型旅游地环境保护张玉玲 著本书选取大九寨沟和南岭为案例地,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居民与游客数据进行搜集。通过因子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生计、文化等因素对居民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景观环境、地理因素等因素对游客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影响。本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旅游领域的理论探索,为解决新时代生态敏感型旅游地存在的棘手问题提供良方,助力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管理。经不同群体比较发现:(1)生计资本对居民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生计策略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旅游参与不是协调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最好的生计选择;(2)地方依恋嵌入下,价值观、灾害后果认知、保护旅游地环境后果认知等因素对居民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文化群体驱动路径存在差异;(3)地理因素对价值观驱动游客环境行为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空间距离具有显著的削弱作用;(4)景观环境对游客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自然景观主要驱动普通环境行为,文化景观主要驱动激进环境行为。
-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邹滨 等 著《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共分9章,第1章为城市化与地理国情监测概述,围绕背景、定义、发展历程等方面介绍城市化与地理国情监测,阐述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与框架;第2章从数据需求与获取、多源数据集成、时空数据库模型与建设三个方面介绍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第3章~第8章分别介绍城市空间扩张边界监测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监测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热岛效应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空气污染效应分析、城市未来情景土地利用模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以长株潭主城区为例,介绍开展以上典型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流程与成果分析的具体内容;第9章介绍自然资源监测背景下的地理国情监测发展趋势与展望。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周涛,唐长增 著《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入手,涵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规划、建设与支撑业务等全方位的内容。全面阐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动态、新思维、新经验。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共12章,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多维立体协同感知网构建,自然资源多源时空数据自动化处理体系构建,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安全与运维三大保障体系建设,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工程,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工程,自然资源监测工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案例,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的探索。
-
山海经释考李瑾这是一部全面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山海经》的文学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讲述思路和考证方法,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认为,《山海经》潜存着一套中国创世说,表达了人即“造物主”的哲学观点,其鲜少沾染编纂之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或伦理思想:它是一个纯粹的与自然和先民生活都密切关联的幻境。《山海经》中整个“天下”是一个集合(或者说“系统”),山水一体,时空不分,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兽、神甚至动植物是可以来回穿梭(或者说是“化生”),因此人、神、兽杂糅是一种普遍状态,既难找到一个纯粹的“人”,也难找到一个纯粹的神或兽,一切带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都自赋了某种“灵”。由于人神不分,《山海经》的“观念”中就不存在忠奸善恶这种德性分疏,其直观而血腥的写实性记录,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以“事实”为依据的世界观。这种不带褒贬却自怀生机的神话形象,代表了先民对自身及宇宙万物的思考,并进而孕育了朴素的、欣欣向荣的华夏文化的源头。
-
森林植被水碳过程与耦合机制余新晓 著本书介绍森林植被水碳耦合进展,多尺度(叶片、单株、系统、区域)研究典型森林水碳过程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多尺度整合水碳耦合关系与变化过程等内容,并确定水碳耦合**区间,系统阐述水碳耦合机制,并提出多尺度森林植被关系与协同权衡对策,为系统认识森林水碳耦合机制、营建高质量森林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辅助决策未来植被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向水而学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鹤壁管理处 编《向水而学:写给孩子们的南水北调水文地理课》一书立足于南水北调中线淇河倒虹吸工程,以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讲述南水北调工程及延伸知识。从水情教育、科技教育、生态教育、安全教育四个主题出发,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人文地理知识的拓展,提供课程支持。每个主题内容含知识讲解、知识探究、知识链接等模块,将与“水”有密切关联的内容拓展延伸,以期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水情国情、提升科学素养、建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等提供参考和指导。本书是一本老师、学生全面了解南水北调水文地理知识的科普图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评论钟翀,林宏本书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全体同仁自2015以来四年间研究及发表的代表性成果、以及2015年以来本教研室培养的部分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入站博士后的毕业论文或优秀论文的选萃汇编。本书所收论文以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为主要方向,内容涵盖城市与聚落、水利、铁道与航道、历史地图、渔业与盐业等多方面,多维度反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地理实体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诸面相。反映本专业以历史人文地理学为研究主方向,并将重点设定为对历史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各种文化地理现象的起源、分布、传播和变迁规律的探索与研究,尤其在城市与聚落、水利制度、宗族制度与结构、环境与人地关系、地图学史、铁道等具体课题上的研究特色。
-
地理大发现王大庆 编世界到底有多大?欧洲人为啥争先恐后探寻新航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绕地球转了一圈儿。番茄、马铃薯在欧洲成了美食,小麦和马匹被引入美洲,不同大陆的作物和牲畜来了个“大交换”欧洲争霸,谁是嬴家?耕地摇身变成牧场,农民纷纷进工场做工。有关财富、冒险和勇气的故事在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