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典籍
-
临夏县史话杨万民 著 周德祥,张克复 编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黄河南岸。境内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星罗棋布,历史上曾是羌人聚居地,枹罕古城所在地,也是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西北“三马”的故乡,花儿经典《马五哥与尕豆妹》爱情故事的发生地。这里自然风光独特,物产丰富。太子山“露骨积雪”,大夏河玉带蜿蜒,三岔坪风光秀丽,莲花湖碧波万顷;大红袍花椒、五山池系列黄酒闻名遐迩,砖雕、木雕、葫芦雕刻、民间刺绣工艺精湛,堪称瑰宝。
-
世界历史百科精编徐寒 主编世界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和智慧,纷纷在人类历史这张画卷上留下了自己个性鲜明的一笔,共同铸成了人类社会灿烂的文明史。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需要温故而知新。本书在“学习世界历史,了解人类昨天”的基础上,囊括了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民族宗教等内容,编写体例科学,文字简洁凝练,全书晓畅易懂。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图文配合独具匠心,版式装帧时尚精美,以近千幅珍贵的图片还原历史真相,将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冲突和战争、创造和发现、崛起和衰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向读者展示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辉煌成就,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回归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翻开本书,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古代文明色彩斑斓,人类生活真切鲜活,历史事件宛然在目,不愧是一部生动翔实的历史大画卷,是史学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大型工具书。
-
舟曲史话邹卫东 著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全县总面积3009.9平方公里,辖2镇17乡,人口13.70万,其中藏族占34%。舟曲属亚热带暖温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润,风光旖旎,素有“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美称。
-
甘州史话张兰 编甘州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段,是张掖市的首府。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总人口51.8万。甘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路重镇与今交通枢纽,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有闻名遐迩的钟楼木塔;寺庙碑塔鳞次栉比,长城烽燧遥相呼应。甘州还是西北著名的水城,河渠纵横,库塘遍布,万物丛生,百业兴旺,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
-
中华历史纪年总表于宝林 编著《中华历史纪年总表》作者悉力两载,圆满完成使命,不仅具体内容皆据原始资料编就,且反复考辨,匡谬补缺,有所创见,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风,受到同仁的好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年表》的编制,并未满足于一般的抄抄画画,而是将制表过程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在我们习以为常之中,从学术角度发现了传统年表中的一些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言:古来学问起,大多由于新发现。作者从而探索出在新时代年表发展的一条新路子。作者的这些宝贵意见集中地反映在《中国历史年表研究》(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一文中。
-
二十四史精华徐寒 主编《中华藏书百部》之《二十四史精华》(图文珍藏版)共分三册,囊括了《二十四史》中“本纪”、“列传”、“志”、“世家”等内容,保证了二十四史的全貌,选取的篇章都是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佳作名篇。在这里,几千年中撼人肺腑的征战变故、传奇人物、天文立法等都将一览无余,它留给人们的是历史阅读的快感,启迪与借鉴的双赢。
-
临潭史话马廷义 著《临潭史话》是一部全方位介绍临潭历史的通俗读物,内容丰富,立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以流畅的文笔,把临潭的悠久历史、著名人物、文物古迹、美丽风光、民俗物产,一一展现给读者。一部史话在手,临潭历史风貌一览无余。我们相信,《临潭史话》的出版发行,必将增进外界对临潭的了解,提升临潭的知名度,为临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吉昌契约文书汇编孙兆霞 等编《吉昌契约文书汇编》包含的438份契约文书,全部来自当下备受关注的屯堡村寨——贵州省安顺市吉昌(屯)村,时间跨度从1733年到1961年,涵盖了200多年的历史。这批契约文书涉及土地、林地、房屋在买卖、租佃、典当和分关(家)等方面的丰富内容。该史料的面世,丰富了我国契约文书区域和族群类型的种类,填补了我国屯田制度变迁及影响的民间史料的空白,再现了明朝以来西南边地基层社会在文化与经济纠结中如何实现国族整合的相关信息,为从村落视角透视黔中区域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提供了最基层史料,从而对以村域为研究对象来认识与理解中国,蕴含着大量亟待挖掘的资源潜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辽代墓誌疏證齐作声 编著本书收录辽代墓志52篇、封志文中官制、地理、民俗方面的内容重点注疏。主要内容用繁体字编排;碑文中文字缺失处,以口标记;缺失可补的.也只在文后注疏中补注:大段缺失的,以……标记;碑文中回行处,以|标记。
-
百吉撰台湾文献丛刊序跋选录夏德仪 撰关于台湾历史文化的研究,现在差不多变成了一种“显学”。“显学”的出现,自然是一件很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也正因为它成为一种“显学”,势必要吸引太多的兴趣者前来参与。转眼之间,研究台湾历史与文化的学者们,处处多有,层出不穷。文献史料,是从事台湾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基础。但是当今众多的台湾历史文化研究者,似乎对于这一研究基础的建构并无太大的兴趣。大家忙于发表高论,至于文献资料的使用,尽可以抄来抄去,省事得很。如此建构的“显学”,应验了中国人的两句老话:“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很有学术创建性的发见,但是更多的是“你说我也说”、“你抄我也抄”。如此说过来抄过去,不能不抄出许多的“学术垃圾”。因此,研究台湾历史文化虽然是一种“显学”,但是很快也成了堆积“学术垃圾”较多的一个场所。大概是我住的地方距台湾较近的缘故,我素来对于那些肯于踏踏实实地从事台湾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的学者怀有敬意。我以为,从事台湾历史文化的文献史料整理工作,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学术修养。即既要有明清史的学术修养,同时又要有台湾地方史的学术修养,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台湾地方史的史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明清史料之中,缺乏明清史料学的修养,无从查找;而缺乏台湾地方史的修养,即使是十分精通于明清两代的史料,也往往会对其中所包含的区域史史料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