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典籍
-
蒋介石日记秘档王晓华 著《蒋介石日记秘闻》辑录了蒋介石自1915年至1945年间的日记,内容涉及家庭、军事、政治、党务、外交等多方面。作者结合大量相关档案资料和文献,进行公正客观的解读,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蒋介石,也会带领读者进入中国近代历史上这个风云人物的精彩内心世界。
-
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潘晟 著《随园史学丛书·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尝试从知识史的角度,以地图的作者与阅读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新的考察。如宋代以前知识世界对地图与绘画相互关系的认识、宋代的测绘官僚体系、地形图绘制方法、八景图的源流、明清方志地图的作者与地图编绘,以及不同地图在历史背景中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旨趣与读者的阅读旨趣等,书中都作了专题讨论。
-
物语三千沈继光,高萍 著者: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乡土社会学大家费孝通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学者张冠生(费孝通助手)说:“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沈继光说:“老物件的记录收集,对普通人来讲,是贴近的、亲切的、虔敬的、温厚的,是对人性的抚摸和吟唱。”“给普通平凡的事物,增加意义,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是生命。”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万字的图片说明及随笔感言,以此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全书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到“阿坝藏居”、“三晋高墙”,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到“学闲游戏”、“木轮远行”,“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
-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张文华 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选取了湖沼、河流、灾害、农业和军事五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前三个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后两个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湖沼的研究主要是以《水经注》为中心,并旁搜他籍,将汉唐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各类湖沼如数辑出,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征、自身特点及价值所在。河流的研究亦以《水经注》为中心,对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逐一进行考索,初步探明了其源头、流经所在、流向、流程、尾闾等基本情况。研究湖沼与河流,主要是试图复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自然地理面貌的总体情况。自然灾害的研究是在全面搜集灾害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及各别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
-
钝吟杂录(清)冯班 撰,李鹏 点校清冯班撰《钝吟杂录》十卷,分《家戒》、《正俗》、《读古浅说》、《严氏纠谬》、《日记》、《诫子帖》、《遗言》、《通鉴纲目纠缪》、《将死之鸣》。涉及经学、小学、诗法文论、字学笔法、读书法等,为研究明末清初思想、学术、文学、书艺,以及虞山诗派的诗学理论,提供了基本史料。本书为《钝吟杂录》的首次系统整理,以清康熙十八年原刻《钝吟全集》本为底本,校以嘉庆间张海鹏辑《借月山房汇钞》本,并录《汇钞》本中颇有参考价值的何焯评语,以注释的形式缀于每一条之后。附录部分辑录了冯班《钝吟老人文稿》中与《钝吟杂录》条目所述相关的文章、何焯《义门读书记》引冯班语、其他版本序跋、冯班传记资料以及书目提要等,以利读者参考。
-
诸侯异政和百家异说俞筱尧,沈芝盈 著本书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方面的众多代表人物,逐一做出深入而概要的叙述分析,同时又就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给出了综合的说明论断,把“异政”同“异说”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力图将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学术思想局面,放到当时整个社会历史变迁的总背景中去考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春秋战国的社会政治状况,还特地在书末设有“附篇”,追叙远古传说以及夏商西周的史事大略,使大家能够溯本求源。
-
国外珍藏晋商资料汇编高春平 主编高春平主编的这本《国外珍藏晋商资料汇编(第1辑)》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的结项成果,收录了散落在欧美、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的晋商文献、碑刻资料和票号书简等原始材料40万字和珍贵历史图片50余幅,是晋商研究资料收集整理的一重大成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老照片冯克力 主编《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这辑《老照片》里述及的有方正人生、吴江杨氏与苏州振华女校、日本在大连的殖民教育等,供读者阅读。
-
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姜鹏 著宋代的思想与学术,是热门研究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从唐宋社会转型、佛道二教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姜鹏编著的《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关注点和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以北宋经筵制度的形成、发展为切入点,来考察政治、制度和思想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经筵制度在北宋得以创立的原因,直接源自于王朝的文治需求。它在宋代产生的最大功用,是成为士大夫和君主以儒家伦理准则为基础进行观念交流的制度平台。它的存在,对宋代学术风貌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举凡经宋学的形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以及“师道”观念的产生,都可以在这个制度的运行中找到根源。《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通过这一研究,作者想揭示,思想史研究不能忽视具体的政治、制度因素。
-
桂林梁先生遺書梁漱溟 编著《桂林梁先生遗书》最初由商务印书馆于1928年出版,收集了晚清名士梁济遗书、文集及年谱若干种。梁济为晚清名士,梁漱溟之父,晚清覆亡,对中国出路充满迷惘,跳湖殉国。梁济殉国后,其子梁漱溟收集了其父死前的绝笔书、遗稿和部分诗文集,并为其父编著了年谱,汇集而成《桂林梁先生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