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

作者:华梅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09-01

ISBN:9787100107211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一体化进程中,对于中国历代《舆服志》的研究更显示出中国独有的文化品质,是对中国服饰文化深层次挖掘与研讨的创新。服饰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在民族服饰的定义上,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区别不同民族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因此,保存于历代《舆服志》中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历史标记和文化意义成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史书中的《舆服志》主要表述的是有关统治阶层的车旗服饰制度,特别是参加朝觐、祭祀、出行等重大仪礼活动时的规则,这些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书稿以二十五史中历代《舆服志》为依据,对《后汉书》《晋书》《南齐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籍中《舆服志》所记录的各个朝代的礼仪文化及民间服饰内涵做了深入挖掘。运用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历代《舆服志》的起始与形成、车旗服饰制度及其演变,从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分析入手,剖析舆服制度制定的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书稿分十个部分:《后汉书?舆服志》研究、《晋书?舆服志》研究、《南齐书?舆服志》研究、《旧唐书?舆服志》研究、《新唐书?舆服志》研究、《宋史?舆服志》研究、《金史?舆服志》研究、《元史?舆服志》研究、《明史?舆服志》研究、《清史稿?舆服志》研究。
作者简介
  华梅,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模范教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服饰文化学会会员。《辞源》第三版古代服饰类修订人员。出版专著41部,主编三部专集和八套丛书。《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服装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再版重印22次,列为***“十一五”规划教材;《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等七项大奖。多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在国外发行。
目录
前言  一、《舆服志》的概念与记述形式  1.舆服与《舆服志》  2.《舆服志》文本体现的统治意旨  3.“隔代修史”与《舆服志》的认知偏差  二、《舆服志》的起始与历代沿革  1.《舆服志》的产生需求  2.《舆服志》的修正依据  3.《舆服志》的细化走向  4.《舆服志》所反映的中国文化态势  三、《舆服志》在中国等级制度中的符号标示  1.以数字为符号标示  2.以形状、尺度为符号标示  3.以质料价值为符号标示  4.基于控制论的符号标示  5.基于文化的符号标示  6.符号标示的综合运用  四、《舆服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祭天祀地——对大自然的敬畏  2.拜陵谒庙——对祖先的期盼  3.蔸狩遣将——对武力的倚重  4.籍田亲蚕——对衣食的依赖  5.季斋燕居——对完美的渴望  第一章《后汉书·舆服志》研究  一、东汉与《后汉书·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礼制思想是东汉舆服制度确立的依据  2.秦与西汉舆服制度对东汉的影响  3.汉明帝确立礼制的主导地位  4.遵循周制的东汉车马仪仗  5.相对成熟的冕服之制  6.渐趋完善的组绶与佩玉模式  7.礼制下的女性礼服规定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经济复苏对舆服制度的促进  2.以襄邑为中心的丝织业模式  3.皇室对蚕桑业的重视态度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儒家礼仪是东汉舆服制度形成的文化根源  2.《后汉书》首创《舆服志》的文化基础  第二章《晋书·舆服志》研究  一、晋代与《晋书·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混乱局面下统治者不拘服制  2.曹魏政权对舆服的使用和修改  3.西晋初期重修舆服制度  4.西晋后期与东晋初期的舆服执行状况  5.完善的卤簿记录  6.严谨的职官服制  7.重臣剑履上殿的礼遇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经济困境中帝王率先节俭  2.士族门阀骄奢淫逸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从儒学危机到服色之争  2.玄学代儒导致着装观念改变  3.东晋时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4.纷繁涌现的奇装异服  第三章《南齐书·舆服志》研究  一、南齐与《南齐书·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南齐舆服制度建设  2.何佟之对南齐舆服的贡献  3.私蓄仪仗风气日盛  4.寒门新贵低调车服  5.东昏侯的奢靡排场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南齐早期的戒奢令  2.南北并进的丝织业  3.祖冲之恢复指南车的意义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王融欲借服制乱北魏  2.魏孝文帝的汉化之路  3.汉族车文化影响鲜卑政权  4.佛教思想对南朝服饰的浸润  5.胡汉舆服文化的双向交流  第四章《旧唐书·舆服志》研究  一、唐代与《旧唐书·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君主专制下遵古重今的礼服规定  2.车辂向骑乘方式的转变  3.官服形制的继承与改革  4.服色章纹的体系建制与强化  5.佩鱼制度的政治意味  6.裤褶通行与戎装精美  7.服饰赏赐渐为常规化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蓬勃发展的纺织业  2.日益精湛的车辆制造技术  3.富庶大唐导致衣着华贵  4.商人服饰受限以及应对行为  5.厚葬之风映射豪奢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开放理念带来胡服盛行  2.兼容魄力促成女着男装  第五章《新唐书·车服志》研究  一、《新唐书·车服志》的修撰背景  二、《新唐书·车服志》与《旧唐书·舆服志》编撰理念的差异  1.“两唐书”编纂指导思想不同  2.“两唐书”史料各有千秋  3.《新唐书》儒家正统印痕更重  4.《新唐书》文字简练但有所欠缺  三、《新唐书·车服志》内容特色  1.宫殿宅舍营造有规  2.车马制度侧重于马  3.赐服与舞衣  4.异邦色彩的“轱鞣七事”  5.文宗提出服饰禁令  四、《新唐书·车服志》的研究价值  第六章《宋史·舆服志》研究  一、宋代与《宋史·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冕服、朝服依唐基础有所改动  2.冕旒定级制度森严  3.挎带与佩鱼、执笏  4.规整提升乘舆制度  5.从大裘冕看党派争议  6.宋廷对契丹服饰的禁令  7.宋金双方的“易服”与“禁服”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棉麻的种植、纺织及应用  2.巨大社会需求促使丝织业迅猛发展  3.经济提速推动制车技术进步  4.物质基础决定俭奢之风  5.商品经济导致僭越日盛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重文抑武引发儒雅审美倾向  2.不同民族政权并立促进舆服多元  第七章《金史·舆服志》研究  一、金代与《金史·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金制舆服沿袭宋辽  2.金王朝确立冠服制度  3.从无到有的车马仪仗  4.衣服通制下的金人常服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游牧经济向城镇经济的转化  2.金人车辆与服饰制作技术的改进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遵礼崇儒是舆服汉化的本源  2.女真与汉的民族文化交融  第八章《元史·舆服志》研究  一、元代与《元史·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二元制”造成舆服复杂多变  2.依汉法建立的舆服等级  3.保留国俗的质孙宴服  4.衮冕、质孙并存的衣冠形制  5.兼顾前代与当朝的乘辂设置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金锦盛行催发丝织加金技术  2.毛皮产业依然强劲  3.金属业发达保证舆服饰件  4.重视工匠与加强管理  5.外来贡品丰富了物质品类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蒙古舆服中浓郁的草原色彩  2.统治者对理学主动接受  第九章《明史·舆服志》研究  一、明代与《明史·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全面禁胡同时又承元制  2.太祖“诏复衣冠如唐制”  3.士人巾服受到重视  4.永乐年间细化舆服  5.成祖提升宦官衣装品级  6.嘉靖年间屡易车旗服御  7.燕居服饰也要归“礼”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明初的“惠农”措施  2.朱元璋提倡舆服节俭  3.“惠商”政策带动手工业发展  4.工商士者竞尚新巧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以“程朱理学”强化礼制  2.终成汉文化集大成者  第十章《清史稿·舆服志》研究  一、清代与《清史稿·舆服志》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  1.努尔哈赤草创级别服饰  2.皇太极使服制臻于完备  3.《服色肩舆永例》成为舆服制度蓝本  4.服制主调依满族传统  5.康乾盛世服制严格  6.车马仪仗浩繁严密  7.五辂之制与骑马、坐轿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  1.官营织造局领军纺织业  2.民营手工业助推经济繁荣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  1.满汉文化的纠结  2.潜隐的崇佛意识  ……  结语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