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史
-
罗马人R.H.巴洛(R.H.Barrow)著;黄韬译本书包括:罗马人写了什么?罗马人的实践天赋、罗马人对宗教和哲学的态度、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罗马法、公元5世纪等内容。
-
欧洲五百年史王觉非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欧洲近现代史的具有专著价值的教科书,它从纵向与横向的历史发展态势总体阐述了欧洲自“地理大发现”至20世纪90年代约500年间的历史演变,力求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来展现欧洲的经济、政治、思想、宗教和科技文化等层面的历史变迁,为正在起步的中欧合作研究和欧洲地区史研究提供了历史与现实的借鉴。
-
情报机关与克里姆林宫(俄)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П.А.Судоплатов)著;魏小明[等]译本书根据作者亲历、亲闻、亲见的经历,叙述了前苏联30年代至50年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甚至触目惊心的事实。例如,计划刺杀托洛茨基的详细情况;与当代著名科学家玻尔、费密、奥大海默、爱因斯坦就研制原子武器进行合作、窃取美国和英国的核情报,加速了前苏联原子弹爆炸的进程;并苏联插手东欧事务,甚至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招募为克格勃间谍;利用间谍活动和二战期间形成功联克里米亚建立犹太人国空,等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极具可读性。
-
昨天或者明天(南)米拉·马尔科维奇(Mira Markovic)著;达洲译本书是一部日记体政论性文集,收入了作者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的重要日记。内容涉及南斯拉夫在这两年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还包括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评论。
-
我的世纪(德)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著;蔡鸿君译本书被称为“世纪之作”,从1900年到1999年,每年一个故事,作者让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叙述了100年来有关德国以及德国同世界各国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故事既独立成篇,又互相牵连,向读者展现一个世纪的德国全景图。
-
宗教战争(法)乔治·利维(Georges Livet)著;潘惠芳译法国外交部资助出版。本书共分5章,内容包括:接二连三的冲突与一瘸一拐的和平、各教会和它们的问题、各宗派和它们的教义、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国际关系 两种联盟制度。
-
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梁立基,李谋 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着重研究世界四人文化对东南亚文学的影响,探讨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问题。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东南亚成为世界文化交汇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那里的文学发展总是受到世界四大文化中的一个或几个的直接影响,因而东南亚文学具有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交融的特征。该书共四编,分别从中国、印度、伊斯兰、西方四大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相互交流以及东南亚各国文化历史的演变,来揭示东南亚文学的发展规律。全书既有宏观综合把握,又有微观具体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文艺理论研究。
-
文艺复兴(意)桑德拉·苏阿托妮著;夏方林译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这在我国还是家喻户晓,人们对莱奥那多·达·芬奇、米凯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家,也耳熟能详。《文艺复兴》一书的作者把我们带进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殿堂,帮助我们以不一样的审美目光,去认识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伟大价值,去细细领略那些艺术大师们的杰作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
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刘新利著这是一部德国中世纪史,本书选用16世纪中叶以前德国中世纪史上的基本史实,论述在基督教的理想和教会的作用下,德意志人以古代罗马帝国为范围建立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基督教世界主义的理想构成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丧失民族整体利益的历史过程。
-
欧洲风化史(德)爱德华·傅克斯著;侯焕闳译风俗史学家把“再现过去”视为主要任务的同时,不应将一定的道德标准强加给过去。作者在研究中作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历史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标准;相反,标准处于经常变动的过程之中。所以,永远只能说是相对道德或相对不道德。除非违反了社会本能,违反了自然的法则,才可以说是绝对的不道德。没有一条道德法则能不受时空的制约而调节我们在一定时空上的行为。 如果这一点对于整个道德是正确的,那么,对于性道德更是如此。因为性道德是最容易变化的道德领域之一,事实上也确实变化最多最快。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一般道德观的经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世纪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把现代的道德标准强加给过去,不免幼稚而荒谬。惟有不学无术的人或蠢人才会对停滞僵死和发展多变一视同仁,拿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在学术界,这种不会历史地思考问题的研究者至今为数不少,不减当年。 还得补充一条:谁要是侈谈什么不以时空为转移、“植根于人的本性”、“永恒的、一体遵守的道德规范”,那只能随心所欲地任意褒贬,而永远不能认识人与物的历史存在。由此可见,否定永恒的、不变的道德理念,是正确地即科学地认识历史现象包括风俗领域历史现象的必要前提。 否认有一体遵守的道德标准,自然不等于否认历史中的道德推动因素。道德推动因素的作用,我们是完全承认的。尽管这不言自明,但还得不断强调,因为用永恒道德规范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的人,总是把他们论敌的观点说成是否认道德推动因素的作用;他们采取的手法是偷天换日的强词夺理。同样不言而喻的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并不一定导致为一切历史现象辩护,更不是唱赞歌——持我们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往往被人扣上这个同样是莫须有的罪名。否认不变的道德理念是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民族和一切时代都应遵守的永恒的人间法则,——否认这一点,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必要的前提,能让我们认识受历史制约的事物、受历史制约的“善与恶”。我们揭示历史的制约、历史的绝对必然性,并不是做结论说,因为是历史的必然性引起了这种或那种现象,所以这些现象就是对的,就可以在历史的审判中宣判无罪。做个简单的比喻,对于一个杀人犯,我们即使明白他行为的内在必然性,也不意味着我们是替他辩护。我们的历?饭鄯炊岬贾洛娜徊煌亩沂羌匾慕峁潜闶钦嬲蒲У囟床旃ィ鞲卟愦蔚睦仿呒? 认识过去和研究史料也就是系统地揭示以往和当今发生的事情,并找出连接以往和当今的结合环节,目的绝不是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哪怕是最“高尚”的好奇心。目的首先是认识一切现象发生的规律。因为惟有准确地解释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是科学的第一位的、最终的目的:使行动更富成效,影响现在与未来。这样才能打通一条道路到达人类的最高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历史的创造。 这显然不是空洞的抽象,而是内容极其丰富的公式。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等于是引导人类遵循正确的路线,加快步伐,攀登崇高的理想指明的发展高峰。如果对事物的历史洞察能使我们深信道德规范是经常变化的,深信“道德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多种多样的回答,那么,风化史学家就需要解决两项任务。第一,揭示风化或主流道德观与人们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第二,阐发每一个案中道德所遵循的规律以及决定并改变每一时代道德观的因素。 因此,简单地、杂乱无章地堆砌事实并不能准确而清晰地再现过去。何况,如果不具备上面说过的基础,甚至谈不上有价值地挑选事实,因为个别事实的价值惟一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反映时代的基本规律。换句话说,学术研究中发掘出来的并且加以分析并分类的事实之间,应有历史制约性的内在联系;这历史制约性,体现于制约这些事实的规律。另一方面,只有把握这规律,才能使个别事实和某一类事实具有再现过去的价值。任意组合的事实,尽管每个事实都饶有兴味而引人入胜,却永远不能准确地、更不能多姿多彩地再现过去的情景。就像一堆石头,尽管每一块都很贵重,都经过精心雕琢,却不能想像为宏伟的建筑;或者一堆轮子、皮带和把杆也不能想像为一台机器。在这些例子中,各个部分之间都必须存在有机的联系,必须经过挑选,并且必须按照规律(这规律决定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组合起来。 发掘内在的联系并且确定形成及改变风化的因素,应是一部严谨的?缁返某龇⒌恪U庋徊糠缁繁囟ㄔ妒さゴ克鸭嫖湃な碌姆缢状笕? 本书第一章便是探讨这些问题。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本书有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让读者得到我们认为必要的引路线索。不言而喻,这一章的内容应限于基本的方面,因为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做理论的分析,而主要是生动地叙述事实。我们在第一章中只是极其简单扼要地谈一下概况。况且我们并不自认为有能力全部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这有待于本领域出现一部理论史著。本书第一章只是种指南、一份仅有简单说明的方位图。 这里还必须指出我们使用的借以生动地再现各时代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风化状况的方法。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尽量广泛地使用当时的文献。文献包括各种文字材料,也包括描绘人、物与事件的美术作品。我们惟有让时代自己来表现,用它自己的语言、它的特殊语言,用它创造的比喻等等,并且做到尽量广泛尽量详细。惟有这样,时代才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也参与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使用的历史方法)又能从高处综观全局,从每一个案中捉摸到它同整体的联系。因此必须采录一切反映每个时代各阶级道德观的文字和美术作品,采录一切能使我们对每个时代各阶级道德观获得直观认识的材料。这样的文字有:各种报道,法规,禁令,关于风俗、游戏、节庆的记载;还有文学作品:诗,诙谐故事,短篇小说,世俗剧及宗教剧。这类文献我们将广泛用来论证、深化及强调我们的叙述。当时的美术作品也是这样。照我们看,美术作品的意义不仅同于文字材料,而且在许多方面比后者更为重要。我们甚至把各种图画视为生动再现过去最可靠从而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文字材料的惟一的、最好的手段。图画是最鲜明最简单的历史文献。我们只需举一个例子。用文字介绍时装(即使是式样简单的时装),要让读者获得一个十分确切的概念很难很复杂。如果是图文对照,则不难断定人人都会做到一目了然。复杂的时装更难用语言描述,甚至文辞越优美越不容易叫读者明白究竟。其他许多现象如客栈生活、节庆、求爱方法等等也是这样。总之,各方面莫不如此。如果文字之外还有图画作为鲜明的、不受任何偏见影响的、可以检验的事实供读者参考,那么,读者获得的概念肯定要准确得多! 参照美术作品的价值不止于此。图画还有一个优点。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会在观众的心中引发许许多多的联想。这些联想往往是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或者他为了更鲜明更简洁地表现主题而有意忽略的。几百幅画,再现的不是当时的个别特点、个别现象,而是包罗了大千世界,包罗所有的典型事实,从而那些图画本身常常就构成一部风化史,会看门道的人从中可以发掘出一切新的材料。图画作为文献,不仅更简单,也更丰富。 由此必然得出一个结论:目的是在展示现象外貌的风化史不仅极端需要美术文献作为忠实准确地再现过去?氖侄危沂蔷岳氩涣苏庑┎牧稀V辽伲芯空咦钪匾墓鄣阌Φ庇型嘉ぁK裕颐浅宋淖植牧隙猓昧说笔备髦指餮拿朗踝髌罚菏榧逋肌⒋セ⑹弊巴肌⒁帐跗贰⑿は瘛⒖蒲得魍嫉鹊龋苑缢谆⒙鳌?主要是风俗画。风俗画将起也应当起主要的作用,虽然处事审慎的人历来都反对(我们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这有助于阐明我们的看法)。他们说,利用风俗画作为时代的文献和物证应当有严格的限制,因为一切过去和现在的风俗画家都过于夸张,而且对生活的正面和负面都是一样的极力渲染,不管他们画的是油画还是素描。风俗画家笔下的情景似乎特别不可靠,因为他们记录的极少是中间状态的现象,而大多是极端。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对文学和艺术一体适用。然而,我们同这种说法还要争辩几句。我们过去在论证漫画对于史料研究的价值时说过这样的话:真实并不存在于中庸,而恰恰是在极端。现象或人物的极端并不是缺点,反而是个优点,充分体现了历史文献的价值。 因此,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漫画。漫画最好地、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表现了时代的意向。我们想提醒读者,请他们在评判这些讽刺作品时别迷惑于目前流行的高论:“一方面是这样,另一方面又不是这样。”尤其是对于漫画,往往容易持这样的观点;人们自我欣赏自己的睿智,声称:“往昔的好时光,当然并不像当时的道学家及讽刺家所描绘的那样道德沦丧。”这些人往往还要补充一句:这一类绘画过于夸张,主要说明了14、15和16世纪的人太喜欢开粗野的玩笑,而并不能说明生活的本身等等。 这种客观公正是多么的动听! 可惜的是,我们不得不出来反对。这类流行的观点只能暴露这些人根本不懂漫画的本质,不懂漫画要表现什么以及画家竭力通过漫画这个形式表达的内容。 漫画的本质无疑是夸张。 我们且举一个范例。卢浮宫收藏的鲁本斯那幅辉煌的名画《乡村节日》,是历史上最大胆的漫画之一,着力表现了乡间节庆疯狂的纵酒纵欲;事实上,乡间的节庆无疑不是这样的。 然而,正是这样的画特别真实。这真实同夸张并不矛盾,而恰恰应该归功于夸张。画家在夸张的时候,摒弃了一切能够引起误会的外衣,发掘出现象的核心。依靠在数量及质量上强调对象的主要部分,基本规律成了活生生的东西,真实的本质发掘了出来,而且是那么鲜明,人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不能擦肩而过。再高度的近视也会看到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最迟钝的心智也会明白现象的内在秘密。这一切都是靠夸张才达到的。所以,?媸挡⒉辉谟谥杏梗谴嬖谟诩恕? 每个时代都想揭示现象的本质,而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每个时代利用理论的成果都先于论证或透彻了解这一理论。关于文学讽刺也可以这么说。因此,语言的和造型的漫画应当在风化史中享有一席荣誉的地位。总结关于各时代当时文献的价值的论述,我们可以作以下的结论:每个时代自己写下了它的风化史。每个时代的创造表现于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的形式之中。不管它穿着宗教的法衣,还是放怀享受人生的五颜六色的衣衫,在这些外衣的里面总是它,总是时代和它的独特的人性。我们的任务是解读及诠释每个时代所创造的、借以书写本身历史的象形文字。本书的宗旨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