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史
-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 著,何守源,赵飒 译《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的连续性,认为大革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旧制度与大革命》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2012年,该书突然在中国知识界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阅读热潮;十字路口的国人,似乎很希望从这本一个半世纪前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某种启示。
-
以天主和利益的名义顾卫民 著,钱乘旦 编《“以天主和利益的名义”:早期葡萄牙海洋扩张的历史》是一部有关葡萄牙帝国早期海洋扩张历史的论文和译文集。主要内容包括:葡萄牙早期海洋扩张的动因;葡萄牙本国与海外殖民地城市在城市制度、基督教传播、要塞及港口、建筑及艺术诸方面的亲缘关系;天主教的传播与葡萄牙海洋扩张;葡属印度(主要是果阿)的历史;葡萄牙保教权下澳门及中国内地的传教事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博克塞(C.R.Boxer)有关葡萄牙海洋扩张历史的研究。希望借此向读者提供葡萄牙海洋扩张与南亚、中国传教史及中西交通史的背景知识。
-
罗马人的故事12(日)盐野七生 著,朱悦玮 译《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介绍了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雅但文弱,草莽出身的皇帝却又满脸暴戾之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透露出三世纪的变局与危机。日耳曼民族势力强大,已不是当年偶尔南下劫掠的蛮族;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更是虎视眈眈,不断窥伺刺探,甚至公然挑战。三世纪的皇帝无法留恋舒适繁荣的罗马皇宫,他们的责任在边界,在遥远的外族面前,他们在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和国外的外患侵扰中疲于奔命。这是个不再需要全人的时代,只要有军队、只要有功勋,人人都可能成为罗马的主人。军队凌驾元老院,决定了皇帝的人选,而三世纪皇帝就在军队拥立、不满、谋杀、再立新皇帝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更替,军事强人成为皇帝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动乱不断、人心惶惶的不安气氛之下,基督教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人心,提供心灵的抚慰。虽遭到官方的压迫,但同时也成为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面对逐渐步入衰老的罗马帝国,基督教是否能成为一剂强心针?或是加速罗马的瓦解?巨大的变动考验罗马的韧性。
-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 著,陈玮 译《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走向恐怖独裁的原因。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受到王权专制的侵害而变得摇摇欲坠,最终因大革命的爆发而坍塌,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为两编。第一编直接讨论大革命本身,提示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它意在毁掉那些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第二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作者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首先描述那些比较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然后再刻画那些比较直接的原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属于民情和风尚层面的原因。总体说来,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旧制度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中央集权制的专政因素,这是一种已经变质了的封建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因为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再者因为改革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反而使得剩下的那些压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作者认为,在大革命后必然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地丧失了自由。但是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
文艺复兴(英)彼得·伯克 (Peter Burke)著 梁赤民 译在《想象欧洲丛书:文艺复兴(第2版)》中,作者彼得·伯克远离了文艺复兴的传统解释,即文艺复兴基本上是意大利的,是自我意识的、现代的,且很容易和中世纪区分开来。他强调中世纪传统的残存,强调古典形式和古典价值观对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地区新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创造性的适应过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即一直持续到曾一致被认为是一场运动的传播和分裂时期。《想象欧洲丛书:文艺复兴(第2版)》作了全面修改,收集了最新的学术成就,并带有一个全面修订过的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了该主题令人兴奋的介绍。
-
中国化的日本舆那霸润 著,何晓毅 译“日本化”曾是代表日本制造业水平高超的标志性词汇,是指美欧陷于疲态的制造业竞相采用日本式品质管理方法来生产经营。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日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长期停滞,“日本化”的意义已改变,完全成了消极意义的词汇。而“中国化”一词近来广为人们热议。10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当时中国早已设立相当于高级公务员考试的科举制度,不能世袭权势地位的国民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获得地位和权力。市场经济渗透整个社会,人们不再受到土地和职业限制,官员也被派往外地。尽管皇帝独揽大权,经济活动却是自由的。从这点看,这种体制确实与如今中国的统治体系很相似。日本从隋唐起效仿中国统治体系。到了宋代,日本开始采用与此对立的贵族世袭制度,由“中国化”变成“江户时代化”———按家族世袭来固定身份,居住地也受到限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虽一度采用“中国化”,但最终回到“江户时代化”体制。当今,世界已开始“中国化”,既得利益群体将被触动,最终国家统治也不再依赖坚守自身利益的地方团体。如今,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提出建议,要推翻日本“江户时代化”的僵化体系,推行“中国化”体制。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将放弃目前消极的“日本化”而走“中国化”道路呢?
-
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王海燕 著《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由七部分构成:一、贵族政治的确立。主要从摄关政治、政务处理方式和赋税征收体制等方面人手,叙述平安时代贵族政治的形成及其经济基础。二、贵族政治的动荡。以中央的“政变”与地方的“反乱”为主轴,试论平安时代围绕中央权力的较量与平衡以及地方社会的不稳。三、平安京的生活。以平安时代的政治中心地——平安京为中心,从居住、婚姻、教育等视点,阐述以贵族为主体的都市社会生活的面貌。四、古代日本的灾异认识。以地震、疫病、凶年为切人点,依据文献史料,试论古代日本国家对灾异的认识以及应对措施。五、佛教的传播。从佛教与王权的视点,对佛教的传人、国家佛教的形成以及平安时代新佛教的成立加以较详细的论述。六、平安时代的神道。在概述古代日本的神祗祭祀的发展过程的同时,着重介绍贺茂神社、伊势神宫、神宫寺等平安时代的代表性神社的祭祀。七、平安时代的年中行事。以正月行事、三月三日节、五月五日节、朔旦冬至为考察对象,探讨平安时代的年中行事及其内涵的中国因素。
-
击中痛处陆建德 著《击中痛处》由陆建德近年来有关外国文学、文化现象等的评论文章结集而成,共计23篇。既有对文学史思想史上“模仿”、“灵感”等等问题的理论评析,又有对狄更斯、伍尔夫、帕慕克等经典作家的文学批评,还有对汉语学界的外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品鉴推介。思想犀利睿智,文笔清晰晓畅,适合广大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
捷克和斯洛伐克史(美)马奥尼 著,陈静 译暂缺简介...
-
希腊伪史考何新 著辉煌的“古希腊”仅仅是西方人的捏造?地中海地区竟然从来没有存在过一个古希腊殖民帝国?“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哲学”纯属共济会控制下的欧洲人文学者的文化虚构?著名学者何新通过多方考证和证信史料,向世人揭露了一个惊天秘密:人们所熟知的“希腊”,其实只是一个窃取了小亚细亚地区文明成果的冒牌货!它是被整容过的,是西方人冒认和冒名顶替的,并非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希腊伪史考》一书从西方伪造古希腊史的目的与方法、希腊文明的真正起源(小亚细亚)、古希腊的哲学之源(亚洲)、非希腊人的伪希腊“哲学家”和学派等方面,将古希腊伪史的不可信之处一一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打破希腊伪史灌输给人们的传统观念,重新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