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
图说十五世纪以来强国兴衰史陈振家国家要顺利发展,实现和平崛起,十五世纪以来的强国兴衰史将给我们提供一面面镜子,本书用普及的形式,简单的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德国、日本九个国家兴与衰的历史状况,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基本的了解。 十五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崛起了众多强国,它们是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海上马车夫——荷兰,勇敢的斗牛士——西班牙帝国,东西觊觎的双头鹰——俄罗斯帝国,超级大国——美国……从这些国家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建设国家的启示。
-
世界史研究齐世荣著这本世界史文集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师的论文中选录了18篇,汇为一集。文集的内容不集中于某一时代,也不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采取"大拼盘"的办法,从古到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供读者选阅。 论文集的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以体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薪火相传的历程。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继承。可以说,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在学术研究中,"平地起高楼"的事情是没有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只有继承,而无创新,学术的发展就会停止,学术就会丧失生命力。"发前人未发之覆",是一切科学工作者都应当追求的目标。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777页)而马克思本人,就是在科学史上一位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
-
文明纵横谈段亚兵著亚兵同志长期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他身上看到了刻苦好学的精神。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做精神文明实际工作的,对精神文明的理论虽有一些研究,但是不深不透,希望我能给予指导。半年后再见面时,他说已经将自己十几年研究的体会整理出来,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书稿。他怕我忙,只将其中的几个章节给我看,希望我能提点意见。在这几个章节中,他尝试着用我有关中国决策学授课和著述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他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我看后,心中产生了一阵感动,现在社会上像他这样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人不是很多;能够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断进行研究,并形成系统理论著作的更是少见。从书中可以看出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古代哲人说:“初难知。”研究问题时首先弄清概著名学者:张顺江念既难又重要。对于“文明”,我的看法是:主观对客观认知的表述谓之“文”;日月经天普照四方谓之“明”。因此,“文明”,就是“人”对主观与客观矛盾对立统一体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表述。某个表述如果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规律的,它必然能传播四方,这就是文明,如牛顿三大定律就是人对中观物理现象的本质表述。这种本质表述,作为牛顿力学传遍了世界。反之,如果不正确、不科学、不符合规律,就称之为不文明。概念确定了,我们就可以接着继续研究,探讨研究对象与基本科学结构。研究对象。基于如上的设定性公理,元无—有上升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元人—客。下图所示的是人类实践理念基本结构——元人—客。研究角度:基于如上的设定性公理,研究的角度显然是从主观(研究者)对客观(研究对象)认知的角度去研究。研究成果:从认知元人—客的视角,研究人类实践理念元人—客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取得的研究成果,如果能指导人类社会安、和、乐、利,和谐生存与向前发展,就称之为文明。反之,则称之为不文明。不文明,社会就会产生动荡,甚至使社会系统走向消亡。亚兵在书中谈到了一些古老文明的灭亡,其原因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解释。研究过程:① 研究研究对象的要素;② 研究研究对象的结构;③ 研究研究对象的矛盾运动。研究方法:在认知元人—客的视角下,应用唯物辩证法的概念体系——1/2/8律对元人—客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使1/2/8律逻辑公理,在认知元人—客的视角下,上升为具体。所谓1/2/8律,就是认识世界万物的科学方法和心用工具:“1”是元的本质属性,即矛盾的对立统一性;“2”是元的两个基本属性:信息性和运化性;“8”是元的一般属性:多义性、同态性、层次性、边界性、约束性、随机性、稳定性和几变性。顺便谈一下关于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是前人理论(精神)实践和行为实践沉淀下来的结晶,与现代人精神实践和行为实践表现的总和。文明则保留下来,不文明则断代消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保留与消亡的系统是学习的结果。借亚兵同志出书的机会,对文明问题的研究提出一点看法。文明问题的理论研究确实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这个问题,——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
文明的历程沈坚人们常说“历史是人创造的”,其实这里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轨迹,过去的人类活动构成了历史的全部内容;二是我们所能读到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创造,是一种精神产品,实际上是历史学家对人类过去活动的一种解读。所以从这一层意思来说,任何历史书都是历史学家依据一定的历史事实,遵循一些史学理论而进行的主观创造,是一种解读。《大学素质教育丛书:文明的历程》以各个特殊的文明为单位,参照世界范围内文明发生的先后进行详略得当的论述。《大学素质教育丛书:文明的历程》强调文明的多样性,以及造成文明特殊性、复杂而多样的原因,并且认为文明之间的交流对促进文明多样性的生成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研究解光云著雅典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雅典城就是此城邦依托的中心,可是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很少。论文选题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雅典历史研究,自然有其学术价值。论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对希腊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考察,论证雅典城市是雅典国境阿提卡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中心,也是整个希腊世界的一个重要中心。并最后联系同时期的中国、印度的历史盛况,对全人类古代历史上文化盛世的城市因素作出探讨论析。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富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使人读来颇有别开生面之感。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相对突出,雅典城市集聚了工商业经济,成为工商业经济的中心。经由多次社会改革而确立的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主要权力机构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都设置在雅典城市,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和以城市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机构的设置与运作,为古典时期雅典城邦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益的社会环境。正是在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经济广为发展的宏阔背景下,希腊人迎来了古典时期的文化盛世。发展突出的雅典城市,不仅集聚了古典文化繁荣所必须的政治、经济基础,也是古典文化繁荣的园地。作为雅典城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雅典城市,既是城邦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核心与心脏,也随城邦的征战扩张而历经兴衰浮沉的变化。
-
世界历史十五讲廖学盛本套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着力提高广大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必须紧紧围绕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着力引导广大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本书为本套教材的其中之一,分别以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旧大陆,既现代人类的发源地,来介绍古代诸国的灿烂文明。
-
木头里的东方石映照著如果要用一块小小的木头和数字来搭配出一个故事,我会这样讲:古希腊人最初就是用一块小木头制成了一弦琴,带着“一切皆数”的哲学精神,然后就在上边反复地实验,然后找到了构成音乐的一切元素。而在遥远的中国,《庄子·天下篇》则定下了另一种基调: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本书是通过围绕中国人生活的木头,比如建筑、家具、筷子、棺材、木船,以及由木头构成的无所不在的一种文化氛围,来复活中国传统及文化的迹近自然的哲学追求及生活态度、文明沿革,东方的神秘、自然、恬淡、隽永、雍容以及一部另类历史都在本书得到角度奇特的解读。
-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季羡林著季羡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发少年狂,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怪论、奇思问世。在季先生的这些怪论奇思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本书阐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引的这两句话,最受人诟病,然而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真理,是诟病不掉的。从人类的全过程来看,我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历来如此,也绝不可能永远如此。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本书阐述了1640年至俄国十月革命前的世界近代史,吸收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方面均有新意。作者力图根据历史本来面貌阐述其发展规律,叙述翔实。文字简明流畅,具有可读性。主要供高校本专科历史专业教学使用。
-
世界通史高海林世界通史(共三册)简介: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把全世界作一个统一体来写的世界通史。上起初民时代,下迄“重商主义”(即资本主义),采取东西方各个历史阶段对比的方法,写出了真正的世界史的发展脉络,而不是东西方各国别史的拼合。本书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多所涉及,而绝无教条主义。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外国的、中国的材料(许多是原始材料),对前人的学说、观点、也择其重要者加以介绍或评论,言之有据。本书在世界史研究领域有其传世的历史价值